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间田棚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onscr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村庄在山中,村头是树林,村脚是梯田。
  站在村中的任何一个角落放眼看去,前方都是一座山连着一座山。每座山的脊梁,遍布着一片一片的稻田,一丘连着一丘,像阶梯顺着山势次第而下。这就是故乡的梯田。
  在广袤的梯田间,零星散落着一些茅草屋,那是哈尼人家特有的田棚。
  哈尼人家的田棚,每户都不同,有土墙盖着茅草屋顶的,有竹篱笆抹上牛粪做墙再盖茅草的,有杉树木板搭建的,有简陋,有精致,不管是哪一种,点缀在梯田间的小小房屋是农人避风的港,栖息的湾。
  农忙时,为了节省往返家和田之间的时间,农人就在田棚住上一段时间。
  九丘田,是我家稻田的所在地。这里离家并不很远,但阿爷农忙时总要在田棚住上十来天。
  我家的田棚收拾得很齐整。那是一座茅草屋顶的两层土房,用竹篱笆抹上厚厚的泥浆作上下层的隔板,下层是家畜的栖息之所,上层用来住人和当仓库。推开上层的篱笆门,左边靠墙是小小的火塘,火塘上是墨黑的细铁三脚架,背后土墙的平台上放着一个烟熏黑的箩筐。箩筐里是用剩下的半袋盐,还有两把面条和一个装乳腐的小陶罐,三两个也是熏得很黑的竹筒,有装哈尼豆豉块的,有装干辣椒的,有装糍粑干的,有时候阿爷会把从林子里摘的木耳晒干装在竹筒里。茅草屋顶的房梁上,吊着小半条肥瘦相间的腊肉,边上坠着一个灰白色的麻袋,里面装着米。
  田棚里一年四季都备着日常生活用品,赶路的人可以在别人家的田棚里歇脚,住上一日两日都没有关系。里面的食物,需要的人可以自取,有时候赶远街回来的人遇上大雨,也会就近在田棚里住下,在田棚里生火做饭。
  借住别人家田棚的人也很自觉,主人家田间菜地的菜是不会去摘的,最多在田间地脚摘一些野菜来煮。主人家屋顶吊着的腊肉也很少去动,最多也就切薄薄的一片抹在锅底增味。没有自带米面的人借住田棚,最多舀一勺主人家的米煮粥填肚子,谁也不会把主人家的米全都煮完。下次要是還路过同一家田棚,他们会留下一些自带的米、肉或者几个鸡蛋,给下一个住田棚的人备用。
  田棚门口并没有立一个牌子,写什么温馨提示和约定,但从老祖宗开始就是这样约定俗成的。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2
  我八岁才上学,在那之前,阿爷住田棚的日子,我总要撵在他后面,跟着他一起住在田棚里。
  开春,阿爷把泡发的稻种撒在育秧田,就在田棚住下。
  啾啾,啾啾。
  呱呱,呱呱,呱呱呱。
  清晨的鸟鸣和蛙声是田棚人的闹钟。
  阿爷起得早,我也不爱睡懒觉。我先是跟着阿爷巡视稻田,后来找到自己的乐趣,就独自在田边玩耍。溪水洗过的石头,露水润过的草尖,田埂边青蛙的卵,都是我最好的玩伴。
  我在田埂上走一段,就用右脚在埂子上用力跺脚,看躲在田泥里的泥鳅有没有被我惊到。如果被惊到,泥鳅洞里就会有泡泡冒出来,我就知道哪里有泥鳅。
  老水牛踩过的田泥,会留下深深的脚印窝,时间长了,那些脚印窝会被墨绿的青苔占据,稻田里很多这样的潭。水蛇喜欢躲在那些幽暗的地方,所以我是不敢伸手进去的。即使没有水蛇,我对那些幽深的老水牛的脚印窝都有种莫名的恐惧,似乎那里有一种会吞噬心神的怪物。
  阿爷在那边抬田埂,我在这边田埂上跺脚。
  “阿爷,有泥鳅哩!”
  “好嘞,等下阿爷来拿。”
  有泥鳅从洞里冒出泡泡的时候,我就朝着阿爷的方向喊上一句,等阿爷回答,我就蹲下去,拔一根折耳根放在田埂上做记号。
  我继续着同样的动作,一次次满是惊喜地向阿爷报告我发现的泥鳅洞。阳光很好,清风很柔。当我翻过一面山坡,离阿爷抬埂子的地方远了,看不见他的时候,我就往回走,在离阿爷很近的地方寻找泥鳅洞。
  3
  正午阳光最烈,阿爷放下锄头,从菜地里摘好菜,就去我做记号的地方拿泥鳅。
  我从火塘里扒拉出一些炭,把罗锅放在火塘边烤着,支上炒锅煮青菜。
  这时阿爷腰间的葫芦里已经装了好几条泥鳅和黄鳝,他把它们洗干净丢进火塘里烧,又丢两颗青辣椒进去一起烤着。
  阿爷一边抽烟筒一边看着火候,等阿爷抽好烟,就掐灭火绳,用木枝从火塘里把泥鳅和黄鳝扒出来,抖落火灰,用小刀剖开它们的肚子清理内脏,丢进石臼里和烧过的干辣椒一起煮,再放一块生姜,最后撒一点盐就是一道菜。
  我和阿爷的晌午饭很简单,一碗米饭,一盆素煮菜汤,两竹碗火烧泥鳅黄鳝,有时从田埂上拔折耳根来加一道凉拌菜。田里有长着野葫芦或者野慈姑的时候,也会摘来,洗净后焯水和哈尼豆豉一起凉拌,味道清爽下饭。
  吃过晌午饭,阿爷戴上那顶宽沿的黄褐色草帽,继续去抬田埂、铲田坝,我就在田坝间玩耍。
  风吹过山坡,我铺一床蓑衣躺着,和多变的云玩猜谜语,和飞机草的花絮玩捉迷藏。有时,我跟着流水唱只有孩子能听懂的歌谣,有时我会大声喊“阿爷”,只是喊,不说别的话,一直喊。阿爷从来不生气,一次次认真地回答我。
  有时我会寻一丘没有老水牛脚印窝的稻田,把军绿色的解放鞋脱下来,放在田埂上,踩着软软的田泥,怀着一种忐忑又期待的心情,翻找泥鳅洞,虽然总是演变成单纯地玩田泥,我也乐此不疲。
  太阳落下山头,晚风徐徐,阿爷放下锄头结束一天的劳作。
  曹春玲: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第二小学教师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其他文献
豆奶是一只小狗,它生活在无忧小镇。隔壁的兔子小姐开了一家糖果店,卖棉花糖、棒棒糖、水果糖……好多好多美味的糖果。但是妈妈从来不让豆奶吃糖,它满嘴的小奶牙都用来吃小鱼了,不知道甜是什么味道。豆奶甚至都没有见过兔子小姐,因为它一往糖果店走,妈妈就会喊住他。  可是大家都在兔子小姐的店里吃过好多糖果,豆奶也想尝尝,苦于一直找不到机会。这天,豆奶妈妈和豆奶说:“豆奶,妈妈要去北边的小镇探望姥姥,要去很久,
期刊
1  连日的大雨,引发了洪水。水是从东村涨起的,一直涌过来,我屋子的底层被淹没了。之后的几个月,我一直在修房子。好在当时有两个邻居大学生的帮忙,大部分家具才被抬到楼上,让我少了许多损失。这个多年不遇的雨季之后,东村说要祭海神。  东村是个相当古老的村子。村口一块青石上有一个马车的辙印,据说是秦始皇东巡时候留下的。这个村比我们的村子要大得多,也热闹得多。我的好友孙老师住在东村,几天前就邀我来看这个多
期刊
1941年的1月很冷,山风吹到身上,带来彻骨的疼痛。这个夜晚很黑,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只听得那山洞口枯草窸窸窣窣。年轻的新四军女战士施奇,扶着洞壁警惕地四下注视,在黑暗中跌跌撞撞走了出来,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山下摸去。  1922年,施奇出生在浙江湖州一个陈姓工人的家庭,一个孩子的呱呱坠地,使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12岁时,她被送给一个施姓地主家做童养媳,更名为施奇。施奇性格倔强,不久便偷偷逃到上海
期刊
一群人在聊天,轮到卓芸时,她出言简洁,笑容淡淡,但眼神特别明澈。有人走动,灯光一晃,那眼睛越发如深山幽潭。  卓芸身上有股静气,不枝不蔓,不漫不溢。她20岁进紫砂厂上班,如果没有严于律己的狠劲,泥凳上一连六七个小时是坐不住的。做五把壶可以拿到36元钱,之后每做一把可以多7.5元的收入,卓芸全身的劲凝于指端,一刻不停,壶做得比同时进厂的姐妹又多又好,每个月最多时可挣到90多元钱,她松了口气,能减轻父
期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发端于20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学也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对新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道路、呈现方式和基本形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体系的一部分,中国新文学也以特殊的形式深度參与了20世纪中国革命史和社会发展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
期刊
农村土地承包责仼制刚开始时,人们的干劲和热情特别高。天寒地冻的,一大早父亲便将我们姐弟三人叫醒,让我们同他一起下地砸土坷垃。头天,父亲已经用牛翻耕过土地,今天是耙地、撒麦种。  父亲是干了一辈子农活的庄稼把式,本来撒上麦种,横耙、竖耙、再斜耙几遍就可以了,但是父亲种地却认死理,相信那句老话“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他自己喊着号子驱赶着耕牛耙地,要求我们见到大的土坷垃就要用爪钩砸碎。从那时起,我便
期刊
一转眼,我调到光明小学任教已经一个多月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暗中观察,我确认裴小卉和其他同学不一样,最明显的就是她的少年老成。虽然都是农村娃娃,但裴小卉细心老练,甚至稳妥得超出了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该有的本真。  裴小卉,身材有点单薄,是班上个头最高的,鹅蛋脸上嵌着一个调皮的蒜头鼻子,一双杏核眼里闪现着若有若无的忧郁,这和她的年龄极不相称。我把心中的疑惑求解于数学老师吴倩。吴倩在光明小学任教已经三年多
期刊
今天,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波澜壮阔100年。百年征程披荆斩棘,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历史苦难辉煌。  不久前,我到贵州遵义参观遵义会议陈列馆,看到了红军长征的一幅幅画面和一组组数字,心灵无比震撼。是什么力量,让几万名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红军战士,突破围追堵截跨越14个省,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走过荒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翻过绵延起伏的40余座高山险峰,行程25000多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从
期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个盛夏的午后,一辆解放牌大卡车载着我们全家五口和全部家当,驶进了位于泰兴黄桥西北方向的一个叫作周庄的村子。  因为父亲所谓的“历史问题”,我们全家从扬州下放到了父亲的祖籍地。我记得,那天的太阳特别辣,路边的玉米叶似乎弥漫出一种被烧焦的味道。  我在县城读完了两年的高中,父亲通过熟人关系,将我介绍到当时正在兴建的一座大型水电站当电工。火热的工地对于刚踏入社会的我,充满了无限的向
期刊
1980年春天,商洛革命博物馆开馆仪式上,铁蛋特别高兴,他是作为特邀嘉宾去参加开馆剪彩仪式的。他一件件地观看着展出物品,感觉很亲切,很熟悉,其中有一顶旧军帽,像一道闪电击中铁蛋的神经。  那是1943年初冬,敌军在商洛地区扫荡。十六岁的新兵铁蛋在队伍行军转移时身负重伤,流血过多,昏倒在草丛中。  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炕上,一位大婶正小心翼翼地为他清洗伤口。将他救回家的是一对农民夫妇,家里一贫如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