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原发涎腺型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yu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肺原发涎腺型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

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确诊的8例肺原发涎腺型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和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RNA-seq融合基因检测,随访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8例患者年龄43~64岁,平均58岁。男女比为3∶5。8例患者均行根治性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术后随访6~45个月均无复发。组织病理学主要由排列呈小梁状、带状、巢状的嗜酸性细胞及透明细胞组成,细胞巢周围间质中常有玻璃样变物包绕。免疫表型:8例肿瘤细胞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7均呈阳性表达,5例p63、p40呈阳性表达,4例SOX10呈阳性表达,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alponin均呈阴性表达。8例FISH均检测出EWSR1融合基因。6例进行了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RNA-seq融合基因检测,5例检测到EWSR1-ATF1融合基因(其中1例同时有ATF1-SPTLC2融合基因),5例EWSR1-ATF1基因融合均显示EWSR1外显子12/13与ATF1外显子3融合。1例为EWSR1-CREM基因融合。

结论

肺原发涎腺型透明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支气管黏膜的原发肺肿瘤,该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依赖于特征性形态学表现,特别是EWSR1融合基因检测辅助诊断,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可以发生淋巴结转移,但总体预后较好。

其他文献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致死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认为其发病是基因、衰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体的肠道菌群在物质代谢、食物消化和营养素吸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在维持老年人群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多样且健康的肠道菌群可以防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生。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导致ALS的发生和进展,其机制可能包括破坏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CADASIL)是由NOTCH3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在疾病不同阶段出现偏头痛、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心理异常等,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T2高信号及脑微出血。CADASIL的诊断“金标准”是病理检查发现微小动脉平滑肌细胞表面出现嗜锇性颗粒物质和(或)基因检查发现NOTCH3基因致病变异。本文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需服用药物改善患者症状,但疗效存在个体差异。以“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疗效”“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Alzheimer′s disease”“Drug efficacy”“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Springer Link和Cochrane Librar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共病研究中发现帕金森病与胃肠道疾病密切关联,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涉及“肠-脑轴”紊乱。有遗传学证据和流行病学证据将帕金森病与炎性肠病联系起来。文中将从遗传学证据及“肠-脑轴”的相关概念简述帕金森病和炎性肠病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