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与幸福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7821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全国“两会”时。近年来,民生建设一直是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民生建设作为这个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将成为今年“两会”的风向标。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就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全国人民逐步都过上小康生活。”
  从一开始,民生建设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扶危济困”、“关心群众生活”,而是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国特色的福利社会、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制的构建、收入分配改革、社会领域的改革(教育、医疗等)等重大转型课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今,这些方面都在逐渐破题,并且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比如预防城市病、拓展弱势群体向上流动渠道、根治垄断乱收费等等。正如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说的:“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
  根据新华社“全国‘两会’民生热点前瞻”,今年“两会”的民生热点问题包括:稳定物价、工资上涨、保障性住房落实、搬迁补偿、城市治堵、上学看病“老难题”等。在这些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大量措施,也可以说派送了不少“民生大礼”。
  对于稳定物价防通胀,今年1月物价控制在了5%以内。温家宝总理表示:“一个每天关注物价、每天了解行情的人,是不会允许物价上涨过快而得不到遏制的。”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中央政府投入129亿元支持抗旱,并决定未来10年,我国全社会的水利投资达到4万亿元,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在住房方面,国务院主持与各地与中央签订了保障性住房的责任书,今年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今后5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有力解决中低收入和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住房的需求。对于农民,中央也准备出台文件,确保“宅基地和承包地是农民工最大的社会保障”。
  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修正也在进行。国务院常务会议1月19日审议并原则通过《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取消行政强制拆迁,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级次级距,目的是逐渐改变“工薪阶层成为纳税大户”的不公平现状。在“两会”期间,新条例草案和法律修正案必将得到广泛讨论或审议。
  此前的地方“两会”,在民生建设上也释放出了很多积极的信号。不少地方提出GDP的目标时,也提出使民众收入同步增加。“两个同步增长”正逐渐落实为地方政府的实际行动。同时,已经有一些地方开始在对干部的考核进行调整,把居民收入的增长列入约束性指标。有政协委员向全国“两会”提案,主张将城乡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增长作为主要的约束性指标。从地方“两会”开始,“幸福”这个字眼就频繁出现。搞好各项民生建设,是提高国民幸福感的基石。民生建设不落实到实处,幸福就不会成其为幸福。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全国“两会”上,企业界人士也比较关注民生建设。不过,以前多是集中在就业和减轻税负方面。相当一段时间内,保证就业是企业家最大的社会责任的说法很流行(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也的确动员企业家“不裁员”)。与之相关的减轻税负也多集中在减轻企业税负问题上。如今,企业界的代表或委员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大范围的民生建设上,比如对于个税起征点的各种建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民生建设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攸关“中国梦”国家软实力的塑造,关系公平正义价值的实现,因此也是社会各个阶层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扩大内需这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支点,源头活水来源于每一个普通人的消费能力,而具体挖掘内需又要靠企业界。
  地方政府导向的逐渐改变和企业界的积极参与说明民生建设的共识度在大大提高。民生建设已经走到了新的起点上。
  当然,前途上既有亮光,更有荆棘。无论是真金白银的投入,还是关键领域改革的攻坚,都需要“两会”代表和委员们积极议政、问政和问责。
其他文献
《中国世纪》站在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的纵横坐标上,梳理中国和世界的过去,分析中国和世界的今天,展望并预言在全球化洪流中中国的未来。  读完此书,笔者想起了另外两本曾产生较大影响的书,即1980年代后期问世的《山坳上的中国》和1990年代后期面市的《现代化的陷阱》,这三本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民生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感怀。如果说刘涛先生的这本《中国世纪》有什么不同
《南风窗》:今年大环境不好,现在冬天过去了吗?  刘志波:还没全部过去,这主要取决于市场,而光伏产品的市场都在国外,国内市场才刚刚出现端倪。其中日本和德国走得比较早一点,美国是方兴未艾,欧洲其他国家像意大利和西班牙都正在起来,中国则才刚刚得到了一个启动的号令。我们有现金流压力,好在原材料现在也便宜了很多,我们的利润空间还是有保证的。   《南风窗》:这一次金融危机会让这个行业重新洗牌吗?  刘志
年底突击花钱的顽疾表明中国财政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事前财政预算管理的粗放,事中、事后财政花钱的不透明和监管滞后,导致中国财政越来越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只要公共财政不“阳光化”,这种最昂贵的预算模式就将愈演愈烈!    每年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都是对公共财政被滥用的又一次扼腕叹息。2009年12月30日,审计署发布的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显示,仅中央部门预算违规和损失浪费的数
人类在思想、价值认定以及制度做法上,通常都会有一种恶劣的习惯,那就是把“可以”的事看成是“应当”。将它说抽象一点,就是人们会认为“存在即合理”,于是存在的恶即因此而一直持续而不能去。说得再彻底一点,那就是人们习惯性地以为,现在存在的事,它之所以存在乃是一种必然,既是必然那就不必怀疑,于是一种坏制度就一直持续下去。  最近美债欧债的问题将世界搞得惊惶不安,就很可以用来说明“可以”不等于“应当”的道理
策划人语  当历史的大车驶入“十一五”的时候,中国的一轮改革已经进入尾声,经济增长亟需向经济发展转变,社会体制改革正待破题,政治体制改革开始热议,有识之士开始讨论如何启动新一轮改革,寻找中国共识,共谋发展大计。  让世界都措手不及的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经济运行的既定轨道,“十一五”规划中的部分改革未能如期实现。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明年中国开始进入“十二五”,同时担负着“十一五”重任的“十二
社会管理创新终极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而是为了保障公民的人权,尤其是实现人民的参政权。当一个社会以保障公民的人权为目标时,它就一定是稳定的。    2月底,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在中央党校开班研讨社会管理创新,所有政治局常委都参加,“社会管理创新”突然成为中国政治事务中炙手可热的新名词。  事实上,“社会管理创新”的口号最早是由全国政法系统提出,2010年各级政法系统一直在推进“社会矛盾
11月5日,应邀参加全球中国商业会议的笔者来到了瓦伦西亚,这个西班牙第三大城市并没有让笔者见识到旅游胜地的繁嚣,迎面扑来的是逼人的萧条:机场到市中心的路上频见空置的办公大楼,下榻的酒店大堂因游客稀少而显得空空荡荡,欧洲著名的El Corte Inglés百货商店里更多看到的是售货员而不是顾客,像样的餐馆里一般都是食客罕至。  这就是社会党统治下的西班牙。面对咄咄逼人的欧元危机和持续恶化的国内经济,
60余年前,毛泽东主席曾庄严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60余年后的今天,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历史又一次的提问:我们已经建设出一个“世界第二”的庞大经济体,我们能否同时建设出一个稳定有序、公平正义、幸福平安的和谐社会?  从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班以“社会管理创新”为主题到“两会”上“社会管理创新”议案提案被高度聚焦,以上提问的破题之法已经找到,中
如果没有当地公权部门利用公信力为肖章定等人当“摇尾系统”,凭肖章定一张嘴巴骗不下苏浙京沪四省市4000多人,也成就不了这番涉及30余家专卖店、200多个加盟店营业额累计5700多万元的“传销大业”。    肖章定倒了,最具讽刺性的是,当初热烈祝贺他在浙江衢州“开天辟地”的衢州市公安局等部门到头来成了他的掘墓者。当地法院对他的惩处力度亦远超律师的想象,越辖将他9年前在内蒙古的传销行为一起审理,两罪并
贫富差距既给阶层固化提供了空间,也给政府和全社会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时间。    这个时代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但中国社会的前方并不是一片迷雾。站在2010年的终点上往后回眸,阶层固化的现象日益严重。  媒体措词谨慎地频频预警:这样下去,中国将遭遇严峻的“挑战”。但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阶层同化和“二代世袭”在一片批评声中依然故我。整个社会在拜金和赚钱的吆喝声中,看上去相对还显得平静。    世袭运动的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