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间的光影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mSymb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野里,露珠闪烁出晨光的晶莹;人们开始一天的劳作了;背着篾篓,扛着锄;几声犬吠,无所顾忌的孩子们,沐着山间的雾岚,赶着牛群,在田坎间嬉戏;欸乃一声山水绿……天际暗而忽明,万物从朦胧中忽而显豁,千年的辰光,古老的农耕文明,已经从喧嚣渐渐寥落沉寂。繁华都市的人们,在历史的远影里,正在丢失对自然田野的记忆。
  我们都是自然的孩童。当我重拾摄影,他们进入我的视界。
  茅古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舞蹈界和戏剧界公认的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最远源头和“活化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流行于湘西永顺、龙山、古丈等土家族地区。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意即“祖先的故事”。
  茅古斯,是土家族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的原始缩影,它是古老先民对于赖以生存的土地血脉关系的精神表达,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生息繁衍的艺术符号。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的,它们是不可遗忘的印记。
  作为艺术家,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整理者,更应该是古今文明的炼金师。
  在几年的时间里,我用手中的相机,一直在与这片古老的土地,与这群茅古斯人进行着无言的交流,记录着它古老的岁月,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拍下的照片数以万计,飞扬的舞姿,吹奏的号角,挥舞的胳膊,朝天的腊木杆……在我的底片上跳跃,因为浸润着岁月的痕迹,而愈发散发着神秘而明媚的气息。
  那些时光的碎片,在我头脑里,聚焦、显影、成像,在一个个瞬间里,它们黏合成了时光的雕塑……
  我一直以为摄影是这样一门艺术,它连接时空,记录历史。它给大众传递的是历史,是现实,是时间与空间。它让历史定格,包括它的气息与氛围;它让现实延伸,带着它的魅力与遗憾。摄影以它无障碍的交流,向大众传递的是一种完整的世界。这个世界既包括物质世界,也包括精神世界;既包括整体现实世界,也包括整体心灵世界。
  创作优秀的作品,把自己对生活对艺术对社会的感悟与责任凝聚在作品中。摄影最本质的东西不在摄影技术本身,而在于摄影以外的东西。没有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没有对许多终极问题的积极追问,没有对世间本质的透彻理解,对社会的责任心,就不可能拍出伟大的作品。
  我一直在思考,我该用什么样的摄影语言去表达这样一份厚重无比的历史传承与文明印记。原生的记录?创意的表达?还是另类的渲染?在我另一组《田野舞者·茅古斯》摄影作品系列展览里,我已经诠释的茅古斯精神内涵:土家人对赐以自己衣食山野的崇敬,对自己血脉永续生存的渴望。在这次艺术创作中,还能够延伸、扩展与迸发吗?
  强烈的责任心驱使,我的思想,仿佛在历史的隧道里行走,虽然是幽暗不明,但总感到灵感的缝隙里渗透出光明!
  矛盾、冲突、置换、并列、模特、时尚、先民、原始、稻草、比基尼……这些时空穿越的元素阵列,让我找到艺术创意的元点。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怎样让古老文明的印记以更深层次的表达,来反映我们的社会现实。仅仅是原生的记录,并不足以表达我们对于现代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悖离恶化的忧患。因为我阅读过摄影种种的表达形式与观念陈述,但它们都没有力量足以使我震撼。相反,我寻求装置、造景、模特与原生态茅古斯并置的表达方式,以时尚的摄影语言,来营造现实意义的反讽与反思。
  古人与今人,原始与时尚,男人与妇人,现在与历史,基于这样的艺术思考。我动用了大量的造型语言与背景、道具、环境陈列、烟雾氛围,以戏剧化的人物冲突形式,来实现我的艺术创意。这犹如一个巨大的“蒙太奇”。所有调动的摄影语言,并不单纯是光影与构图,并不仅仅是装置、灯光、道具、场景、氛围的陈述与罗列,是更深层次,更进一步的思想透析与观念涵盖。 在一个个视角构成的影像空间里,矛盾冲突的张力,对峙统一的表达,时空角色的错乱并列,艺术空间愈发广大深邃了。
  摄影是无声的,它需要呐喊吗?摄影是静止的,它需要播放吗?摄影是平面的,它需要触摸吗?摄影是形象,它需要抽象吗?摄影是当下的,它需要从前与未来吗?在《时间过客》这组作品里,你需要是用心灵去正视那份从远及近的历史文明的传承,去倾听古人先民的铿锵呐喊与现代车水马龙的喧嚣,去观影他们劳作的飒爽英姿与模特的霓裳风采,去体验刀耕火种的艰辛与灯红酒绿的诱惑,去感悟文明变迁的沧桑与人类远景的宏大,去思索生命本质的归宿和时间永恒的超越。
  在我眼里,茅古斯就是我的一个思想表达,它让我通过光影的形式,去内省我内心的各方各面,无论是宏大或细微——这似乎都是我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藏,这组作品呈现的是对于历史文明、社会发展的认知责任,更是我艺术考量的一个支点,并由此不断求索进步。
  在山川万物、宇宙洪荒面前,我们都是时光匆匆的过客,然而文明因人类奋发之精神而延续,社会因人类团结友爱而发展,在古今的交错中,正是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留下生生不息的传奇。
  在夕阳西下的背景里,依稀是击缶而起的歌声;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活跃着载歌载舞的人群……
  千年以来,“茅古斯”用这种叙事诗般的章节在演绎与述说着……
其他文献
刘小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以篆刻名播书坛,于1987年获西泠印社篆刻大赛金奖。今年4月,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最高奖——中国书法兰亭奖中获佳作奖。为此,6月19日,本刊特邀记者老蒲专访刘小平,掏出了他的很多妙语。  老蒲:刘老师,我应《创作与评论》杂志的安排,特意来对您进行一个访谈,请您谈谈学习书法篆刻的经历、心得、体会。  刘小平:好的,您问我答吧!  老蒲:我也爱好书法,是湖南省书协的早期
期刊
一、《红磨坊》的艺术之花  当一个画家问梵高喜欢作什么样的画时,他毫不隐讳地说:“我喜欢让我的画表现出深刻而温柔的东西。”  深刻而温柔!梵高的喜爱也正是法国人的喜爱。多少世代以来,一座巴黎城,将整个世界的艺术眼球都吸引进去了。而电影《红磨坊》作为法国忧伤而略显病态的艺术象征,这里的浪漫包含了深深的泪水,特别是它的康康舞和略带色情的肆情表演,让人们感觉到它的颓废、一种疼痛的美。  值得一提的是,《
期刊
拨开婚姻、乡邻之爱的迷雾,余公公和慧娘娘的精神之恋成为“漫水”故事中荡气回肠的审美场域。它体现出转化情欲,升华灵魂,重审欲望与人伦的三重审美功能,并借此触摸人性的幽微,探测情理的界限,突显节制、人伦赋予生命的弹性和艺术的张力。  一、转化:摒欲归灵的精神相依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指出,爱情追求真、善、美,而“灵魂的美优于形体的美”,爱之美是“纯粹的、地道的、不折不扣的美本身,是神圣的、纯一的美本身
期刊
一个社会历史事件总没有特定或自然而然的再现方式,符号能指与事件事实之间的沟隙总能以许多不同的方式被填补。①这其间一定有一个棱镜式的讲述者,他令一切都被折射。如果说那个“事实”已经宏大、遥远到不可追求,那就观察这每一面独异的棱镜吧。《斗牛》就是这样一面镜子。  “斗牛”关联着伊比利亚半岛上剧烈的对抗与冲突图景,“《斗牛》”却与之如此背离:雄健的“bull”被置换为母性的“cow”,又被移置在东方的乡
期刊
“小妞电影”作为一种介乎于爱情片与喜剧片之间的亚类型,“特指以年轻女性为主角、诙谐时尚的浪漫爱情轻喜剧”①。其叙事结构遵循好莱坞情节剧和爱情类型片的模式,相遇初识、情感发酵、遭遇阻碍、好事多磨、大团圆结尾等起承转合一应俱全。人物常以摸爬滚打于时尚圈的当代都市年轻女性为核心,涵盖编辑、记者、办公室白领、职场“菜鸟”等;故事题材以女性成长、婚恋、家庭、职业为主,表现女性的“自我成长”和“身份认同”兼及
期刊
王萍,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湖南戏剧家协会会员。  长沙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南委员会会员,民进省直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  现代花鼓戏《接来乡里爹和娘》由国家一级编剧孙文辉编剧,国家一级导演彭自兴执导,讲述的是,社会转型时期城乡生活在碰撞中融合的精彩故事。这出戏源于剧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尊重与感悟,大力张扬现代社会倡导的人和、家和、国和的和谐深意,呼唤现代化背景下人们对人情、恋
期刊
一代人的文学审美范式与其所处的时代之间存在着或隐或现的同构关系。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写作者,他们没有经历过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但成长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均发生深刻转型的时代,由此引发的社会阵痛为文学书写开掘出巨大的表现空间。这代写作者在转型时期成长并伴随社会浪潮的涌动走上文学舞台,他们关注的重心不再是父兄辈关于历史的宏大叙事,而是普遍以个人的成长史为隐形线索,深度挖掘转型时期的人心嬗变,以个体
期刊
正如某些理论家所指出的,记忆从来都不是自然的生理过程,它往往是权力运作的结果,同时也可以是自觉的文化实践。另外,记忆本身就是遗忘,就是一种记忆反对另一种记忆,这是记忆的辩证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知青生活的记忆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遗忘与反遗忘的斗争,知青文学正是以反遗忘的名义,以个人化的诉苦、悲悼与忏悔,达成了它最初的解放功能。但与此同时,它也建构了一种关于知青的历史形象和集体话语,强迫性的选择性记忆
期刊
“和风轻浪浣浮萍,出水芙蓉自然成”。这是我在看完现代花鼓戏《接来乡里爹和娘》一剧后,发给女主人公丽丽的扮演者王萍的一条微信。在戏曲艺术的海洋里,每个演员都有自己奋斗的航向,就像每颗星星有着自己的运行轨道一样。对于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员王萍来说,花鼓戏就是她一生的挚爱与追求,也是伴随她艺术航程的全部甘苦所在。在自由的艺术天空,王萍展翅高飞,尽情驰骋,付出了艰辛和汗水,也收获着成功与喜悦。
期刊
一  韩少功的小说常常散发出浓重的泥土气息,这一次也不例外。长篇小说《日夜书》依旧以“陈旧”、不时髦的知青生活为基本的书写场域。“陈旧”二字,意在表明这一题材已经被中国作家无数次征用和光顾。因历史原因,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知青写作差不多就是乡土文学的另一个代名词。与当年的“文化热”一并兴起的“寻根”,也是知青写作披上“文化”外衣所上演的文学曲目。不过总体来说,“寻根”文学群体成于“知青”,亦败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