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棉空间诱变SP1~SP3主要性状变异分析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uan616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解陆地棉空间诱变第1代至第3代(SP1~SP3)的性状变异情况,2007—2009年对搭载“实践八号”卫星的2份陆地棉材料进行连续多代性状考察,将诱变后代群体主要性状的平均值、变异系数与对照群体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诱变后代SP1~SP3衣分、铃质量性状的变异有逐代下降的趋势,而纤维品质性状的变异在SP3达到最大。SP3是突变体集中产生的主要时期,2个SP3群体中均出现了较多优质棉突变个体,其品质指标较原始品种有了显著提升,表明空间诱变可能对改良棉纤维品质有较大正向作用。
   关键词:空间诱变;陆地棉;变异;“实践八号”卫星;衣分;铃质量;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
  利用返回式卫星和高空气球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作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产生有益的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育种途径和方法,称为空间诱变育种或航天育种[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成功开展航天育种的国家之一,自1987年以来,利用返回式卫星、飞船、高空科学试验气球等运载工具开展了一系列相关试验,培育出了粮棉油、蔬菜、瓜果等作物的一大批新种质资源和新品种[2]。棉花开展航天诱变育种起步相对较晚。喻树迅等通过考察4个品种的SP1代发现,航天诱变有利于缩短中熟棉生育期,但不同品种之间有明显差异,特殊变异单株果枝始节上升,结铃性增强[3]。师维军等发现,航天诱变对改善棉花品种的早熟性、衣分及纤维强度作用最大,不同品种不同性状对航天诱变的反应程度及方向不同,航天诱变效应可持续到2代以后[4]。宋美珍等在对春棉和夏棉品种的航天诱变效应研究中发现,航天诱变处理能引起棉株生育性状发生变化,诱变对纤维比强度、伸长率、马克隆值作用较大,对长度、整齐度作用相对较小,产量性状变异程度有逐代下降的趋势[5]。李建彬等通过连续2年对诱变材料进行观察,发现航天诱变对株高、叶绿素含量有明显正向作用,对铃质量、衣分具有负作用,诱变后代的纤维长度、马克隆值的变异朝着高支纱方向变化,而比强度则呈下降趋势[6]。彭振等通过对航天诱变处理后的10个棉花品种进行DNA分子标记检测表明,航天诱变处理能够诱导棉花产生变异,并且通过选择可以获得新种质[7]。江苏省太仓市棉花育种中心的2个常规陆地棉品种(系)参加了“实践八号”空间搭载试验,本研究对诱变后代群体第1代至第3代(SP1~SP3)的变异特点作初步分析,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苏棉16号和太8033等2个陆地棉品种(系),均由江苏省太仓市棉花育种中心选育提供。供试种子分成2份,1份用于空间诱变处理,另1份用作地面对照(CK)。试验种子于2006年9月9日搭载“实践八号”卫星上天,在太空运行15 d后落地回收。
  1.2 试验方法
  2007年在江苏省太仓市棉花育种中心试验基地以 3 ∶ 1 比例间比排列种植SP1和对照。棉铃成熟吐絮后以单株为单位收取種子,对照材料按同样的方法进行。2008年选取2007年单株材料种植成株行(SP2),每6行设置1行对照。9—10月在每个株行中选择若干单株,以单株为单位收取棉样,分别测定衣分与铃质量,同时将皮棉试样送农业农村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完成品质检测(HVICC标准)。2009年从2008年每个株行中分别选择若干单株材料种植成株行(SP3),具体试验方法与2008年相同。
  试验栽培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于每年4月上旬播种,5月中旬移栽,按常规大田丰产栽培技术管理,种植密度为3万株/hm2。
  1.3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3 和DPS 14.50[8]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衣分与铃质量
  对分别占SP1群体73.0%和67.8%的595个苏棉16单株材料和433个太8033单株材料进行考察,结果发现,SP1个体衣分、铃质量性状的变异幅度明显增大,总体变异系数均高于对照材料(表1)。通过平均数显著性检测发现,太8033诱变群体的衣分平均值比对照低8.70%,达极显著水平,铃质量平均值比对照低3.56%,但不显著;苏棉16衣分平均值比对照低1.30%,达显著水平,铃质量平均值同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这表明空间诱变的第1代与原始材料相比就出现了变化,总体趋势是衣分降低、铃质量变小,其中衣分变异显著。
  SP2个体的衣分、铃质量性状的变幅较SP1变小,但总体变异系数仍高于对照材料(表1)。平均数显著性检测表明,2个材料SP2诱变群体的衣分、铃质量平均值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从总体上看,SP2群体的变异较SP1有所降低。
  SP3除太8033铃质量变幅较SP2变小,其他的都较SP2增大;而变异系数除了苏棉16的铃质量,其他的均低于SP2。这表明SP3群体这些性状的变异在总体上较SP2有所降低,但出现了有较大变异程度的突变个体。平均数显著性检测结果表明,太8033衣分平均值比对照低1.30%,达显著水平,铃质量平均值比对照增5.10%,达极显著水平;苏棉16的衣分平均值比对照低3.32%,达极显著水平,而铃质量平均值同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
  综合来看,诱变后代SP1~SP3衣分、铃质量性状的变异在总体上有逐代下降的趋势,但SP3突变个体的变幅要超过SP2个体。诱变后代SP1~SP3衣分的变异系数相对要低于铃质量,但除了SP2,其余2代的平均值均较其原始品种显著降低。
  2.2 纤维品质
  随机选取分别占SP1群体37.1%和26.3%的302个苏棉16和168个太8033单株皮棉试样进行纤维品质测定,结果发现,SP1材料除了苏棉16的纤维长度平均值比对照显著低1.54%,其他的总体平均值均比对照大但不显著(表2)。2个SP1群体纤维品质变异系数均表现为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其中太8033相对略高。与对照材料相比,太8033纤维比强度、马克隆值的变异系数增大,而苏棉16总体变化不明显。这表明空间诱变处理对SP1不同品种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有差异。   SP2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的变异系数均高于对照。SP2纤维长度变异系数高于SP1,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变异系数低于SP1。平均数显著性检测结果显示,SP2太8033纤维长度平均值比对照增3.41%,达极显著水平;苏棉16马克隆值平均值比对照降低4.47%,达极显著水平;其他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从总体上看,SP2纤维品质的变异程度与SP1基本一致,但不同品种之间表现有差异。
  SP3除太8033纤维长度的变异系数低于SP2,其余均高于SP2。SP3纤维比强度的变异幅度较SP2明显大。SP3苏棉16比强度在35 cN/tex以上的单株试样占检测单株总数的48.4%,38 cN/tex以上的占总数11.6%;太8033中比强度在35 cN/tex以上的占检测总数的39.7%,38 cN/tex以上的占总数的7.7%。其中,太8033中有2份单株试样达到了4A(长绒棉)标准[主要指标:长度33.0~36.9 mm,比强度≥36 cN/tex,马克隆值3.5~4.2][9]。通过平均数显著性检测发现,SP3群体的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与对照相比均出现极显著差异,其中太8033纤维长度平均值比对照高5.07%,比强度比对照高10.80%,马克隆值比对照低7.56%;苏棉16纤维长度平均值比对照高5.26%,比强度比对照高8.71%,马克隆值比对照低5.66%。
  综合来看,诱变后代SP1~SP3纤维品质变异系数均表现为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SP1与SP2变异系数基本一致,而SP3有增大趋势。SP3纤维品质较原始品种有了显著提升,主要表现为长度变长、 比强度变大、马克隆值变小,尤其是有较大一部分个体的纤维比强度出现了增大变异,出现了较多具有3A、4A(长绒棉)[9]品质变异的个体。SP3的2个群体表现基本一致,表明空间诱变可能对改良棉纤维品质有较大的正向作用,在诱变后代中较易筛选出符合高品质棉标准的突变个体。
  3 讨论与结论
  3.1 空间诱变处理能诱发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性状产生变异
  通过诱变育种创造突变体,特别是创造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优良的变异是棉花育种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应用在棉花育种上的主要物理诱变方法有钴源、离子束等[10-12]。卫星搭载空间环境诱变是一个有效创造变异的方法,2006年组织实施的“实践八号”卫星搭载试验已取得重要进展,在多个作物上成功开展了相关研究[13-17]。棉花的铃质量、衣分、纤维长度、比强度等性状遗传率较高[18],对这些性状进行考察,有利于探明棉花空间诱变后代变异规律。
  本研究表明,棉花种子经“实践八号”卫星搭载后,诱变后代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均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突变体。SP3是群体变异较大、突变体出现较多的时期。SP3纤维品质变异不仅程度大,而且范圍广,同时,筛选出的优质突变体一般具有较好的产量性状,这对于克服优质棉育种长期面临的纤维优质与高产的负相关困难有着重要意义[19-22]。SP3纤维品质变异2个群体表现基本一致,表明空间诱变可能对改良棉纤维品质有较大的正向作用,但由于此次试验品种较少,空间诱变的这种改良作用是否具有普遍性还须作进一步验证。
  3.2 棉花空间诱变后代选育方法探讨
  空间诱变育种是筛选并固定优良变异的过程。后代群体的性状变异规律是确定具体选育方法的主要依据。本研究中2份试验材料在不同性状上的变异程度有所差异,但总体上SP3是变异集中产生的主要时期。因此,SP1除个别特殊变异材料外可采取混收。SP2可采用系谱法选择优良变异单株,但选择面宜宽,选择强度不宜过大,中选概率一般应高于8%~10%。SP3要加强对优异单株材料的选择,重点考察性状出现变异的优良株行。SP1、SP2应侧重于对衣分、铃质量等性状的筛选,SP3着重对纤维品质进行选择,同时要兼顾衣分、铃质量等产量性状的表现。采用系谱法对诱变后代进行选择,能够在控制和减少工作量的基础上,快速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材料,同时也有可能会丢失部分农艺性状不够理想但具有研究价值和特异性状的突变体。因此,在筛选后代优异个体时应不忽视对特殊变异材料的选择,要尽量扩大选育群体,尤其是早代的混收群体。
  本研究中对早代选出的优良突变体进行了3~5代系选,获得了性状纯合、产量与品质表现突出的新品系。洪梅等研究认为,空间诱变育种可以较大程度提高育种效率[23],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空间诱变处理能产生常规条件下难以获得的优良变异类型,是培育棉花新种质和新品种的一个高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录祥,郑企成. 空间诱变与作物改良[J]. 中国核科技报告,1997 (增刊1):475-485.
  [2]温贤芳,张 龙,戴维序,等. 天地结合开展我国空间诱变育种研究[J]. 核农学报,2004,18(4):241-246.
  [3]喻树迅,范术丽,原日红,等. 棉花航天诱变试验初报[J]. 中国棉花,1998,25(11):11-13.
  [4]师维军,李雪源,徐利民,等. 棉花品种航天诱变研究[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99,22(1):73-76.
  [5]宋美珍,喻树迅,范术丽,等. 棉花航天诱变的农艺性状变化及突变体的多态性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2):30-37.
  [6]李建彬,洪亚辉,周树良,等. 棉花种子航天搭载主要经济与农艺性状变异的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08 (1):25-26,31.
  [7]彭 振,宋美珍,喻树迅,等. 棉花航天诱变敏感材料的筛选及多态性分析[J]. 棉花学报,2010,22(4):312-318.
  [8]唐启义. DPS数据处理系统[M]. 3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61-86.   [9]杨伟华,许红霞,王延琴,等. 优质棉的定义及其评价方法解读[J]. 中国棉花,2008,35(10):2-4.
  [10]Yu Y J,Wu L J,Wu Y J,et al. The damaging effects of nitrogen ion beam implantation on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pollen grains[J].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B(Beam Interactions with Materials and Atoms),2008,266(18):3959-3967.
  [11]Yue J Y,Wu L J,Wu Y J,et al.Alpha-particles and 60Coγ-rays have different biological effects on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pollen grain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2012,4(3):145-162.
  [12]岳洁瑜,杨郁文,于艳杰,等. N 离子注入陆地棉花粉对胚珠DNA及M1代cDNA表达的影响[J]. 核农学报,2009,23(1):54-59.
  [13]刘 洁. 我国实践8号航天育种工程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J]. 中国航空,2009(10):15.
  [14]刘录祥,郭会君,赵林姝,等. 植物诱发突变技术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J]. 核农学报,2009,23(6):1001-1007.
  [15]吴德志,刘永柱,郭 涛,等. 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籼稻的诱变效应研究[J]. 核农学报,2010,24(2):209-213.
  [16]张采波,吴章东,徐冬平,等. 玉米空间诱变后代SP4选系配合力效应分析[J]. 遗传,2013,35(7):903-912.
  [17]李 鹏,孙明柱,张凤云,等. 小麦空间诱变抗寒性突变体的初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7):70-74.
  [18]潘家驹. 棉花育种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90-93.
  [19]汤飞宇,程 锦,黄文新,等. 高品质陆地棉复交品系主要经济性状变异与相关分析[J]. 作物杂志,2008(5):47-49.
  [20]徐 鹏,张 伟,万素梅,等. 阿拉尔垦区常规棉和杂交棉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比较[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8):82-86.
  [21]杨六六,刘惠民,曹美莲,等. 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J]. 棉花学报,2009,21(3):179-183.
  [22]鄭巨云,王俊铎,艾先涛,等. 陆地棉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J]. 新疆农业科学,2013,50(6):995-1002.
  [23]洪 梅,李诗林,吐尔逊·吐尔洪,等. 太空诱变创制优异海岛棉资源[J]. 新疆农业科学,2015,52(7):1308-1315.张建桃,叶剑云,曾 莉,等. 柑橘黄龙病苗木微波加热试验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2):75-79.
其他文献
摘要:以江苏省溧阳市为例,分析影响宅基地分布的距离因素、地形因素、交通因素和规划因素,并基于这些因素将溧阳市宅基地分为城镇发展区、农业发展区、生态发展区3类,详细分析3类地区的宅基地基本情况、利用情况。并针对3类地区制定出不同的宅基地发展路径,即城镇发展区未来宅基地多数以征地方式退出,以非农产业发展为主;农业发展区可结合土地整治,推动村庄整治和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发展区以生态保护为主,适当发展生态旅
摘要: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施硫对花生产质量和硫吸收利用的影响,为花生合理施用硫肥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随着施硫量的增加,花生的饱果质量、出仁率、百果质量、产量呈增加趋势,其最大值分别为29.2 g/株、68.8%、224.5 g、5 836.5 kg/hm2;油酸、亚油酸的含量呈增加趋势,最高值分别为37.83%、39.83%;硬脂酸、花生酸的含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最大值分别为3.45%、
摘要:采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及主成分分析法对3个产地共9批次乌骨鸡的氨基酸含量和组成进行分析,以评价乌骨鸡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乌骨鸡中氨基酸含量基本一致,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儿童必需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和条件必需氨基酸,但Pro、Ala、Cys、Gly、Arg含量存在差异。乌骨鸡中氨基酸与FAO/WHO氨基酸模式及FBN/IOM氨基酸模式较为一致,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高,蛋氨酸和胱
摘要:为了掌握云南野生猕猴桃的果实形态特征和营养价值,为猕猴桃资源的保存、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猕猴桃的栽培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观测了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黄毛猕猴桃、绵毛猕猴桃、毛花猕猴桃5种野生猕猴桃果实种子的形态,对前4种野生猕猴桃果实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果实大,被毛少,果形好,外观佳,种子大而饱满;黄毛猕猴桃果实表面光滑,果形较长;绵毛猕猴桃和毛
摘要:为了加快甜味55结球甘蓝新品种的推广,通过集成推广半浸式育苗、机械整地做畦、铺软管覆膜、移苗器定植、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大功率脉冲喷雾机、病虫害绿色防控、适期采收等一套轻简化栽培技术,可以实现甘蓝的优质高效栽培。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轻简化栽培总物化成本增加了39.5%,而劳动力成本平均降低了 63.5%,甘蓝产量提高了5.8%,产品优质无公害,经济效益增加了16.4%,节本增效明显。  
摘要:本研究根据已公布的禾谷镰刀菌的全基因组信息,以其全基因组蛋白序列为试验材料,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候选效应分子及其功能进行预测和分析。首先利用SignalP、TMHMM、Protcomp、big-PI Predictor、TargetP等程序依次预测出其分泌类型的蛋白,再通过其序列大小和半胱氨酸的含量作进一步筛选,最后利用Blastp工具与非冗余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比对,找出数据库中没有蛋白同
摘要:研究了影响洋桔梗小孢子培养中胚性愈伤组织形成的主要因素,旨在建立其高频胚性愈伤组织体系。结果发现,基因型是影响洋桔梗小孢子发生胚性愈伤组织的关键因素,不同基因型间诱导率不同,供试材料中3份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其中香槟601出愈率最高,达到4.86个/朵;4 ℃低温处理1~3 d均能显著提高胚性愈伤组织的出愈率,最佳处理时间是1 d。32 ℃热激处理对于提高胚性愈伤组织出愈率有一定的影响,但较
摘要: 基于网络数据,选择大枣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品牌对网上农产品销售的影响,进而分析非品牌农产品和品牌农产品对网上销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品牌对网上大枣销售有显著影响。单独考虑地理标志品牌效应,河北省稍高于辽宁省和甘肃省,但明显低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加入企业品牌因素后,河北省稍高于河南、辽宁、甘肃等省,但依然明显低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大枣在6省(区)中品牌效应
摘要:从象草中克隆了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转录组测序获得的表达序列信息,设计1对特异性的PCR引物,应用RT-PCR技术从象草中扩增出CpCCoAOMT2基因。对获得的基因进行序列同源性搜索、结构域搜索及3D结构预测、分子系统进化树构建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序结果表明,CCoAOMT2基因全长926 bp,含110 bp的5′-UTR、741 bp的CDS和75 bp的3′-U
摘要:在玻璃温室内用椰糠种植番茄,研究灌溉液不同pH值对番茄生长发育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液pH值在5.2~6.7之间对番茄的生长整体影响不大;流出液EC值与pH值大致呈负相关关系,流出液EC值越高,pH值越低;随灌溉液pH值的增加,番茄叶片对磷的吸收减少,对钙的吸收增加;灌溉液pH值为5.7时,番茄叶片对钾的吸收有促进作用,但同时对钙、镁的吸收受到抑制。综合流出液pH值变动范围、单叶质量、穗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