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急救时针对可疑死亡及死亡患者的诊疗策略(一)

来源 :中国全科医学·读者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科医生在现场急救时遇到可疑死亡、已经死亡的患者,以及在救治过程中患者死亡的情况并不鲜见。死亡导致事件的复杂性增加,同时导致急救医生对该事件处理的难度亦大大增加。如果处理欠妥,则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伤害,急救人员也可能陷入巨大的麻烦之中。因此开展相关研究,围绕死亡制定相关的现场诊疗策略和工作程序十分必要。
  通常现场急救时对死亡的判断有两项内容,首先要判断患者是否发生了临床死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要进行生物学死亡的判断。临床死亡是指患者发生了心搏、呼吸停止,但并不意味着患者必然告别人世。生物学死亡指患者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损害,完全失去了生还希望。临床死亡患者是否能够转化为生物学死亡,通常取决于如下因素:导致心搏停止的病因和原因、心搏停止的持续时间、患者的基础身体情况(年龄、是否有慢性疾病等)、是否在有效治疗期得到了复苏以及复苏手段的正确性等。除原发疾病因素外,时间因素非常重要,临床死亡患者得到的治疗越早,生还希望越大。此外患者体温和环境温度也不容忽视。临床死亡发生后,患者的有效治疗时间随环境温度而不同,从理论上讲,通常留给急救医生的抢救时间为4 min左右,这是由于4 min是在常温下(摄氏22度左右)人脑对完全缺氧的耐受极限。如果环境温度低,患者可以耐受更长的时间。在很多情况下,急救医生到现场后发现患者已经失去生命迹象,由于急救人员不能像在医院里那样准确判定患者临床死亡发生的真正时间,故不应该轻易放弃抢救。
  确认死亡是事件处理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如果没有做好,特别是把没有死亡的患者轻易认定为死亡而放弃抢救,就容易导致极端严重的后果。因此急救医生必须慎之又慎,切勿盲目行事。社区医疗机构及急救部门应该制定详细的对于类似事件的现场急救工作程序,然后监督急救人员按照程序严格执行,以避免类似失误的发生。
  实施周密的综合判断
  急救医生在现场对可疑死亡者必须实施细致的病因分析及查体,物理检查和心电图检查都不可缺少,在获得确凿的客观证据,并经过缜密的综合判断后方能确认患者死亡。其参考因素包括:
  物理检查
  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心搏停止,表现为大动脉搏动摸不到,呼吸运动看不到,心音听不到,血压测不到等。此外部分患者还可有面部皮肤及口唇颜色青紫或灰白,瞳孔散大而固定,二便失禁等。上述情况持续的时间越长,患者死亡的可能性越大。物理检查方便易行,但它的缺点是客观性逊于心电图检查。对经验不足的急救医生而言,单纯依靠物理检查,就能确认死亡的诊断也不是轻而易举,因此必
  确认患者死亡并不意味着放弃抢救患者,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患者没有放弃抢救的指征,急救医生都应在现场立即展开抢救,这样做的目的有三点:首先是尽最大的努力挽救患者生命,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第二是对患者家属可能起到安抚作用,换位思考,如果急救医生在现场对患者不做任何抢救就断然离去,家属有时难以接受;第三也是很重要的理由就是现场抢救能够证实急救医生先前的诊断,并为自己的死亡诊断保险。经过了抢救,患者还是没有生还的迹象,说明前期的诊断是正确的。因此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论现场有无家属,急救医生都应尽快展开抢救,这一点至关重要。
  放弃抢救的指征:如果存在下述情况之一者可以放弃现场
  患者,男性,46岁。某日下午14时30分左右,患者骑摩托车与其他车辆相撞后发生意识丧失,路人见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1 h后甲医院的救护车到达现场,急救医生经检查确认患者已经死亡,随即将“死者”交给交警处理,并开具了死亡证明。救护车拉着另一位患者返回医院。谁知约1 h后患者家属在殡仪馆的冷冻室中发现患者面色红润,还有呼吸和体温,于是随即再次拨打120。约20 min后乙医院的救护车到达现场,医生经过查体,发现患者体温36.8 ℃,脉搏74次/min,呼吸18次/min。于是将患者送到乙医院抢救,但医院在抢救若干时间后宣布抢救无效,患者死亡,并为其第二次开具了死亡证明。
  这件事情导致患者家属极度不满,事件因各种“误会”而升级,并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此后广播、电视、互联网及各种平面媒体也对此做了大量报道。在家属和市民的疑问中,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副市长、政法委书记为负责人的调查组。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能够找到事件的发生原因并将其妥善解决。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全科医生和急救工作者能从这件事中得到什么教训呢?首先我们应该分析,患者是否真的在甲医院的急救医生到达时已经死亡。尽管目前我们对事件的全部真相还不得而知,但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并不困难,因为从人体存活的生理学原理上分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不可能在心搏停止若干时间后,在没有任何外部因素的帮助下主动恢复心跳和呼吸,也就是说人不可能自行“死而复生”。由此推断,较大的可能是甲医院的急救医生误将没有死亡的患者诊断为死亡。这个事件如果真的如同当前各种媒体报道的那样,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可怕的低级失误。
  尽管甲医院的医生声称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患者已经死亡,但患者家属的发现和乙医院医生的诊断却打破了这一切。诊断失误的后果是可怕的,因为这样就可能使患者丧失了有效的抢救时机,使原本可以救活的患者丧失了生命,违背了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基本原则,对此我们感到深深的遗憾。同时还必须指出,这种失误是“低级”的,因为死亡的确认并不属于十分复杂的事情,但它毕竟还是发生了,这是最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现场急救时确认死亡时要慎之又慎,急救医生必须获取详实的客观证据,并在详实的客观证据的基础上经过缜密分析才能做出死亡的结论。这还不够,即使是确认了死亡,如果缺乏放弃抢救的指征,急救医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要立即展开现场抢救,要尽最大努力,哪怕是“死马当活马医”式的抢救,这样才能对得起患者的生命,起到安抚家属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这样的低级失误。
  看一致不一致,这样就能让家属明白是怎么回事。
  确认患者是否死亡,是建立在很多客观证据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基于某些人的主观感觉。因此把握好证据的采集,进行缜密的综合分析就决定了诊断的正确性,只要做到这一点,在家属因不相信现实而产生错觉时,我们也会有足够的自信,从而做好善后工作。
  “2012年 PCI手术视频与疑难病例大赛” 新闻发布会暨启动会隆重召开
  2012年3月3日,“2012年 PCI手术视频与疑难病例大赛”正式启动。在广西南宁同期召开的第十五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霍勇教授主持了启动仪式,并公布了本次病例大赛专家评审名单, 明确了病例评审核心标准、病例征集要求及标准模板。
  与此同时,本次大赛的官方网站“PCI园地”(http://PCICASE.DXY.CN)也正式发布。该平台不仅汇聚了PCI领域的前沿进展,而且还囊括了相关领域的权威观点及会议视频等精彩内容,可供全国广大PCI领域的同道学习交流进步。
  本次大赛将向PCI手术医师征集优秀临床案例及手术视频,从中选出最优秀者参与现场演讲比赛,与同仁们分享经验。活动从2012年3月开始至12月,历时一年。将于3~6月间进行海选赛,在全国征集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第一诊断、经过PCI手术治疗并保存有手术录像的完整病例,经过特邀评审专家审核,遴选出其中的优秀病例,经过15场城市赛及一场半决赛,最终将有5名选手入围在“2012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年会”上举行的决赛。欢迎大家积极参加本次活动,分享手术视频与精彩病例!
  值得关注的是,活动进行期间,霍勇教授、葛均波教授和陈纪言等全国知名专家还将受邀做客PCI园地,开辟“PCI专家看病例”专栏,定期与大家分享经典PCI病例,给出精彩点评,在线答疑互动,探讨交流PCI相关知识与进展,与广大心脏介入医生一道成长!
  据悉,本次活动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主办,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全程支持,丁香园网站协办及提供技术支持,旨在为提高中国心脏介入医生手术治疗水平,进一步活跃PCI手术分享与交流的学术氛围,推广优秀案例,促进临床药物规范化应用。
其他文献
初级保健包含首诊照顾、持续照顾、全面照顾和协调照顾。缺少全面、可及、及时、正确的信息支持,初级保健医生就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一项研究显示,29%的家庭医疗过失与信息处理有关,由此推及信息问题确实存在。由于信息对初级保健的效果起着核心作用,所以我们提出一个概念框架用以阐释信息危害(如信息问题可导致医疗过失)与初级保健医生提供高质服务能力的关系。  基于电子健康档案在初级保健中的重要角色,本框架
期刊
在一个充满“次优问题”的世界中,宏观效率与微观效率并不一致。以往学界大都从新古典微观分析框架出发对国有企业做出非效率的判断,忽视了国有企业制度安排在宏观上的战略意义。然而从宏观上看,在实行后赶超战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可以作为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制度安排,可以成为“技术模仿、技术扩散和技术赶超”的中心,可以充当转型期“宏观经济的稳定者”、“社会福利和公共品的提供者,因而在宏
期刊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现代实践哲学范式,它超越了作为理论哲学的实体性哲学与主体性哲学两种范式,构成了现代哲学之典范;其次,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超越于与市场经济实践方式相匹配的主体性哲学的现代实践哲学,能够通过社会批判而起到一种使现代市场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再次,马克思哲学与作为古代实践哲学之典范的中国传统哲学同属实践哲学理路,在思维范式上所具有的亲合
期刊
血小板激活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在ACS中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将结合病例,针对ACS不同情况,分析如何正确进行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  血小板聚集的目的。心肌梗死急性期所有患者只要无禁忌均应立即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Ⅰ级推荐,B类证据)。继以100mg/d长期维持(Ⅰ级推荐,A类证据)。  2 P2Y12受体拮抗剂 包括
期刊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专家组在评论大量循证医学临床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参考了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2007和2009年“更新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以及2008年ESC发表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处理指南”后,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于2010年发表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强调STE-MI诊治
期刊
我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率、医疗服务的成本(效率、成本控制)、质量与公平性等指标都亟待进一步改进。由于医疗保险与服务的特殊性,需要通过适当的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并确保医疗服务利用的社会公平性。但是政府干预也会产生“政府失灵”并造成社会福利损失。有鉴于此,作者在审视医疗保险的有关理论与世界各国实践的基础上,就我国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提出了相关建议。作者认为,
期刊
患者,女,78岁,以发现血压升高二十余年,控制不佳半个月于2012年2月13日入院。半月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咳嗽、咳痰,为少量黄白黏痰,痰液不易咳出,自测血压160~180/60~70 mm Hg,无发热、胸痛、咯血及呼吸困难,于外院予利复星静脉滴注4天后转诊于我院急诊科,继续予可乐必妥、沐舒坦抗感染及化痰对症处理,症状曾有好转。1周前患者劳累后出现咳嗽、咳痰加重,伴胸闷、憋气、头晕、乏力,夜间可平卧
期刊
急性心肌梗死(AMI)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早期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有效、充分、持续的再灌注,方法包括药物溶栓与介入治疗两大类。相比而言,溶栓治疗具有快捷、简便、经济、易于操作等特点,仍然是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法,故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AMI的再灌注治疗中溶栓与直接PCI的比例相当。  1 溶栓治疗比例有待提高 COMMIT(1999年~2005年)研究显示,在我国未计划行PCI、发病24小时以内的STE
期刊
冠心病二级预防主要针对已患有冠心病的患者,预防再发心肌缺血、恶性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和心源性猝死。二级预防的主要内容包括:非药物干预(治疗性生活方式)与药物治疗,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控。通过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运用指南推荐的二级预防药物,从而防止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2011年12月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学院基金会(ACCF)更新了2006年发表的《
期刊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3 年总体病死率超过12%,可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猝死等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因此,加强对ACS患者的诊断和早期危险分层,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策略,对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诊 断  ACS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持续性抬高,可将ACS区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前者主要为STE-MI(大多数为Q波心肌梗死,少数为非Q波心肌梗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