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兰亭集序》消极思想的成因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luckxsb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亭集序》是一篇杰出的抒情散文,也是高中语文课本常选的文章。这篇文章按照情感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主要记叙王羲之和友人在秀美山水间聚会的喜悦之情,下半部分却转入对于死亡的悲痛之感。这是耐人寻味的。
  盛会雅集本应该令人愉悦,而王羲之在文章的前半部分里也确实极力描写当时景物的美丽、高雅,他说“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感官快乐已经到了极致。然而,作者正是要用前文的快乐反衬出后文的悲哀,以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快乐的心情终于变为忡忡忧怀:“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繁华终会消散,喧嚣终归沉寂,此时此刻的快乐越多,失去这种快乐就越让人沉痛。这篇文章的主旨也就揭示了出来:如果失去此时的快乐,人们或许还可以希求来日的快乐,可是人生却也早晚会有终结;到了人生的尽头,所有的一切都会变成过眼烟云,变得无比虚无。王羲之为什么会在《兰亭集序》中表达如此消极的想法呢?
  首先,这种消极思想有其社会历史背景。《兰亭集序》作于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距離西晋灭亡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虽然从表面上看东晋王朝已经在长江以南扎下了脚跟,但其内部统治却一直矛盾重重。因为东晋皇权依托本地的世家大族建国,一直没有建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当时琅琊王氏权倾一时,民间甚至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后来,晋元帝任用刘隗、刁协等人以遏制王氏势力,却遭镇守荆州的王敦起兵压制,在惊慌失措中病死。继任者明帝放弃了单打独斗的策略,倚重以庾亮兄弟并与庾氏联姻,想要制衡王氏,最终也没有成功。后来,地方发生几次叛乱,地方势力甚至能够反客为主,堂而皇之地攻入建康,把持朝政。东晋政局长期陷于四分五裂,国力在几乎无间断的内斗中逐渐被消耗殆尽。
  东晋还曾先后发动数次北伐,却均告失败。雪上加霜的是,在兰亭之会的前一年,一直在名义上臣服于东晋的幽州鲜卑族慕容氏政权、关中氐族苻氏政权分别建立了前燕和前秦两个国家,取代后赵成为东晋新的敌对力量。收复中原对于东晋来说更加遥遥无期。王羲之是东晋士族大户的代表,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醉心于山水游乐,“放浪形骸”,寻找寄托,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那毕竟只能作为一时的逃避,生活在那样严峻的社会环境中,王羲之的思想情感会变得消极沉闷也是在情理之内的。
  其次,《兰亭集序》是一篇充满玄学色彩的文章,其消极思想和当时的玄学思潮有密切的关系,这可以通过一个文本细节体现出来。王羲之在文中说“悟言一室之内”,“悟”就是会晤的“晤”,就是面对面的意思。王羲之说,面对面地谈论一些事情,人就能快乐起来。可能很多教师都没有注意过,这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一句话,因为他谈的其实就是玄学。玄学就是谈道论玄的学问,玄学家谈论的常常是玄之又玄、虚之又虚的哲学命题,像“天道”“性命”“有无”等。
  玄学始兴于曹魏时期,到王羲之的时候,已经过了一百多年,历经了很大的转变。玄学诞生之初,玄学家比较关注“道”在现实社会当中的效用。可惜,司马家族掌权之后大力排斥异己,用残酷的手段杀戮知识分子,将血淋淋的屠刀挥向一切敢于抒发异见的人,以致“天下名士减半”。这就迫使玄学家们不再敢于谈论社会和政治问题,只能把话题转向人生和自然,追求一种自我的逍遥、放旷,“两耳不闻窗外事”了。所以那时候的玄学家以及名士中有很多人不拘礼法,行为怪诞,有点像今天的行为艺术家,比如阮籍整天大醉,露头散发,坐在牛车上到处闲逛,前方没有路了,就大哭而还。
  实际上,政治环境的好坏就是玄学思潮转向的风向标。每当政治环境比较宽松,有利于士人施展才能、实现理想时,玄学的风貌就变得比较积极,并能对政治产生影响。到了西晋王朝建立之后,天下又归于一统,社会趋于稳定,士人们又摩拳擦掌,希望在新时代中大展身手。一旦政治环境恶劣了,不利于士人施展抱负了,玄学的思想就变得消极起来,人们谈论一些和现实无关的东西,寻求自我解脱的人生哲学,这样的玄学当然也带有比较强烈的消极色彩。东晋是一个充满外忧内患的时代,政治环境也不会太好,此时的玄学是比较消极的。那么,玄学家就不会积极关注社会问题,相反开始逃避现实,其中一种方式就是游山玩水。正是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兰亭集序》才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失望。王羲之在文中列举了两种快乐:“悟言一室之内”,即谈玄的快乐;“放浪形骸之外”,即身体上的享乐。他的意思是,谈玄和游山玩水都能够让人们暂时逃避现实,躲进一个小天地里去,以此得到短暂的解脱。但是,王羲之还是无法解决生死的问题,他毕竟明白人生“终期于尽”,这才有了《兰亭集序》中“死生亦大矣”的感叹。
  最后,王羲之本人也一贯追求隐逸,所以才在《兰亭集序》里流露出留恋山水的避世想法。王羲之出身的门第非常显赫,是“王与马,共天下”里的那个王家。王羲之一生下来就有官职了,但是他长大以后却对做官没什么兴趣,因此在政治上其实没什么作为,终其一生都在服食修道、游山玩水。《晋书》记载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又记载:“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游遍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王羲之在给朋友写的一封信中也说:“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共……老夫志愿尽于此也。”可见王羲之一心向往隐居生活。
  而且,王羲之的隐逸是建立在丰富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是真的贫困,需要自己劳动养活自己。显赫的家族可以让王羲之高枕无忧地游山玩水,不必为利禄奔波,十分舒适地享受晚年生活。不过,《兰亭集序》却暴露出这位富家翁晚年的精神世界,他并不是无忧无虑的,他在欢乐的宴会上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悲夫”的哀叹。这说明王羲之虽然是在逃避现实,但心里却很明白,人是无法逃避死亡的,“终期于尽”是所有人的归宿。王羲之活了五十九岁,写《兰亭集序》时他已经五十岁了,人生行至暮年,即使是山水之乐也抵消不了他对死亡的恐惧。
  综上所述,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消极思想的原因既有社会背景的因素,也有玄学思潮转变的因素,更和王羲之本人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其他文献
美国教师发展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费斯勒通过观察,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一、职前教育阶段。此阶段是特定的角色储备期,通常是指学院或大学所进行的师资培育,也包括从事新角色或新工作的再训练。二、入门阶段。此阶段通常指教师入职的前几年,是教师步入学校系统和学习教学工作的初期。三、能力建立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努力增进教学技巧和能力,也设法求得新的教学材料、方法和策略。所以,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容易接
[摘 要:数学是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但是,传统的数学教育体系中,往往非常强调对解题技巧的学习和掌握,让很多学生误以为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做题的过程,而忽略了数学学习中的其他方面。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德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也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本文将对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在当前“国学热”的背景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使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的教学需求。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将先进而富有趣味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中,尽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从而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学习能力。  一、营造恰当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古诗词具有言简意赅、意境深远的特  点,因此教师若以文化知识为核心进行教学,初中生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进而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对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有着巨大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科学而精确的教学目标,还要“以生为本”,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根据学情选择教学资源,制定教学方法,搭建课文文本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
汉晋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禅诗也随之应运而生。许多著名僧人留下了名篇,很多诗人也写了一些具有禅意的诗歌。禅诗具有独特的魅力,其中蕴含的哲理启人深思,许多优秀禅诗至今仍具有不朽的魅力,它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禅诗,最初是指佛教内部宣扬佛理的诗,比如佛教高僧的示法诗、开悟诗和颂偈诗等等。这些宣扬佛理的诗的特色是富有佛家的思想,有深刻的哲理。  1.示法诗  示法诗是历代高僧所写具有深
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客形象众多,层次繁杂,并且往往以群落的形式显现,是国民众生相的缩影。  鲁迅对这些看客的描写可谓绘声绘色、入木三分,仅从外貌描写中就可窥见愚弱的国民性: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老头的外貌不正是那“奴才相”的写照吗?那满身横肉的康大叔和贪财的红眼睛阿义不正是帮凶和走狗的样子吗?至于那些西城马路上像蚂蚁和像鸭子似的围观的看客群体,其愚弱更可想而知,其麻木与无聊更显而易见。鲁迅小说通过看客
“还记得学生时代的自己,只要身上有一点钱,我就跑会到书店去买那些喜欢的书。在学校的教导下,我们的孩子也像当年的我一样。现在,读书成了我们一家人的享受,亲子共读,我们家沐浴着书香,充满了和谐和幸福。”我校高宏同学的爸爸在“传承好家风”家校交流活动中这样发言。  秉持“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以文化人”的家校协同教育理念,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传承和弘扬好家风为突破口,创造性地实施《品德与社会》
[摘 要: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推进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在现代化教育领域,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很大便利,整合了各类优质教学资源供教师和学生挑选,多媒体设备用于更好地辅助构建高效课堂等。本文将浅谈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开拓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教育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新思路]  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在素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
摘 要:语文学科作为小学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小学生们锻炼语言能力的重要学科。而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并且,通过开展写作教学,也能有效锻炼小学生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传统文化写作教学方式不仅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也限制了小学生们写作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教学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0.019  为了对传统
自从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以来,新的教学理念冲击着每一位语文老师。相较于传统语文课本,无论是读书方法的指导,还是课文的重新编排,或是作文的分单元指导,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材改变的背后是一种理念的变革。时代在发展,旧有的教学体制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也跟不上学生思想的变化。因此,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练习与试题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教学的理念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