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与人性的碰撞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擅长描写女性形象,其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被世人亲切地称为“屠格涅夫家的姑娘们”。其中,《贵族之家》的女主人公丽莎便是一个气质超群、高贵善良的少女,是俄罗斯文学中典型的“圣徒式女性形象”,在她身上集中体现出神性与人性的碰撞,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关键词:《贵族之家》 丽莎 神性与人性 宗教信仰 情感矛盾
  《贵族之家》创作于1858年,是屠格涅夫“格调最为优美,结构最为严谨,行文最为简练的一部作品”{1}。年轻的贵族青年拉夫列茨基爱上了外表美丽的瓦尔瓦拉并与之结婚,却在婚后遭到妻子的背叛。而后爱上了善良单纯的丽莎,尤其是在得知妻子的死讯之后,他的内心重新燃起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然而,妻子的死讯竟是讹传,这使得从小笃信上帝、自身道德戒律矜严的丽莎认为自己与拉夫列茨基的爱情是一种“罪孽”,在经历种种矛盾与痛苦的心灵挣扎后,最终她选择了远离世俗,皈依宗教。在当时的俄国社会中,像丽莎这样纯洁的贵族少女是十分罕见的,她身上焕发出的神性与人性的光辉深深地打动并震撼着我们。
  一
  我们第一次见到的丽莎是“一位窈窕、修长、年约十九岁的黑发姑娘”。没有刻意的描写,没有铺张的渲染,作者仅用寥寥几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清新脱俗的少女形象。虽然丽莎是一个贵族少女,但是她平易近人,与人交往时丝毫没有贵族小姐惯有的那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每当母亲领地的村长进城,丽莎和他一聊就是几个钟头,而且平等相待,“毫无小姐派头,不带一点迁就”。她从小跟着笃信宗教、谦恭忍让的保姆阿佳菲娅一起生活,后者常常给她讲述苦行僧、圣徒、殉道者们虔诚敬奉天主的事迹,还教会她祈祷,有时天刚亮就偷偷带丽莎去做晨祷……所有这些奇怪的、神圣的感受掺和到一起,使小姑娘大受震动,刻骨铭心。因此,丽莎不但没有沾染上贵族生活中骄奢淫逸的习气,反而在宗教的熏陶与感染下变得愈加严肃、静穆、虔诚而又时刻警醒,于是那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的上帝形象“以某种甜蜜的力量深入她的心灵,让她心中充满纯洁而虔诚的敬畏,天主耶稣成为她的朋友,甚至几乎成为亲人”。阿佳菲娅外出朝圣后,她在丽莎心中留下的痕迹不曾泯灭,甚至影响着丽莎的一生。她对于信仰的热忱与日俱增,像一粒植于心田的种子,破土、抽芽、不断吸收养分,最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她全部身心都浸透责任感,生怕伤害任何人,心地善良单纯;她爱所有的人,但对谁也不偏爱;她只爱上帝,满怀喜悦、温顺而怯生生地爱着他”。
  诚然,从童年时代始就根植在丽莎心中的炽热的信仰和近乎严苛的道德戒律使得她身上充满了神性的光辉:当她得知拉夫列茨基与妻子瓦尔瓦拉分道扬镳之时,她不像常人那样指责放荡的瓦尔瓦拉,而是认为拉夫列茨基应该宽恕自己的妻子;认为只有这样,才会被上帝宽恕,因为婚姻是上帝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她甚至不能理解拉夫列茨基“怎么能把上帝做的结合加以分开呢?”更是暗自希望拉夫列茨基也可以忠诚地信奉上帝。她遇事顺从,认为世上的幸福由不得自己,一切都是上帝决定的。所以在她的母亲一心想让她嫁给家世不凡而又官运亨通的贵族青年潘申的时候,尽管她并不爱他,却也表现出对母亲的顺服:“妈妈喜欢他。他心好,我没什么好反对的。”这也许是因为她的心太纯洁,自己也不知道,爱情是什么,但更多的是她早已坚信,世上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意志所安排的,而她坚决拥护着这种来自于神的意志。
  在小说中,我们处处可见丽莎与贵族生活的格格不入。小说多次描写贵族们莅临丽莎家中聚会做客的情景。其中,有的人使出浑身解数诵诗、唱歌、高谈阔论以博得他人的赞美(潘申);有的人忙于阿谀奉承,极尽所能地迎合和吹捧(格杰欧诺夫斯基);有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粉墨登场,用交际花特有的娴熟本领、虚偽的悲伤以博取同情和原谅(瓦尔瓦拉);有的人则带着极大的满足,聆听、欣赏和享受周围这一切浮华空虚的贵族生活(玛丽亚)。可是无论周围是多么喧哗吵闹,人们如何纵情声色,只要我们的视线向丽莎投去,就会看到她或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弹琴,或静静地倾听思索,茕茕孑立于这声色喧哗之中,心却一尘不染。潘申自命不凡的腔调令她反感,他对于俄罗斯的蔑视使她觉得受到了侮辱;瓦尔瓦拉脸上那奸诈的笑容,那冷冰冰而又挺柔和的眼睛,那手臂和肩膀的动作,还有她那身衣服,整个她这个人都让丽莎觉得十分恶心。她高洁的神性使她不由得从心里排拒和疏远这些人身上的“罪恶”。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丽莎的神性,即她对于拉夫列茨基所产生的影响。她用自己“积极的爱”、对于他人的宽恕感染着拉夫列茨基,将他从婚姻失败的痛苦中解救出来,重新燃起了他对于幸福的渴望。拉夫列茨基在丽莎这里得到了内心的安宁,他甚至不再对背叛自己的妻子怀有强烈的恨意,反倒愿意“为另一个灵魂祈求安息,为自己的灵魂乞求宽恕……”即使是在他们得知瓦尔瓦拉的死讯是讹传而要分手的时候,丽莎强大的道德观念也影响着拉夫列茨基,使他不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他甚至不曾提出,无论如何都要与丽莎在一起的坚决要求,因为他的内心也被同样的道德观念约束着,在爱情与道德之间同样进行着强烈而痛苦的挣扎。最终,拉夫列茨基不再考虑个人的幸福和一己的私利,他已归于平静。从这个层面上说,丽莎与拉夫列茨基从短暂的爱情中获得的不仅是无尽的痛苦,更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沉淀下来的平静安稳的生活方式和崇高淡然的精神状态。
  二
  可是,丽莎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屠格涅夫在小说里并不只是将丽莎塑造为一个高大伟岸的圣徒式的女性形象。刘再复在阐述性格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时指出,“表现人物性格的时候,不仅要写出人的性格表层静态性质的二重因素,而且要写出人的各种性格因素在性格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过程,写出人的灵魂前进和退却以及堕落时,受到社会关系和反映这种关系的其他心理因素的牵制而发生的矛盾交织状态和矛盾运动历程。”{2}屠格涅夫笔下的丽莎,除了对信仰的坚定、近乎神性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之外,在丽莎身上也有作为一个情窦初开的普通少女应有的真实情感、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人性以及在宗教的道德戒律与自我真实情感之间的种种矛盾与挣扎——这些恰恰是丽莎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最为丰满和立体之处。正是因为丽莎身上神性与人性的碰撞,才使得这个人物能深深地触痛我们的灵魂,引发我们的深思。
其他文献
【人物小传】新凤霞(1927年1月26日-1998年4月12日),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祖籍江苏,生于苏州。著名的评剧青衣、花旦演员,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新派”創始人。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6岁学京剧,13岁习评剧,15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1998年4月12日,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享年71岁。 
摘 要: 《山海经》中,有原始先民对于瘟疫的预防治疗的神话书写,形成了上古时期对大型流行性传染病如何治疗预防的早期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间养生习俗及系统中医理论形成前期的启蒙。  关键词:《山海经》 神话 瘟疫 驱疫禳灾  今天所谓的恶性传染病——“瘟疫”,在我国古代称为“疫”“疠”“瘴疠”,指具有较强流行性、传染性——“民皆疾也”a,且在一定区域内大面积爆发流行的疾病。  《山海经》中,载有驱
摘要:凉山独特的山川景物、丰富的物产资源、多彩的民俗风情使这一地区的文化带有极为浓厚的个『生色彩和地域色彩。本文以1949年之前刊印的凉山地方志为研究依据,收集整理志书中的景观题名诗,以期从一个侧面探究地域特色在诗歌中的体现,寻绎其中所寓含的地域性与文学生长的因素。  关键词:凉山 地方志 景观题名诗 地域文化  景观是“景”与“观”的综合体,“景”是指客观事物,“观”是对景的理解和感受。景观所体
摘 要: 作为“四春”之一,迎春温柔沉默,不意所适非人,赍恨而死。清代《红楼梦》评点的相关论述涉及其出身、名义、性情、才识、命运等。关于出身,其母或为姨娘,早死,姓氏不详。关于名义,本名迎春,指“当春花木,迎气而开”,却“不耐东风”;浑名“二木头”,或云“其性类木”,或谓“雷天《大壮》”,后者不足为据。关于性情,“一味懦弱”,亦有贤孝在焉。关于才识,否之者曰“德有余而才不足”,是之者曰“大有境界”
摘 要: 《良民李木》是一部具有“问题”性质的底层小说,作者季栋梁刻画了一批底层人物群像。文章以文学、社会学双重视角对《良民李木》进行再解读,拟用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等学者的社会分层理论,开掘隐匿在“老埂坪”中“变异”的社会分层。并较之作家既往的乡村题材作品,以“权势者”和“失语者”分野,阐释充斥于“老梗坪”社会中的“对立”危机。  关键词:《良民李木》 社会分层 权势者 失语者 对立关系  《良
家人团聚,来顿火锅;朋友聚会,火锅走起,火锅的应用场景可是毫无限制呢!  在火锅面前,众生平等,连你喜欢的明星都对火锅爱得深沉。对可爱的吃货宝宝们来说,提起火锅的发源地,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四川,川妹子对火锅的热爱那是与生俱来的。  明星李宇春之前就在采访中透露,自己曾经吃火锅吃通宵,还有一次炫耀在酒店点了火锅外卖,结果被网友扒出来了店名,第二天该火锅店就被粉丝们攻占了,见不到春春本人,只能吃个同款
摘 要: 哈代的小说有着浓郁的悲剧意识,它们反映了英国社会从宗法制农村向工业资本主义的时代变迁。本文结合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等几部重要小说,探究小说文本中的悲剧性表现,并从创作主体的悲剧思想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探究其形成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 小说创作 悲剧性  卢那查尔斯基曾经说:“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的交界线上,耸立着伟大的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忧郁形象。”a托马斯·哈代是
2017年4月6日至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海湖庄园举行了举世瞩目的会晤,并达成了广泛共识。  海湖庄园的“习特会”,自然让人们想起了2013年安纳伯格庄园的“习奥会”。美国为什么热衷“庄园外交”?中美领导人之间到底有多少“庄园外交”?  “庄园外交”的美国套路  “庄园会晤”是美国传统的外交形式。无论是美国总统度假胜地戴维营还是历任总统的私人宅邸,通常都坐落在青
摘 要:较于《呐喊》中的小说,《彷徨》中“我”大量参与在小说中,出现了《在酒楼上》《孤独者》这样俨然鲁迅在自我对话的篇目,可见“第二次绝望”后,鲁迅更多地转向自身的绝望,进而到达《野草》。那么,从第一次绝望过渡到第二次绝望,小说中的“我”经历了怎样的精神变化,这是否可见鲁迅的精神历程?本章选取《故乡》和《祝福》进行对照分析,同样面对故乡人事,这两次的重回“故乡”之旅,究竟暗含了“我”怎样的精神变化
摘 要:语言不仅承担着向对方表达自己目的的任务,还受语言环境、说话双方身份、话语数量等因素的影响。语言学家研究指出,人们在交流时需要合作原则和得体原则。《红楼梦》中的语言丰富,充满特点。本文从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第三十九回到第四十二回中截取片段,分析合作原则在古典文学中的体现,从而更深一步地理解《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合作原则 《红楼梦》 刘姥姥  在语用学中,语言学家格莱斯曾提出“合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