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佛人常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哈佛大学创办于1636年,其办学历史比美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历史还要长一个半世纪。380多年来,从哈佛大学走出了无数的商界精英、政坛领袖和学术大牛,其中包括8位美国总统、160位诺贝尔奖得主。在美国国会议员、政府部长和世界500强企业的CEO中,大约有1/10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哈佛大学多次被评为全美最佳大学,不仅执美国大学之牛耳,而且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之一。
作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高校之巅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究的秘密。事实上,对于许多人来说,哈佛大学不仅是一所令人神往的世界知名高等学府,更是一种期待、精神与象征。
哈佛大学,简称“哈佛”,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麻省)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一提到剑桥,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英国的剑桥大学。确实,麻省的剑桥就是为纪念这所英国大学而命名的。为了区分两者,也有人把美国的这座小城译为“坎布里奇”。小城之所以蜚声世界,无疑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有关,而且其历史非常悠久,只不过那时的剑桥还是个“村庄”,居住着英国殖民美洲的新移民。
哈佛大学的建立也正是得益于这些移民,他们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经在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为了让子孙也能够接受类似的教育,新教徒们于1636年在查尔斯河畔创办了“新市民学院”。1638年,因学院所在地更名为剑桥,学院也被命名为“剑桥学院”,它完全照搬剑桥大学的模式,其目标是在荒蛮的美洲大陆“建立一所与英国剑桥大学一样优秀的高等学府”。1639年3月,为纪念在创办初期曾给予学院慷慨支持的约翰·哈佛牧师,学校更名为“哈佛学院”,并最终于1780年扩建为哈佛大学。
在哈佛大学行政楼前,有一尊约翰·哈佛牧师的塑像,上面鐫刻着“约翰·哈佛”“建校者”“1638年”等字样。这尊塑像雕塑的其实并非约翰·哈佛,由于当年他并未留下任何照片,校方在建造塑像时只好找来一位英俊的男士充当模特。约翰·哈佛牧师也并非最早的建校者,他只是将自己一半的财产和320本书捐赠给了学校。不过,为了感谢和纪念他的这一善举,学校仍以他的名字命名。另外,哈佛大学的建校时间是1636年,而不是1638年。虽然其中的谬误多多,但人们仍对这座塑像充满深情,因为它已经被视为哈佛大学精神的象征—奋进、自信、博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哈佛人。
建校之初,哈佛大学虽然带有明显的私人社团性质,但在很长时期内,政府拨款是其主要经费来源。直到19世纪初,学校的私立性质才明晰起来。在管理上,哈佛大学采取了与英国的大学迥然不同的模式:学院设立由校外人士组成的校监委员会,全权管理学校事务;1650年,又成立了由校内人士组成的董事会,负责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由此形成了由校内外人士共管的独特管理模式。哈佛大学的这一管理模式打破了欧洲传统教条的束缚,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1636年建校到1869年的230多年里,哈佛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变革,只是一个热衷于“博雅教育”的教学型小学院。在建校初期以及之后的百多年时间里,学校一直以经典教育为主,基本不涉及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带给哈佛大学很大的冲击。又过了大约半个世纪,哈佛才开设了科学学院,即现在的哈佛工程与物理科学系的前身。
约翰·哈佛塑像
灯泡大楼
19世纪以后,哈佛大学以德国大学为样板,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打破传统的固定课程,允许高年级学生选修一定数量的科目;以系为单位重组学院,允许学生按照能力和兴趣安排学习进程,并与教授进行双向选择。学校还摒弃纯粹的背诵式教学方法,倡导研讨式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学术探讨。为给毕业生提供进一步研究学术的机会,实行住校研究生计划……尽管上述改革计划最终并没有完全实现,但还是使哈佛大学迈出了从传统学院向现代大学的第一步。
19世纪后期,哈佛大学迎来了第二个改革高潮。学校提高了招生标准,开始推行选修课程制度。1863年,哈佛大学建立了公共讲座制。1862—1868年间,建立了人种考古学博物馆和牙医学院;并在教学上推行演讲制,以代替背诵法教学。
1869年,年仅35岁的化学家查尔斯·艾略特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进行了学校历史上第一次以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改革: 法学院、医学院获得了新的活力,新建了商业管理学院和文理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全部实行自由选修制,许多新的适应社会现实的学科被纳入课程体系;同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入学考试可以用数学或自然科学代替希腊文……艾略特用了40年时间把哈佛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学,“建立了真正完备的大学教育体系”,哈佛自此步入了辉煌时代。查尔斯·艾略特也被总统罗斯福誉为“合众国第一公民”,成为美国现代大学的缔造者。
哈佛大学有25个校门,大多朴实无华
学校的历史建筑
之后的哈佛大学也依然没有停下变革的步伐。
1933年,詹姆斯·布兰特·科南特担任校长。他主持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本科生教育课程改革。1951年,哈佛大学推行通识教育制度,开启了世界高等教育的新篇章。科南特特别强调优秀人才的重要性,他说:“大学者,大师荟萃之地也。若大学拥有一流的教授,则必是最优秀的大学。”为此,哈佛把科研能力作为评价教师合格与否的标准,并创造了“非升即走”的教师职务晋升机制。这一机制确保了哈佛大学教授的高水准、高水平,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学术竞争力,并且成为美国许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至今仍普遍采用的聘任标准。此外,他还在招生制度、本科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刻改革。实行“学术精英”招生制度,即把智力和个性作为选拔学生的标准,通过学术性向测验,把天才学生选拔到哈佛大学就读,并把本科课程由原来的“集中分配制”课程体系改造成“普通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这次改革确立了哈佛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学术标杆地位,使学校从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20世纪后半期,哈佛在精英化与大众化之间谋求新的平衡。校长德里克·博克倡导招生的机会平等、无性别歧视和奖学金资助。与此同时,学校启动了哈佛大学历史上的国际化综合改革:成立国际化专门机构,开展国际化科学研究,进行本科课程体系改革。自此,哈佛逐渐从研究型大学发展成为一所高度国际化的全球知名高校。
哈佛大学各个历史时期的综合改革,始终没有脱离“追求真理”的宗旨,始终把大学视为发展知识的场所和培养精英的机构。从1780年更名为哈佛大学开始,学校就确立了“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的办学理念。在随后的200多年间,一直坚守“寻求真理”的宗旨。另一方面,哈佛大学并没有囿于“象牙塔”的局限,总能审时度势,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需求的变化,积极、主动、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办学目标。
哈佛各学院都制定了自己的精英教育目标。在精英教育理念指导下,哈佛大学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近代以来,我国也有许多著名科学家、作家、学者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如胡刚复、竺可桢、赵元任、陈寅恪、林语堂、梁实秋、梁思成、江泽涵、胡秀英、余英时、李欧梵等。
截至2019年,哈佛大学拥有10所学院、40多个科系、1000多个专业(其中有134个研究生专业)、近20个研究生院以及一个高等研究所;正式注册学生约1.7万名,其中,研究生占多数;另外,还有约3万名非学位学生参加学分课程、非学分课程、大学附属研究班和暑期学校以及其他继续教育的学习。其中,本科生教育主体由哈佛学院、文理研究生院、哈佛继续教育学院、哈佛设计学院、哈佛神学院、哈佛教育学院、哈佛法学院、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哈佛工程与应用科学院、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学院和哈佛文理博物馆承担。此外,奥斯顿校区和长木校区还设有四所学院,即哈佛商学院、牙医学院、哈佛医学院、哈佛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其中,商学院、医学院和法学院是全美闻名的研究生院,在多次同类研究生院排名中位列前三名。
法学院
哈佛大学的学科设置数量庞大,涉及专业面广,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可以颁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历史、工商管理硕士、数学、经济学、英语、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政治学、生物化学、化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数次在全美排名前五,尤其是政府研究、经济学和社会研究更为突出。另外,人类学、艺术、古典文学研究、德语、分子生物学、哲学、西班牙语、统计学、动物学等学科的排名也均居美国大学前十名。
哈佛大学有三所驰名世界的学院:一是法学院,创立于1817年,虽然比大学部的建校时间(1636年)晚了近200年,仍是美國最古老的法学院。二是商学院,是美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最富有、最有名望、最具权威的商学院,被誉为“商界的西点军校”。作为全美顶尖的商学院,哈佛商学院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每年美国大学商学院的MBA课程招生中,哈佛商学院的申请人数是最多的,一直维持在6000人以上,而录取人数只有800人左右,所以竞争也是最激烈的。三是医学院,成立于1782年,是美国排名第一、世界最顶尖的医学院,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多个世界第一: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疫苗的发明和应用,人工呼吸机、脑视觉功能定位图、乙醚麻醉、外置式心脏起搏器的应用,肾脏移植手术、心脏瓣膜手术等。
▲ 商学院贝克图书馆
▲ 医学院
从哈佛大学共走出了160位诺贝尔奖得主,其数量名列世界各大学第一位。其中,著名化学家西奥多·威廉·理查兹是美国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对60多种元素的原子量重新予以精准核定。经济学领域中,美籍俄裔经济学家华西里·列昂惕夫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创始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两位哈佛弟子—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后来也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物理学领域中,爱德华·米尔斯·珀塞尔在核磁共振等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医学领域中,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威廉·凯林教授长期致力于新的抗肿瘤疗法,研究了抑癌基因在癌症发展中的作用…… 除了诸多诺贝尔奖得主,哈佛大学还培养出了18位菲尔兹奖(数学领域的最高奖)、14位图灵奖(计算机科学) 和30位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
哈佛的弱项是工科,因为其对手—麻省理工学院太强大了,但也并非“弱不禁风”。至于文、法、医、商学科,则是美国公认最优异的。哈佛大学最顶尖的专业是英语、政治学、商科、医学,其次是数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物理学、生物学、化学、艺术。强项则是哲学、法学、文学、历史、神学、经济学等。
进入哈佛的新生在前两年不分专业,接受通识教育。学生们有两年的时间可以慢慢考虑自己的专业选择,边学习边选择。这样可大大减少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在哈佛大学读本科,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4年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在这里,学习的压力很大,不仅是因为作业量很大,课后还要花很多时间看书和预习案例。学校的淘汰机制非常严格,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学校的每堂课都要记录学生的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有丝毫放松。
在哈佛,严谨治学是师生的一种习惯。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论文写作,都被要求在扎实的资料收集、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并对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做出详尽的解释。
砖红色是哈佛大学建筑的主基调色
在这里,学生既有自由选择某一门课程的权利,也有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在选课过程中,学校鼓励学生学习交叉学科。由两名教授加两名助教给三名本科生上课的“联合授课”方式在本科教育中十分普遍,约占总课程的1/3。有时,两位教授因观点不同,还会在课堂上“吵架”。“联合授课”的课堂教学变革,不仅增加了授课教师的数量,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跨学科人才绝非是一位“万能”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课堂、教学、组织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促使学生“学”出来的。教师不重视答案是否正确,而将重点放在学生新思想的培养上。
学术自由不但体现在课程教学中,而且反映在校园生活中。哈佛大学认为,学生在社团中的经验与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一样有益于他们的发展,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生会对所生活的外在环境持有积极的态度,每一位毕业生都会在哈佛校园文化、知识探索道路上留下独特的印记。校内的学生社团包罗万象,形式多样,规模大小不等。
从地图上看哈佛大学的主校区(老校区),宛如一座围城,被围墙圈在里面。不过,这座城有很多门,从哪个方向都可以进入。哈佛的校门共有25座,大多朴实无华,仅以红砖砌起来而已。据记载,最开始的时候,哈佛校园其实是没有围墙的,当人们在1889年开始圈地并树立起一座校门时,还曾遭到很多人的谴责,认为用石墩和铁栏杆把大学围起来有悖于这所大学早期的清教徒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围墙越建越长,人们在这些围墙上开设了更多的关口,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见到的校门。这些校门上大都有一个数字,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说。
以最有名的约翰斯顿大门为例,它位于学校西面围墙的差不多正中,相当于学校的正门,是哈佛大学的第一座校门。对哈佛的学生而言,在四年或更长年限的学习过程中,只会有两次出入此门,一次是入校,另一次是毕业离校。大门是由哈佛1855届本科生塞缪尔·约翰斯顿捐款修建的,造型风格属于殖民复兴时期的产物。后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哈佛大学建筑都沿用了这样的风格,使用多彩的纹路和富有颜色的砖块等,最终演变成为哈佛大部分建筑物的标准风格。
韦德纳图书馆
哈佛纪念教堂,建于1932年,是為了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哈佛大学校友
Dexter Gate,建于1901年,为纪念哈佛1890届学生Samuel Dexter而建,门的上方刻有这样的英文字样:“请进!你将获得智慧。”在内侧门楣上则刻着这样的英文:“离开!更好地服务你的国家和你的同胞。”大学的精神在一座校门的前后门楣上如此绝妙地得以表现,又如此简单。
当年,哈佛属于典型的“精英学府”,校园规模不大;其后,虽然不断扩大,发展成为一座“没有边界的校园”,甚至还有分校区,但是,被围起来的主校区仍然是其核心,也被哈佛人视为其精神所在。
作为哈佛最古老的校园,哈佛园的面积并不大,在最早的时候,占地不到2英亩,后来慢慢扩展,到1835年,大体上有了今天的规模。哈佛园无疑是哈佛大学的历史中心,更是学术重心和管理重镇。它由一组大约400幢早期乔治王朝式、维多利亚式或罗马风格的红砖建筑群组成,还有数幢教学塔楼耸立其间。这些教学楼、宿舍、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筑物大多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其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故事。它们包括本科生宿舍、韦德纳图书馆、拉蒙特图书馆以及高大挺拔的纪念教堂……除了教学楼和教师之家外,还有哈佛校长、本科生学院院长、文理学院院长等的办公楼。哈佛园的中心位置—300周年广场也是学校每年毕业盛典的举办场所,这里呈四方形,前后是哈佛大学的两大标志性建筑—韦德纳图书馆和哈佛纪念教堂。
进入校园,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砖红色的古老建筑。哈佛校园的建筑流行色是原汁原味的砖红色,这并不是当初建房时没有钱美化外立面,而是另有其因。这种砖红色就是哈佛大学校园里的主基调色,哈佛人很喜欢这种颜色,其运动队也穿砖红色的队服,后来,这种“哈佛红”(Harvard Crimson)就成了一个哈佛特有的专有名词,甚至哈佛大学的校报也取名《哈佛红》。在一片哈佛红上展开雪白的书卷去探求真理,是每一位哈佛学子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真理”二字也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校训被铭刻在了校徽上,成为哈佛永远的目标。
作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高校之巅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究的秘密。事实上,对于许多人来说,哈佛大学不仅是一所令人神往的世界知名高等学府,更是一种期待、精神与象征。
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府
哈佛大学,简称“哈佛”,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麻省)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一提到剑桥,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英国的剑桥大学。确实,麻省的剑桥就是为纪念这所英国大学而命名的。为了区分两者,也有人把美国的这座小城译为“坎布里奇”。小城之所以蜚声世界,无疑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有关,而且其历史非常悠久,只不过那时的剑桥还是个“村庄”,居住着英国殖民美洲的新移民。
哈佛大学的建立也正是得益于这些移民,他们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经在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为了让子孙也能够接受类似的教育,新教徒们于1636年在查尔斯河畔创办了“新市民学院”。1638年,因学院所在地更名为剑桥,学院也被命名为“剑桥学院”,它完全照搬剑桥大学的模式,其目标是在荒蛮的美洲大陆“建立一所与英国剑桥大学一样优秀的高等学府”。1639年3月,为纪念在创办初期曾给予学院慷慨支持的约翰·哈佛牧师,学校更名为“哈佛学院”,并最终于1780年扩建为哈佛大学。
在哈佛大学行政楼前,有一尊约翰·哈佛牧师的塑像,上面鐫刻着“约翰·哈佛”“建校者”“1638年”等字样。这尊塑像雕塑的其实并非约翰·哈佛,由于当年他并未留下任何照片,校方在建造塑像时只好找来一位英俊的男士充当模特。约翰·哈佛牧师也并非最早的建校者,他只是将自己一半的财产和320本书捐赠给了学校。不过,为了感谢和纪念他的这一善举,学校仍以他的名字命名。另外,哈佛大学的建校时间是1636年,而不是1638年。虽然其中的谬误多多,但人们仍对这座塑像充满深情,因为它已经被视为哈佛大学精神的象征—奋进、自信、博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哈佛人。
在变革中乘风破浪
建校之初,哈佛大学虽然带有明显的私人社团性质,但在很长时期内,政府拨款是其主要经费来源。直到19世纪初,学校的私立性质才明晰起来。在管理上,哈佛大学采取了与英国的大学迥然不同的模式:学院设立由校外人士组成的校监委员会,全权管理学校事务;1650年,又成立了由校内人士组成的董事会,负责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由此形成了由校内外人士共管的独特管理模式。哈佛大学的这一管理模式打破了欧洲传统教条的束缚,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1636年建校到1869年的230多年里,哈佛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变革,只是一个热衷于“博雅教育”的教学型小学院。在建校初期以及之后的百多年时间里,学校一直以经典教育为主,基本不涉及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带给哈佛大学很大的冲击。又过了大约半个世纪,哈佛才开设了科学学院,即现在的哈佛工程与物理科学系的前身。


19世纪以后,哈佛大学以德国大学为样板,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打破传统的固定课程,允许高年级学生选修一定数量的科目;以系为单位重组学院,允许学生按照能力和兴趣安排学习进程,并与教授进行双向选择。学校还摒弃纯粹的背诵式教学方法,倡导研讨式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学术探讨。为给毕业生提供进一步研究学术的机会,实行住校研究生计划……尽管上述改革计划最终并没有完全实现,但还是使哈佛大学迈出了从传统学院向现代大学的第一步。
19世纪后期,哈佛大学迎来了第二个改革高潮。学校提高了招生标准,开始推行选修课程制度。1863年,哈佛大学建立了公共讲座制。1862—1868年间,建立了人种考古学博物馆和牙医学院;并在教学上推行演讲制,以代替背诵法教学。
1869年,年仅35岁的化学家查尔斯·艾略特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进行了学校历史上第一次以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改革: 法学院、医学院获得了新的活力,新建了商业管理学院和文理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全部实行自由选修制,许多新的适应社会现实的学科被纳入课程体系;同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入学考试可以用数学或自然科学代替希腊文……艾略特用了40年时间把哈佛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学,“建立了真正完备的大学教育体系”,哈佛自此步入了辉煌时代。查尔斯·艾略特也被总统罗斯福誉为“合众国第一公民”,成为美国现代大学的缔造者。


之后的哈佛大学也依然没有停下变革的步伐。
1933年,詹姆斯·布兰特·科南特担任校长。他主持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本科生教育课程改革。1951年,哈佛大学推行通识教育制度,开启了世界高等教育的新篇章。科南特特别强调优秀人才的重要性,他说:“大学者,大师荟萃之地也。若大学拥有一流的教授,则必是最优秀的大学。”为此,哈佛把科研能力作为评价教师合格与否的标准,并创造了“非升即走”的教师职务晋升机制。这一机制确保了哈佛大学教授的高水准、高水平,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学术竞争力,并且成为美国许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至今仍普遍采用的聘任标准。此外,他还在招生制度、本科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刻改革。实行“学术精英”招生制度,即把智力和个性作为选拔学生的标准,通过学术性向测验,把天才学生选拔到哈佛大学就读,并把本科课程由原来的“集中分配制”课程体系改造成“普通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这次改革确立了哈佛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学术标杆地位,使学校从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20世纪后半期,哈佛在精英化与大众化之间谋求新的平衡。校长德里克·博克倡导招生的机会平等、无性别歧视和奖学金资助。与此同时,学校启动了哈佛大学历史上的国际化综合改革:成立国际化专门机构,开展国际化科学研究,进行本科课程体系改革。自此,哈佛逐渐从研究型大学发展成为一所高度国际化的全球知名高校。
精英培养的摇篮
哈佛大学各个历史时期的综合改革,始终没有脱离“追求真理”的宗旨,始终把大学视为发展知识的场所和培养精英的机构。从1780年更名为哈佛大学开始,学校就确立了“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的办学理念。在随后的200多年间,一直坚守“寻求真理”的宗旨。另一方面,哈佛大学并没有囿于“象牙塔”的局限,总能审时度势,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需求的变化,积极、主动、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办学目标。
哈佛各学院都制定了自己的精英教育目标。在精英教育理念指导下,哈佛大学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近代以来,我国也有许多著名科学家、作家、学者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如胡刚复、竺可桢、赵元任、陈寅恪、林语堂、梁实秋、梁思成、江泽涵、胡秀英、余英时、李欧梵等。
截至2019年,哈佛大学拥有10所学院、40多个科系、1000多个专业(其中有134个研究生专业)、近20个研究生院以及一个高等研究所;正式注册学生约1.7万名,其中,研究生占多数;另外,还有约3万名非学位学生参加学分课程、非学分课程、大学附属研究班和暑期学校以及其他继续教育的学习。其中,本科生教育主体由哈佛学院、文理研究生院、哈佛继续教育学院、哈佛设计学院、哈佛神学院、哈佛教育学院、哈佛法学院、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哈佛工程与应用科学院、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学院和哈佛文理博物馆承担。此外,奥斯顿校区和长木校区还设有四所学院,即哈佛商学院、牙医学院、哈佛医学院、哈佛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其中,商学院、医学院和法学院是全美闻名的研究生院,在多次同类研究生院排名中位列前三名。

哈佛大学的学科设置数量庞大,涉及专业面广,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可以颁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历史、工商管理硕士、数学、经济学、英语、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政治学、生物化学、化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数次在全美排名前五,尤其是政府研究、经济学和社会研究更为突出。另外,人类学、艺术、古典文学研究、德语、分子生物学、哲学、西班牙语、统计学、动物学等学科的排名也均居美国大学前十名。
哈佛大学有三所驰名世界的学院:一是法学院,创立于1817年,虽然比大学部的建校时间(1636年)晚了近200年,仍是美國最古老的法学院。二是商学院,是美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最富有、最有名望、最具权威的商学院,被誉为“商界的西点军校”。作为全美顶尖的商学院,哈佛商学院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每年美国大学商学院的MBA课程招生中,哈佛商学院的申请人数是最多的,一直维持在6000人以上,而录取人数只有800人左右,所以竞争也是最激烈的。三是医学院,成立于1782年,是美国排名第一、世界最顶尖的医学院,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多个世界第一: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疫苗的发明和应用,人工呼吸机、脑视觉功能定位图、乙醚麻醉、外置式心脏起搏器的应用,肾脏移植手术、心脏瓣膜手术等。


从哈佛大学共走出了160位诺贝尔奖得主,其数量名列世界各大学第一位。其中,著名化学家西奥多·威廉·理查兹是美国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对60多种元素的原子量重新予以精准核定。经济学领域中,美籍俄裔经济学家华西里·列昂惕夫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创始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两位哈佛弟子—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后来也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物理学领域中,爱德华·米尔斯·珀塞尔在核磁共振等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医学领域中,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威廉·凯林教授长期致力于新的抗肿瘤疗法,研究了抑癌基因在癌症发展中的作用…… 除了诸多诺贝尔奖得主,哈佛大学还培养出了18位菲尔兹奖(数学领域的最高奖)、14位图灵奖(计算机科学) 和30位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
钢铁是如何炼成的
哈佛的弱项是工科,因为其对手—麻省理工学院太强大了,但也并非“弱不禁风”。至于文、法、医、商学科,则是美国公认最优异的。哈佛大学最顶尖的专业是英语、政治学、商科、医学,其次是数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物理学、生物学、化学、艺术。强项则是哲学、法学、文学、历史、神学、经济学等。
进入哈佛的新生在前两年不分专业,接受通识教育。学生们有两年的时间可以慢慢考虑自己的专业选择,边学习边选择。这样可大大减少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在哈佛大学读本科,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4年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在这里,学习的压力很大,不仅是因为作业量很大,课后还要花很多时间看书和预习案例。学校的淘汰机制非常严格,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学校的每堂课都要记录学生的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有丝毫放松。
在哈佛,严谨治学是师生的一种习惯。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论文写作,都被要求在扎实的资料收集、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并对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做出详尽的解释。

在这里,学生既有自由选择某一门课程的权利,也有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在选课过程中,学校鼓励学生学习交叉学科。由两名教授加两名助教给三名本科生上课的“联合授课”方式在本科教育中十分普遍,约占总课程的1/3。有时,两位教授因观点不同,还会在课堂上“吵架”。“联合授课”的课堂教学变革,不仅增加了授课教师的数量,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跨学科人才绝非是一位“万能”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课堂、教学、组织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促使学生“学”出来的。教师不重视答案是否正确,而将重点放在学生新思想的培养上。
学术自由不但体现在课程教学中,而且反映在校园生活中。哈佛大学认为,学生在社团中的经验与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一样有益于他们的发展,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生会对所生活的外在环境持有积极的态度,每一位毕业生都会在哈佛校园文化、知识探索道路上留下独特的印记。校内的学生社团包罗万象,形式多样,规模大小不等。
在“哈佛红”中探寻真理
从地图上看哈佛大学的主校区(老校区),宛如一座围城,被围墙圈在里面。不过,这座城有很多门,从哪个方向都可以进入。哈佛的校门共有25座,大多朴实无华,仅以红砖砌起来而已。据记载,最开始的时候,哈佛校园其实是没有围墙的,当人们在1889年开始圈地并树立起一座校门时,还曾遭到很多人的谴责,认为用石墩和铁栏杆把大学围起来有悖于这所大学早期的清教徒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围墙越建越长,人们在这些围墙上开设了更多的关口,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见到的校门。这些校门上大都有一个数字,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说。
以最有名的约翰斯顿大门为例,它位于学校西面围墙的差不多正中,相当于学校的正门,是哈佛大学的第一座校门。对哈佛的学生而言,在四年或更长年限的学习过程中,只会有两次出入此门,一次是入校,另一次是毕业离校。大门是由哈佛1855届本科生塞缪尔·约翰斯顿捐款修建的,造型风格属于殖民复兴时期的产物。后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哈佛大学建筑都沿用了这样的风格,使用多彩的纹路和富有颜色的砖块等,最终演变成为哈佛大部分建筑物的标准风格。


Dexter Gate,建于1901年,为纪念哈佛1890届学生Samuel Dexter而建,门的上方刻有这样的英文字样:“请进!你将获得智慧。”在内侧门楣上则刻着这样的英文:“离开!更好地服务你的国家和你的同胞。”大学的精神在一座校门的前后门楣上如此绝妙地得以表现,又如此简单。
当年,哈佛属于典型的“精英学府”,校园规模不大;其后,虽然不断扩大,发展成为一座“没有边界的校园”,甚至还有分校区,但是,被围起来的主校区仍然是其核心,也被哈佛人视为其精神所在。
作为哈佛最古老的校园,哈佛园的面积并不大,在最早的时候,占地不到2英亩,后来慢慢扩展,到1835年,大体上有了今天的规模。哈佛园无疑是哈佛大学的历史中心,更是学术重心和管理重镇。它由一组大约400幢早期乔治王朝式、维多利亚式或罗马风格的红砖建筑群组成,还有数幢教学塔楼耸立其间。这些教学楼、宿舍、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筑物大多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其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故事。它们包括本科生宿舍、韦德纳图书馆、拉蒙特图书馆以及高大挺拔的纪念教堂……除了教学楼和教师之家外,还有哈佛校长、本科生学院院长、文理学院院长等的办公楼。哈佛园的中心位置—300周年广场也是学校每年毕业盛典的举办场所,这里呈四方形,前后是哈佛大学的两大标志性建筑—韦德纳图书馆和哈佛纪念教堂。
进入校园,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砖红色的古老建筑。哈佛校园的建筑流行色是原汁原味的砖红色,这并不是当初建房时没有钱美化外立面,而是另有其因。这种砖红色就是哈佛大学校园里的主基调色,哈佛人很喜欢这种颜色,其运动队也穿砖红色的队服,后来,这种“哈佛红”(Harvard Crimson)就成了一个哈佛特有的专有名词,甚至哈佛大学的校报也取名《哈佛红》。在一片哈佛红上展开雪白的书卷去探求真理,是每一位哈佛学子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真理”二字也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校训被铭刻在了校徽上,成为哈佛永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