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数学建模课程思政元素融合的可行性方案研究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ong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工科建设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建模作为联系数学与实践的课程,本身具备各领域的丰富案例.数学建模课程虽然涉及不同领域的模型和算法,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方法论的本质是趋于一致的,这是其他数学基础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探讨了如何在数学建模课程中融入数学信仰和科学方法论两个思政体系,以及如何构建思政目标评价体系.
  【关键词】数学信仰;科学方法论;思政目标评价体系
  一、数学建模课程思政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很多现象的本质规律都可以通过数学来解释,这充分体现了数学在各层次的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自2017年2月以来,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教育部开始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要探索形成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这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建模是人们对各种问题数学化的形式表现,是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基础课程.
  数学发挥的作用能够到达的高度,是由应用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同决定的.课程思政可以促进学员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共同发展,增强学员内心的力量,促使学员形成导向正确的三观,规范学员的道德品质.知识技能的传授决定了学员技术水平的高低,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决定了学员能力水平的高低.
  目前,学员在学习数学建模课程时畏难现象较为严重,因为不愿意接受失败,所以从最开始就选择放弃,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实践创新能力和期望状态存在一定差距.受多年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学员缺乏数学的思维意识和科学的方法论,在数学应用上存在“形而上学”“照猫画虎”和“移花接木”的现象.数学建模课程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课程本身对培养学员科研精神、形成科学方法论具有基础数学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在数学建模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将引导学员形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遵守学术道德的科研态度,形成科学系统的方法论,形成格局深远的三观,使学员具备不怕困难、探索攻关的精神品质,从而激发学员学习的内动力,使学员树立远大理想,确定人生各阶段的分级目标,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具备强大的内心力量,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以培养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推进课程改革,满足新工科建设需求.
  二、数学建模课程思政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查阅相关文献可知,很多学校理工学科都已经开始探索符合学科自身特点的课程思政模式.常见的模式有三类.
  1.结合案例的思政导向
  教师从某个实际问题出发,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掘思政教育元素融合的切入点,由此展开思政教育.该方式多用于某个课程某一节课思政环节的具体设计.如教师以新冠肺炎为例研究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问题,揭示传染病的可怕和科学防控的有效手段,以最美逆行者的事迹,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员的爱国热情,从科学角度普及防控措施对于疾病传播起到的抑制作用,让学员切实体会到疫情防控人人有责.
  2.发展史模式的思政导向
  教师结合课程,对知识内容体系中出现的重要概念、理论追本溯源,通过其历史以及创始人的生平事迹,引入思政育人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要素.
  3.专业内容自然升华产生的思政导向
  这类思政教育比较高端,没有专门的思政切入点的设计,教师通过从表象到本质的揭示过程,深入浅出地讲授高深专业知识的同时,揭示哲学思想和理论.现在比较成熟的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尚志教授的数学大观课程,课程宣扬科学家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提升学员对客观世界的兴趣和理解,没有思政痕迹,却实现了思政育人的效果.
  数学建模课本身具备各个领域丰富的案例,目前,课程思政多采用第一类模式,切入点具体,与案例背景相关,相对独立,由于实际案例丰富多彩,思政角度可以面面俱到,但还没有在课程体系中形成一定的规律和规模.
  三、数学建模课程思政研究的探索方向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员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備内容.
  纲要进一步明确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员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教师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教育,培养学员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教师要注重强化学员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员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员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数学建模课程既具备理学专业课程的特点,也具备工学专业课程的特点.课题组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探讨时,主要从数学信仰和科学方法论两个角度尝试建设课程思政体系.
  四、数学建模课程两个层面思政体系的并行建立
  结合理工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在建立数学建模课程的思政体系中,两个层面的建设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
  1.数学信仰
  学员要尊重科学,恪守学术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趋利主义的消极影响.学员要具备百折不挠,不轻言放弃的基本科研精神.教师要注重外部刺激对学员内心反应的影响机制,在逐渐培养学员自信心的同时,增强学员的内心力量,实现学员从畏难到直面困难、主动出击的转变.学员要树立远大理想和阶段化发展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构建正确的人生观.教师可以通过军事案例深化学员对军人职业的认知,培养学员爱国敬业的精神,以及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2.科学方法论   教师要始终向学员传递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提高学员的认知水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使学生完成理学意识向工学意识的转变.教师要鼓励学员去发现问题,在追求真理的同时敢于质疑,并敢于尝试,始终向学生传达自主思考、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
  五、数学建模课程两个层面思政体系的可行性探究
  数学建模课程本身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配以科普讲座辅助课程教学.
  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在建模课程中实现思政体系的建立主要通过如下三种形式.
  1.设计数学建模第一课
  第一课的目的是让学员了解数学建模,从科学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自身职业和数学的关系.教师融入不同思政点的案例,让学员了解数学建模到底是什么,同时形成数学信仰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教师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的一般规律.
  2.理论课程思政设计
  理论课程思政的要素融合主要为科学方法论方面.理论课程涉及运筹学、微分方程、预测评价模型、数值计算、数据挖掘、数理统计等各个数学应用领域的基础模型和算法,这些方法具有方法论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要透过不同领域模型算法的表象,向学员传递其本质的一般规律,让学员认知科学方法论.
  3.实践课程思政设计
  实践课程教师可以以建模竞赛的题目为案例,组织学员以小组为单位,以小型科研项目的方式完成实践活动,针对具体案例背景,结合学员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案例思政导向模式,融入数学信仰方面的思政元素,以强化学员科研道德素养、积极的科研态度、正确的三观价值导向为主,让学员形成良好的数学信仰.
  教师设计案例要把握如下原则: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员应用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学会化繁为简,学会数学的方法,使学员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
  教师根据数学建模第一课、理论课程思政、实践课程思政设计理念,以及积累的建模实际案例,可以在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环节结合具体案例融入如下的思政元素.
  1.數学信仰
  (1)尊重科学,遵守学术规范道德(案例:抄袭风波等)
  (2)百折不挠,绝不轻言放弃(案例:流浪地球等)
  (3)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导向(案例:新冠肺炎传播与控制等)
  (4)科学、客观的世界观认知构建(案例:流浪地球等)
  (5)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方法形成(案例:舰载机出动能力研究、海上目标分类等)
  2.科学方法论
  理论课程以数学规划、图与网络分析、微分方程模型、数值计算等领域的基础模型和算法为主要教学内容,分专题授课,教学内容围绕模型的构建机理、算法应用条件和应用局限性展开.
  (1)理学意识向工学意识的转变
  (2)做学问要自主思考,谦虚谨慎,脚踏实地
  (3)学会质疑,敢于质疑
  (4)探索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七、数学建模课程思政目标评价
  课题组采用调查法和实验法对思政效果进行评价.教师设计调查问卷,让没有进行思政元素融合的课程教学的学员对学术规范、科学精神等方面进行自评,让学员对自己理解的方法论进行描述和定义.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员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而后进行上述问卷调查,通过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对比,检验融合思政元素课程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婧,申亚男,张志刚.数学模型“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教学实践[J].大学数学,2019,35(6):27-31.
  [2]郝志峰.新工科背景下数学建模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思考[R].第16届全国数学建模教学与应用会议.2019-7-10.
其他文献
几何面积问题、直角三角形存在性问题是二次函数与几何的两大典型问题,问题融合了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和几何特性.问题情景不同,可使用的方法、构建思路也有所差异,文章以一道考题为例探究其解法,并总结两大问题的解题策略,开展教学反思,提出两点建议.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在传授学生音乐演奏知 识及鉴赏技巧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乐感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鉴赏及学习音乐过程中进行音乐情操的陶冶,有效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本文结合实际音乐教学经验,分析了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与鉴赏课教学现状,并探讨了具体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当下,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导读教学可操作、可模仿的成熟范例较少。笔者结合苏州市F小学阅读能力监测数据,搭建课外阅读教学“双梯模型”,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逐层设计“阅读兴趣梯”和“阅读能力梯”,尝试解决小学生课外阅读导读教学“无处着力”或“用力不当”的现象。
【摘要】数形结合是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直观图形结构相结合,将数量和空间形式相互补充,可以用来解决小学高年级数学难题,同时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发展其思维模式。文章探索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具有理论意义。  【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应用  一、引言  学习数学的作用在于探索空间形式,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空间形式属于形,数量关系属于数,
教学语言是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而对于幼儿而言,他们的语言能力相对不足,这更需要幼儿园教师能够强化幼儿园教学语 言应用的有效性,达到提升幼儿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预期目的。本文从强化幼儿教育语言应用的意义出发,提出了多种行 之有效强化幼儿园教学语言应用的方法和对策,希望能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摘要】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对古诗词教学形式进行丰富,对古诗词教学内容进行扩充,充分落实古诗词教学要求,切实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文章主要针对多媒体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优势与应用进行了研究,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展开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语文;詩词教学;应用分析  一、引言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有着诸多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展学生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推广,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授课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也有利 于建设高质量的课堂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出发点来开展课堂授课。特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是极为 密切的,因此教师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微课在高中化学实践教学的构建策略,需要突破传统高中化学教学方式,且离不开综合性素质水平较高的教师支持。因此,高中化学教 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微课的教学优势,积极创新自主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以全面务实、遵循学习的原则,积极打造学生的高中化学学习实用的 微课视频,探索丰富的微课与高中化学整合形式,使学生的化学兴趣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有效保障。
本文主要参考借鉴了前人关于我国私立幼儿园亲子活动开展现状的分析、探讨和研究,了解了我国私立幼儿园亲子活动开展现状,领悟 到解决我国私立幼儿园亲子活动开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私立幼儿园亲子活动的主要方法。通过对前人有关资料文献的 学习、总结,梳理了我国目前私立幼儿园亲子活动开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使笔者对研究我国私立幼儿园亲子活动开展现状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随着当今教学理念的改变,高中音乐鉴赏课堂的教学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在当下音乐教学课程中,教师应该要更加注重探究性和互动 性较强的参与式教学,借助于信息技术、互动教学等多种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无形中提升 学生的歌唱能力、审美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目的。本文从高中音乐课堂的现状出发,以交响乐作品赏析为例,提出了提升学生参与度的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