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多个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课教学改革作出初步探索。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许多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比较模糊,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从理论知识到专业技能再到就业目标,都没有很好地突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理论知识定位模糊,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差无几;没有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具体能力和综合素质;市场定位宽泛,缺乏针对性。
(二)实践性教学量少质差。人力资源管理课是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但是现有的教学方法仍然是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一味地灌输知识,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重视不够,使得学生很少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迁移能力差。这直接导致大多数高校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过低,而且时间安排不当,与就业求职冲突。另外,由于实践经费不足,因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效果自然不甚理想。还有一点是实践基地缺乏统一规划,不利于管理和指导。
(三)课时安排不合理。高校人力资源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人力资源管理课急需理论和实践上都擅长的“双师型”人才。同时,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所占学时学分较少,又常以大班授课为主,受学时少、教学内容繁多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注意力主要放到了如何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涵盖足够的教学知识点上,缺乏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动力,尤其是在实践环节,这一问题更突出。正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单元需要3~5个学时以及课后相当大的工作量。目前,大多数高校一学期能够进行一次案例教学都很困难。因此,案例教学就简化为教师的案例分析和学生的简单回答问题,思维训练和分析能力训练等方面的效果明显不理想。
(四)教学的方式方法单一。人力资源管理课长期以来是“教师主导课堂、教材主导内容、课堂主导课程、考试主导考核”,缺乏多样性、生动性和灵活性,以单向式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学习为主,教师完全主导课堂,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得到体现。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仅没有发挥老师的创造性,更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对课程内容被动接收,进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更有甚者认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获得学分或通过考试,不影响毕业,这严重脱离学习的本性。
二、教学改革对策
(一)重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教学中加大案例实务内容的比例,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际的操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对真实案例深入细致的剖析,通过实务操作,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探索精神,还能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在校园内外营造“真实”场景。
1、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可以让学生突破时空局限,在真实环境中,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亲身感受系统、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模拟活动、方案设计、角色扮演中,真实地感受到管理艺术的真谛,提高决策水平,以及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弥补了校外实习的不足。在实验内容上,应以职务分析、人才综合测评、绩效考核、薪酬体系设计等为重点。实验的主要方式是职业模拟,要把实验室办成一种立体型的模拟职业公司,使其能逼真地模拟出公司真实运作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环节。为保证实验效果,实验室除了要配备必要的教学软件和实验指导书外,还要配有完整、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操作文案资料。
2、引入情景模拟教学。人力资源管理课实践性很强,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往往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在教学中设置情景,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平台。学生在与同伴讨论的过程中不仅扩大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还通过角色的变换体验到不同的感受。
3、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在进行课内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积累工作经验的最重要的平台。学校得到基地单位的支持,完成教学任务,基地单位也可以借助学生的实习和高校的师资力量,开展技术咨询活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进行员工培训等,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要配备专门的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实习结束,应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总结,进行反思,最后由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共同做出实习鉴定。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课教学改革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突出“真实”,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大力开展外联工作,建立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和基地。
(作者单位:郑州交通职业学院)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许多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比较模糊,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从理论知识到专业技能再到就业目标,都没有很好地突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理论知识定位模糊,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差无几;没有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具体能力和综合素质;市场定位宽泛,缺乏针对性。
(二)实践性教学量少质差。人力资源管理课是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但是现有的教学方法仍然是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一味地灌输知识,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重视不够,使得学生很少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迁移能力差。这直接导致大多数高校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过低,而且时间安排不当,与就业求职冲突。另外,由于实践经费不足,因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效果自然不甚理想。还有一点是实践基地缺乏统一规划,不利于管理和指导。
(三)课时安排不合理。高校人力资源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人力资源管理课急需理论和实践上都擅长的“双师型”人才。同时,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所占学时学分较少,又常以大班授课为主,受学时少、教学内容繁多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注意力主要放到了如何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涵盖足够的教学知识点上,缺乏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动力,尤其是在实践环节,这一问题更突出。正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单元需要3~5个学时以及课后相当大的工作量。目前,大多数高校一学期能够进行一次案例教学都很困难。因此,案例教学就简化为教师的案例分析和学生的简单回答问题,思维训练和分析能力训练等方面的效果明显不理想。
(四)教学的方式方法单一。人力资源管理课长期以来是“教师主导课堂、教材主导内容、课堂主导课程、考试主导考核”,缺乏多样性、生动性和灵活性,以单向式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学习为主,教师完全主导课堂,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得到体现。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仅没有发挥老师的创造性,更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对课程内容被动接收,进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更有甚者认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获得学分或通过考试,不影响毕业,这严重脱离学习的本性。
二、教学改革对策
(一)重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教学中加大案例实务内容的比例,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际的操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对真实案例深入细致的剖析,通过实务操作,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探索精神,还能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在校园内外营造“真实”场景。
1、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可以让学生突破时空局限,在真实环境中,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亲身感受系统、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模拟活动、方案设计、角色扮演中,真实地感受到管理艺术的真谛,提高决策水平,以及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弥补了校外实习的不足。在实验内容上,应以职务分析、人才综合测评、绩效考核、薪酬体系设计等为重点。实验的主要方式是职业模拟,要把实验室办成一种立体型的模拟职业公司,使其能逼真地模拟出公司真实运作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环节。为保证实验效果,实验室除了要配备必要的教学软件和实验指导书外,还要配有完整、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操作文案资料。
2、引入情景模拟教学。人力资源管理课实践性很强,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往往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在教学中设置情景,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平台。学生在与同伴讨论的过程中不仅扩大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还通过角色的变换体验到不同的感受。
3、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在进行课内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积累工作经验的最重要的平台。学校得到基地单位的支持,完成教学任务,基地单位也可以借助学生的实习和高校的师资力量,开展技术咨询活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进行员工培训等,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要配备专门的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实习结束,应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总结,进行反思,最后由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共同做出实习鉴定。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课教学改革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突出“真实”,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大力开展外联工作,建立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和基地。
(作者单位:郑州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