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思考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0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与责任。通过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探讨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并且结合实践结果进行经验总结,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运用多元化授课方式、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这几个方面简要阐述立德树人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社会实践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各个环节融入“立德树人”,建立符合现代化发展趋势以及能够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立足实际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现如今,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对于立德树人缺乏认识和实践经验,教育根本任务无法落地。文章就如何改善这一局面,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立德树人理念进行探讨。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重新设定科学的育人目标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是动力与核心,直接决定了教育方向和最终效果,是落实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首要条件。然而,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因为守旧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以传授学生道法知识和应试技巧作为主要教学任务,以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为导向展开教学活动,这势必会影响教育结果,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功利化特征。因此,立德树人理念下,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过去的思想观念,认真研读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要求,熟读新课程标准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内涵,不断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观念,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设定教学目标,以培养成绩优异且品德高尚的学生为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立德树人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渗透以及教育工作的真正落地[1]。
   二、运用多元化授课方式,促进智育与德育的融合
   授课方式直接影响教学成效,立德树人理念下,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元化授课方式,促进智育和德育的融合,让学生得到多方面锻炼。
   例如,案例教学法是深受初中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将所要讲解的道理融入一个具体、形象的案例中,再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不仅可以增强教学趣味性,提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教学“社会生活讲道德”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商鞅立木建信、曾子杀猪教子等案例给学生讲解“诚实守信”的魅力和重要性,通过分析三顾茅庐、程门立雪等案例给学生讲解“以礼待人”的重要性。运用案例教学法,让抽象难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而且使学生深刻地记住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对于提升其学习质量以及思想道德品质有深远意义。
   还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并探究其中蕴含的哲理,一方面,促进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完成智育工作。另一方面,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完成德育工作[2]。例如,在教学“绽放生命之花”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从“考上什么样的高中”“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事物着手让学生探讨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活出生命的精彩。经过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也知道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让生命更加精彩。这样既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又在无形之中渗透了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除了上述几种授课方法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方法,将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并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获得全面发展。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分辨善恶、是非、对错、美丑,而是让他们在懂得这些道理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在生活中去践行真善美[3]。因此,立德树人理念下,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教育,还要开展丰富、精彩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教学“积极奉献社会”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者、交通志愿者等,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去付出、去感受,以此培养他们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良好品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除了这些实践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去敬老院送爱心等实践活动,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立德树人是新形势下各个学校与教师都要积极响应并且在教学中实施的方针和策略,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实施多元化授课方式、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等途径促进立德树人与道法教育的结合,达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道德品质、政治觉悟、思想水平的目的,使学生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成为真正被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蒋文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立德树人的教学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12):109-110.
   [2]李丽.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渗透路径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1(1):79-80.
   [3]李武婧.略谈部编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突出立德树人工作[J].才智,2019(17):3.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学段融通”具有整体性、连贯性、多元性等特质.在小学数学“学段融通”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融通,更要注重方法融通、思想融通.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探寻数学教学
在目前小学英语基础教学中,单元复习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案例,从三个环节分析、探讨在单元复习教学过程中如何基于主题意义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单元复习教学的整体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时候要鼓励其从形式美、意象美、意境美这几个角度入手展开鉴赏。首先,了解古诗词的韵律和用词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形式美;其次,运用想象和关联体会意象的特点,让学生深入把握意象美;最后,感受情景交融和虚实相间的手法,让学生鉴赏作品的意境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仿写课文句子入手,围绕句子加修饰语,试着写具体;其次运用不同句式创作,调换用词顺序,试着写灵活;最后指导学生运用修辞,适当引用好词好句,试着写生动。这些方法能促使学生以句子为基础,逐步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摘 要:班本课程的设计要基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打造更加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归属感和班级的凝聚力,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班本;课程;设计策略   过去我们不但在教学中“一刀切”,在教育中也是从上到下,从学校到班级“一刀切”,没有个性或者班级文化意识,使教育教学虽然在惯性发展的进程中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却越来越不适应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展项目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从项目学习法开展的重要性出发,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何开展项目学习进行探究,并根据具体的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期更好地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摘 要: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新兴技术的运用,初中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学生缺乏民族精神,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构建,这从某种角度来说阻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为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应该认识到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性格偏激、内向、自私、冷漠等现象,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探究农村中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农村中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策略   目前,农村大多数家长为了增加经济收入,为了满足孩子的消费开支,都选择远走他乡打工。孩子要么寄宿学校,每周末回一次家;要么由爷爷
摘 要:语文教学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阅读能够很好地将这几点综合起来,学生在听取教师的讲解之后,能够在阅读中对文章整体进行有效分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在新型教育模式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当今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学习占据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从对课文的学习理解中掌握基本分析文章的能力,再引申到对课外整本书的阅读中,体会到阅读对语文学习的影响,以便更
诗歌的语言比较凝练,又兼具跳跃性,传情达意较为委婉、模糊,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感觉难以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更难以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指导。现代诗歌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内心情感,学会欣赏,学会品鉴,将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走进天高地阔、辽远悠长的诗歌境界,为学生诗意地生活打下美好的基础。本文旨在探究小学阶段现代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