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学校组织了一次五年级学生期末调研检测,其中有这样一道试题:
把圆平均分成8份、12份、16份……得到若干个完全一样的小块,再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的梯形(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近似一个梯形)。下图是把圆等分成( )份后拼成的图形,如果圆的半径用r来表示,那么梯形的上底 下底的和可以表示成( ),高可以表示成( ),则梯形的面积S=( )×( )÷2,由此可以得到圆的面积S=( )。
多数学生能迅速、正确地写出第一个空格的答案,可面对第2个空格,问题就出现了。究其原因,是许多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只向学生介绍了圆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而没有对学生进行发散训练,致使学生考试时束手无策。那么,如何让考试体现课标精神,在形式、内容、评价手段等方面不仅有效地考查教师的教学情况,还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检测,真正实现考试命题与课程改革的和谐统一?这应是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之一。笔者以为,新课程的命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体现开放性,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适当编制一些思维含量高的开放性试题。新颖而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可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究。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程度,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1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请你用它做一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铁皮盒(焊接处及铁皮厚度不计),你打算怎样设计方案?请画出下料图,并求出铁盒的容积。
这是一道典型的数学开放题,一般的学生都会第一种解法:
(40-5×2)×(20-5×2)×5=1500(立方厘米)
能力强的学生还会探究出既节约材料,铁盒容积又大的另外两种方法:
(40-5×4)×20×5=2000(立方厘米)
此题融阅读理解、面积计算、方案设计为一体,不仅趣味性、应用性强,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意衔接性,寻找小学与中学知识的衔接点
小学数学考试考查的重点除了小学数学的重点内容外,还包括初中阶段继续学习的必备知识。因此,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不仅在数学教学中,而且在考试中都应加以体现,这将为小学生升入初中继续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2现有若干个圆环,圆环的外直径5厘米,环宽5毫米,将它们扣在一起(如下图),接紧后测其长度。
(1)看图把表格填完整。
(2)根据表格规律,12个圆环拉紧后的长度是( )厘米。
(3)m个圆环拉紧后长度是多少?你能用一个关系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
(4)拉紧后的长度是97厘米,它是由多少圆环扣成的?
此题为探究性试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猜想等活动,发现其规律,即m个圆环拉紧的长度为4m 1,并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运用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应用意识,还为将来学习初中代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综合性,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新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重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据此,小学数学考试命题应转变传统的学科体系观念,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突出各科知识、前后知识以及与生活实际的和谐统一。
例3我国农历对冬天有“九九”的说法(每个“九”都是九天),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这天是“一九”第一天,那么“三九”第一天是公历( )年( )月( )日。
例4科学研究表明,当人的下肢长与身高的比值正好0.618时,看起来最美。某成年女士身高153厘米,下肢长92厘米。那么。这个女士的高跟鞋鞋跟的最佳高度约为( )。(精确到0.1厘米)
这样的题目,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有一种强烈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思维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讲究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试卷命题要改变传统的偏重考查记忆知识题型,而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发现规律的能力。这样,既能使学生的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又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探究的科学方法。
例5请选用下图中的玻璃做无盖的长方体鱼缸。
(1)任意选择五块玻璃做一个鱼缸,有几种不同的选法?
(2)选用哪几块玻璃做成的鱼缸容积最大?写出这几块玻璃的序号。
(3)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计,算出鱼缸的最大容积。(图中玻璃边的长度只有三种情况,分别是10分米、6分米和3分米)
此题,学生要动手画一画、拼一拼、算一算,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观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五、引领多元性,让命题角度与评价标准和谐统一
我们在考试命题时要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不断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及考试命题与多元评价的策略,所编制的试题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达成命题角度与评价标准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请看下面一道试题:
例6一次甲、乙、丙三位朋友,合乘一辆出租车办事,出发时三人商量好,车费由三人合理分摊。甲在行到6千米的地方下车,乙在行到12千米的地方下车,丙一直行到18千米的地方下车,并付了36元的车费。你认为他们三人怎样承担车费比较合理?
这样的题型较好地体现了命题与评价角度的多元性,学生的答案和评价标准也是多元、多样、灵活多变的。学生可以按各人乘车的路程比来分配车费,即甲、乙、丙三人的路程比为1:2:3,所以甲应付36÷(1 2 3)=6(元),乙应付6×2=12(元),丙应付6×3=18(元)。也可以按路段平均分配车费,第一段三人平均承担,每人分配车费36÷3÷3=4(元),即甲付4元;第二段两人平均承担,每人分配车费36÷3÷2=6(元),即乙付4 6=10(元);第三段丙一人承担车费36÷3=12(元),即丙应付4 6 12=22(元)。也有的学生认为,既然甲、乙、丙三人是好朋友,就不在乎谁多谁少,所以三人平均分配,每人应付车费36÷3=12(元)。此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作答,只要言之有理都是可以的。当然,这也给教师实施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学生生成的火花作出正确的评价,对合理的想法给予肯定,对错误的想法加以鉴别,才能真正实现命题角度与评价标准的和谐统一。
把圆平均分成8份、12份、16份……得到若干个完全一样的小块,再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的梯形(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近似一个梯形)。下图是把圆等分成( )份后拼成的图形,如果圆的半径用r来表示,那么梯形的上底 下底的和可以表示成( ),高可以表示成( ),则梯形的面积S=( )×( )÷2,由此可以得到圆的面积S=( )。

多数学生能迅速、正确地写出第一个空格的答案,可面对第2个空格,问题就出现了。究其原因,是许多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只向学生介绍了圆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而没有对学生进行发散训练,致使学生考试时束手无策。那么,如何让考试体现课标精神,在形式、内容、评价手段等方面不仅有效地考查教师的教学情况,还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检测,真正实现考试命题与课程改革的和谐统一?这应是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之一。笔者以为,新课程的命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体现开放性,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适当编制一些思维含量高的开放性试题。新颖而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可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究。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程度,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1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请你用它做一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铁皮盒(焊接处及铁皮厚度不计),你打算怎样设计方案?请画出下料图,并求出铁盒的容积。

这是一道典型的数学开放题,一般的学生都会第一种解法:
(40-5×2)×(20-5×2)×5=1500(立方厘米)
能力强的学生还会探究出既节约材料,铁盒容积又大的另外两种方法:
(40-5×4)×20×5=2000(立方厘米)
此题融阅读理解、面积计算、方案设计为一体,不仅趣味性、应用性强,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意衔接性,寻找小学与中学知识的衔接点
小学数学考试考查的重点除了小学数学的重点内容外,还包括初中阶段继续学习的必备知识。因此,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不仅在数学教学中,而且在考试中都应加以体现,这将为小学生升入初中继续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2现有若干个圆环,圆环的外直径5厘米,环宽5毫米,将它们扣在一起(如下图),接紧后测其长度。

(1)看图把表格填完整。
(2)根据表格规律,12个圆环拉紧后的长度是( )厘米。
(3)m个圆环拉紧后长度是多少?你能用一个关系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
(4)拉紧后的长度是97厘米,它是由多少圆环扣成的?
此题为探究性试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猜想等活动,发现其规律,即m个圆环拉紧的长度为4m 1,并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运用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应用意识,还为将来学习初中代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综合性,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新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重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据此,小学数学考试命题应转变传统的学科体系观念,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突出各科知识、前后知识以及与生活实际的和谐统一。
例3我国农历对冬天有“九九”的说法(每个“九”都是九天),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这天是“一九”第一天,那么“三九”第一天是公历( )年( )月( )日。

例4科学研究表明,当人的下肢长与身高的比值正好0.618时,看起来最美。某成年女士身高153厘米,下肢长92厘米。那么。这个女士的高跟鞋鞋跟的最佳高度约为( )。(精确到0.1厘米)
这样的题目,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有一种强烈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思维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讲究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试卷命题要改变传统的偏重考查记忆知识题型,而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发现规律的能力。这样,既能使学生的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又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探究的科学方法。
例5请选用下图中的玻璃做无盖的长方体鱼缸。

(1)任意选择五块玻璃做一个鱼缸,有几种不同的选法?
(2)选用哪几块玻璃做成的鱼缸容积最大?写出这几块玻璃的序号。
(3)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计,算出鱼缸的最大容积。(图中玻璃边的长度只有三种情况,分别是10分米、6分米和3分米)
此题,学生要动手画一画、拼一拼、算一算,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观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五、引领多元性,让命题角度与评价标准和谐统一
我们在考试命题时要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不断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及考试命题与多元评价的策略,所编制的试题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达成命题角度与评价标准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请看下面一道试题:
例6一次甲、乙、丙三位朋友,合乘一辆出租车办事,出发时三人商量好,车费由三人合理分摊。甲在行到6千米的地方下车,乙在行到12千米的地方下车,丙一直行到18千米的地方下车,并付了36元的车费。你认为他们三人怎样承担车费比较合理?
这样的题型较好地体现了命题与评价角度的多元性,学生的答案和评价标准也是多元、多样、灵活多变的。学生可以按各人乘车的路程比来分配车费,即甲、乙、丙三人的路程比为1:2:3,所以甲应付36÷(1 2 3)=6(元),乙应付6×2=12(元),丙应付6×3=18(元)。也可以按路段平均分配车费,第一段三人平均承担,每人分配车费36÷3÷3=4(元),即甲付4元;第二段两人平均承担,每人分配车费36÷3÷2=6(元),即乙付4 6=10(元);第三段丙一人承担车费36÷3=12(元),即丙应付4 6 12=22(元)。也有的学生认为,既然甲、乙、丙三人是好朋友,就不在乎谁多谁少,所以三人平均分配,每人应付车费36÷3=12(元)。此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作答,只要言之有理都是可以的。当然,这也给教师实施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学生生成的火花作出正确的评价,对合理的想法给予肯定,对错误的想法加以鉴别,才能真正实现命题角度与评价标准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