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与现当代绘画审美比较分析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b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各国经济、文化、思想、情感沟通也日益频繁,文化、艺术也受经济、信息、观念、影视和传媒的影响而改变。从美术发展史来看,人们对绘画的认识及对审美习惯的坚持会随着时代变迁、经济发展而改变。那么,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审美标准对我们今天而言是否还具有价值?本文通过色彩的象征性、表现性、模仿性来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与现当代绘画审美在色彩感染力上的异同点,揭示了色彩的规律性并展现了色彩的独特感染力。
  【关键词】文艺复兴;象征性;表现性;模仿性
  在西方绘画领域,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是西方绘画的一个高峰。本文采用平行对比图文结合的方式,从色彩的角度论证文艺复兴时期的色彩运用方式将会更好的让我们认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与现当代绘画的审美方式之间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审美风格对现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
  色彩是最响亮的视觉语言,最嘹亮的音符。它是具有情感的,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
  油画的色彩丰富而奇妙。油画是用植物油调和色粉来作画的。根据古代美术史家瓦萨里的记载:杨·凡·艾克在试验时率先使用了新的涂料——松脂或乳剂,用快干油调和色粉作画,能使画面在一昼夜间就可干燥而且不怕潮湿,并取得一定的艺术效果。因此,油画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对象。同时,油画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保持色彩的原貌。
  下面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和现当代的作品中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色彩的规律。具体从色彩的象征性、表现性、模仿性中寻找。
  一、色彩象征性
  每一个固有色(红、黄、蓝、绿、青、橙、紫、黑、白)都有其不同的情感意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俗习惯都会对色彩的象征理解有所不同。例如:从地域上讲,白色在中国是哀悼的意思,但是在西方,白色是象征快乐喜庆。从色彩本身来讲红色是富有强烈情感的色彩,激情奔放、不掩饰不拘束,但是红色也代表恐惧,危险。黄色,金子般高贵的色彩,代表权力。同时,每一位艺术家对色彩的感受不同,作品中色彩表达的象征性也不同。
  下面从杨·勃鲁盖尔作品《花》(图1)和梵高作品《雏菊与罂粟花》(图2)进行比较分析,以考察色彩的象征性。杨·勃鲁盖尔和梵高的作品都是从对象中寻找绘画最本质的东西,画面尽量接近于事物本身,尊重对象给予自己的感受。
  杨·勃鲁盖尔是文艺复兴末期,巴洛克兴起之时的宫廷画家。虽然当时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开始关注自我,关注事物本身,尊重大自然,但是相对于梵高的色彩而言还是偏向写实。杨·勃鲁盖尔的作品《花》的色彩基本是局限在尊重事物给予画家的自然感受,笔触细腻,追求质感,尽量表现花卉真实的色彩,给人一种华丽、高贵、愉悦、快乐、喜庆的感觉。
  梵高的作品《雏菊与罂粟花》色彩艳丽,表现手法直接,色彩纯度高,感受性强。据说,梵高在保罗·嘉舍医生家中完成了这幅作品《雏菊与罂粟花》,将澎湃的激情和真挚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于画面中。也许这幅作品是支付给保罗·嘉舍医生的诊费,因而这幅作品留给了保罗·嘉舍医生。该作品完成的几个星期后,梵高自杀在描绘该作品花卉的草地上。梵高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是否有自杀的想法我们无法考证,但罂粟花象征着希望、死亡之恋、华丽、高贵、遗忘、永恒的休息、安慰、忘却、睡眠等。梵高用纯红描绘火红的罂粟花,花占据画面的大部分面积,同时红色又有热情、快乐、喜庆、死亡、危险之意。梵高在自杀前几星期创作这样的作品是否预示着、象征着他当时精神上、身体上所承受的痛苦、绝望,我们也不得而知了。但是色彩具有的象征性,是可以通过作品得到呈现并表现作者情感的。
  杨·勃鲁盖尔和梵高描绘的都是红、黄、蓝的小花,由于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环境、思想等都不一样,画面中表达的情感不一样,色彩的象征意义也就不一样。
  二、色彩表现性
  色彩的表现性包括色彩的虚实、色彩的冷暖、色彩的明度、色彩的纯度等。色彩的纯度是油画与其它画种在色彩表现性上最大的区别,因为油画的材质特性决定了它的表现性。油画即使在画面上反反复复的调整,色彩依然可以保持它的纯度。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提香和印象派画家的雷诺阿在色彩纯度运用上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色彩运用技法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源于威尼斯天才画家提及亚诺·维切利·提香的出现。提香是一个善于发挥色彩素养的大师,他所创作的女性形体肥硕、鲜明而准确,使人感觉到真实般人体的重量和鲜活特点。他大量运用前人想都未曾想过的高纯度的绚丽色彩,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发展的一个典型色彩释放。提香的色彩表现天赋在《人间的爱与天上的爱》(图3)这件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现。这幅画的情节也许象征着人间与天上的爱,但这不是他作画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表达人与神的精神状态,人与神完全一样,人间就是天堂,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性得以解放,关注人性的主题。
  提香作画时,用色液涂满自己的画布,是为以后所表现的东西打基础(底色)。他用画笔沾上纯红色或白色涂出底层,他还用同一支笔时而蘸红色,时而蘸黑色,时而又蘸黄色,塑造出各个受光部分的立体感,他可以仅用这四种颜色就能在画布上表现出优美的人体。提香在做了基础层后放置等干,画干后再将画拿出来仔细研究,如一发现问题立即进行修改。他同时构思多幅作品,同时作画,每幅画一点,画完后再等干,继续画另外一幅画。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他下次再画时节省时间,另一方面,这样作画可以很好地保持画面色彩的纯度。他一遍又一遍反复调整画面,直到尽善尽美为止。据说,提香对一幅画的最后修饰时喜欢用手指来擦,将生硬的明暗過渡,使两种色彩能相互渗透。有时候他用手指涂染某个角落阴影部分,以加强透明感使画面更活跃。《人间的爱与天上的爱》作品中人体身上披着一条流动飘逸的红色衣巾,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并没有将衣巾绕过人体全身,而是前面用一块白色代替,另一着衣女子露出右手一节,红色衣袖刚好与人体红色衣襟相呼应,这不可不说是作者对色彩的精心布局和对高纯度的大红色自如的运用。   雷诺阿是一个将自己对生存的热烈渴望寄托于丰富的色彩之中的现代画家。在雷诺阿的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提香对色彩的审美理念和对透明画法的研究。他俩都擅长用色彩描绘女性人体,将女人体那柔软、朦胧、浅粉的肉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之前分析了提香对纯度高的色块的大胆运用和对整幅画面色块的分布结构,现单独将《人间的爱与天上的爱》中的女人体与雷诺阿《阳光中的女人体》(图4)进行比较分析。他们在作画步骤上有差别,但都是透明画法。雷诺阿在描绘《阳光中的女人体》时,是直接在乳白的畫布上使用透明画法描绘人体,而提香则是多次罩染画出人体色彩。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人体色彩的表现,高纯度的色彩运用使女人体肌肤润滑有弹性。提香当时是运用固有色来追求光色在肉体上的运用所产生的效果,而雷诺阿在提香色彩把握的基础上加入了光对色彩影响的研究,色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跳跃、变幻,表现裸妇润滑的肌肤、弹性的肉感。
  三、色彩的模仿性
  在文艺复兴时期,色彩的模仿性可以说是当时审美的一个主要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从中世纪宗教神权的阴影中走出来,他们在思想上力求解脱。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类自身和大自然中去,对大自然的崇拜油然而生。所以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上尊重人性、尊重自然,这也就充分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旨思想——人文主义思想。
  希腊人菲洛斯特拉托斯(2-3世纪)认为:“摹仿被看作是一个极为伟大的发明,它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聪慧而灵巧的人发现了摹仿,或称之为绘画艺术,或称之为雕塑艺术。”对于“模仿”的概念对一般人而言,模仿是有意识的依照他人的言行举止进行自己的行动。而对于艺术家对自然的模仿,则是艺术家通过视知觉,感受大自然的色彩,通过个人感受描绘大自然,已经有了个人情感。下面从丢勒和朝戈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色彩的模仿性。
  丢勒:“如果一个人能准确地写生,画出的作品与生活中的模特很接近,尤其当画出的形象是美的,他的作品自然会被承认是艺术品而受到赞扬。”丢勒的作品《威尼斯妇人》(图5)体现了这样的美。将双眼眯成一条小缝观察这幅画,会发现它几乎接近真人照片,但是细看时又会发现作者在色彩表现上并不是细腻描摹,而是整张画分几个色块,在色块中寻找微弱变化,并且有色块间的呼应。如黑色的背景与胸前的一朵黑色小花相呼应,色彩就不会显得孤立,并且大面积黑色背景与小面积黑色胸花,黑色珠宝形成点、线、面的对比,画面便富有节奏感。这都是艺术家在头脑中经过过滤后留下的需要描绘的事物。对于色彩细微方面丢勒力求与模特一致,并且能够挖掘模特内心世界的精神性,他也许是在一张白色布底上用油稀释黄色颜料薄薄地涂于画布上,从而达到画面透明感,使得肤色富于活力,有人的气息。自然是丢勒的导师,从丢勒作品《威尼斯妇人》(图5)中可以看出,作者描绘其作品时已完全摆脱了神性,人性得以充分体现。《威尼斯妇人》画面构图与现代艺术家描绘肖像画无二区别:生动自然的形象四平八稳地立于画面中,结构均衡,外形轮廓线简洁明快流畅。从色彩的角度讲,丢勒尊重大自然的色彩,“模仿”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朝戈的作品尊重大自然,探求大自然给于人的心灵的丰富感受,这点与丢勒的审美十分相似。朝戈的作品《眼睛》(图6)画面表现的是一个看似很疲倦的女生,迫使自己睁开眼睛的场景。画家尽量表现出了女生情感上的心理特征和自然色彩。《威尼斯妇人》与《眼睛》在人物肤色上有相似之处,并且表现手法也相似。朝戈与丢勒都是用简洁手法表现人物肤色,在一个白底上染一层黄色,然后再添加别的颜色蹭出肤质的透明感,尽力表现人物本身自然的肤色与质感,尊重对象给予的最直接、最本质的感受。
  结语
  本文通过杨·勃鲁盖尔与梵高、提香与雷诺阿、丢勒与朝戈作品的色彩分析,认为色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有其独特的感染力。我们在学习西方绘画可以从文艺复兴时期传统绘画开始,纵观美术发展史,绘画的发展是建立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审美风格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他文献
字孔謀,号印山逸民。生于广西来宾市兴宾区。  1990年参加石家庄文化艺术函授中心学习中国画。  2015年9月就读天津美术学院国画高级进修班。  2016年9月就读北京中国画院(北京香山)中国画高级研究班。  2017年12月加入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
期刊
1966年出生于廣西河池市。先后毕业于广西工艺美术学校和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结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方向研究生课程班、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漆画高研班和漓江画派研究院黄格胜首届中国山水画课题班。现为桂林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桂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
期刊
1962年5月生于廣西南宁。1990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首届美术系。1998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2008年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于文江导师工作室。现任桂林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基础教研室主任,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桂林画院院士,桂林市职工美术家协会理事。桂林民革书画院副院长。
期刊
赵松柏画漓江山水,让我想起塞尚画圣维克多山。不同的是,塞尚在晚年回到家乡画圣维克多山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艺术理想并功成名就,他用自己受到认可的艺术理念画圣维克多山,就像是给母亲的回馈;而赵松柏则是借母亲河漓江,在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桂林山水甲天下,很多近现代名家都画过漓江,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吴冠中、苏天赐、陈钧德……这些名字可以列一长串。然而无论是“老夫看惯桂林山”的齐白石,还是
期刊
1965年生于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任造型艺术學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壁画教研室主任。
期刊
廣西桂林人,2003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师从郑军里教授,获硕士学位。桂林旅游学院视觉艺术系讲师,桂林美术家协会会员,新水墨研究院理事,新意象画会理事。
期刊
1963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曾任济南市雕塑创作室副主任,现为山东工艺美術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
期刊
在2013年全国首届中国画学术展上,我省青年画家梁勃的工笔作品《云水依依》凭借清新唯美的抒情笔调和精致典雅的面貌荣获一等奖。之后该作品被《美术》《国画家》杂志选登。  在省美协骊山创作中心我两次遇到了这位清秀、腼腆而又勤勉、刻苦的青年画家。我也见到了他近年来创作的国画作品,通过几次交流了解到他的作品在2013年就有5次入选全国性和省级美术作品展并获奖,这在我省青年画家中是少见的。  1976年,梁
期刊
具有个性特征的水彩画语言是肖畅恒寄托情感的一种艺术符号,这种符号编织的画面总会涌流出他对北部湾畔无尽的艺术遐想与感动,让人能深深触感到画家艺术构思的流向和个性精神的特质。那是他在北海一方地域精心呵护的心灵家园,是一首跳跃、灵动而依然稳重的心灵歌谣。解读肖畅恒的作品我们能体会到,西方水彩画的语言和本地域风物相结合产生的具有现代意识的水彩画艺术。  畅恒生在北海,长在北海。那里有呢喃的咸水歌谣,悠久的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