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Ku86基因对Hela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

来源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siRNA沉默Ku86基因表达对宫颈癌Hela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

X射线照射后采用qRT-PCR、蛋白印迹法检测Ku86基因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利用siRNA沉默Ku86基因表达。将si-NC、si-KU86转染到宫颈癌Hela细胞中,0、2、4、6、8、10 GyX射线照射。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克隆形成实验分析转染前后细胞放射敏感性变化,检测p53、Caspase-8表达分析沉默Ku86基因表达对放射诱导的细胞凋亡影响。

结果

X线照射后Ku8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沉默Ku86表达降低了Hela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放射增敏比为1.57。沉默Ku86表达上调了p53和Caspase-8表达,细胞凋亡增加。

结论

siRNA沉默Ku86表达提高了宫颈癌Hela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寰椎沟桥与椎动脉V3段血管形态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病例原始扫描数据,在工作站中对寰椎椎骨及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沟桥位置、形态及沟桥与椎动脉的空间位置关系,对椎动脉V3段血管管径、形态、走行等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本组613例头颈部血管CTA检查病例,157例共195侧发生沟桥。椎动脉V3段形态异常103侧,其中合并沟桥69侧,按侧计
目的观察食管癌术后辅助性放化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014年49例接受了术后辅助性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出现RG、RP及骨髓抑制情况进行Logistic法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出现2级RG 19例(39%),2级RP 7例(14%),2级骨髓抑制8例(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2级RG发生相关因素为胃长度大小(P=0.016);与2级RP发生相关因素为性别(P=0.02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腔内近距离治疗个体化施源器制作中的运用。方法对1例宫颈癌术后阴道残端狭窄并规则实体肿瘤患者,用显影剂浸泡过的纱条对患者阴道进行填塞后进行CT扫描,获取阴道腔内三维几何轮廓。利用软件进行轮廓提取,在靠近病灶侧预留三根腔道,使用3D打印机、医用硅胶材料进行施源器打印。将该施源器重新置入患者阴道内,CT扫描并纠正施源器位置。将最终CT图像输出至TPS进行靶区及OAR勾画,完成剂量分
目的评估对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ⅡB-ⅣA期宫颈癌患者采用PET-CT体外放疗定位、制定计划的可行性。方法疗前采用PET-CT诊断分期同时定位,利用PET-CT融合图像制定针对转移淋巴结区加量的3DRT计划,并与同期CT计划进行比较,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差异。结果PET-CT计划与CT计划比较:GTVnd、PGTVnd、CTV、PTV均增加(P=0.012、0.010、0.018、0.018);小肠
体部肿瘤的立体定向放疗(SBRT)因其疗效好,副作用低,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根据肿瘤特征、位置和大小,采用不同的放疗分割模式,但最佳分隔模式和OAR的剂量限制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观察长期的不良反应。
目的比较食管癌3DRT选择性淋巴引流区(扩大野)照射与累及野照射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失败方式差异。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万方、CNKI、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搜集有关食管癌3DRT扩大野和累及野照射比较的临床对照研究资料,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差异采用OR及95% CI描述。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
期刊
目的探讨Merkel细胞癌电子线放疗中3D打印补偿物的设计制作过程,验证其在电子线放疗中的可行性。方法CT采集仿真头模图像,在计划系统中模拟Merkel细胞癌的靶区勾画并添加补偿物制定放疗计划。用3D打印机打印补偿物后固定在头模上,再一次CT扫描设计出新治疗计划。对这2个计划选择若干与射束平行的层面,计算对应层面通量图的γ通过率。用免洗胶片测量实际剂量分布,计算胶片与计划系统两者剂量通量图的γ通过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增强CT及DWMRI在胰腺恶性肿瘤体积大小、肝脏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瘤的差异,指导临床放疗实践。方法计划入组40例胰腺癌患者,均行增强CT及DWMRI定位扫描,后依据不同图像进行靶区体积勾画、肿瘤最大截面长径测量、肝转移瘤及5~8 mm、>8 mm淋巴结转移瘤的测量。分别使用配对t检验或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基于增强CT、DWMRI所勾画的GTV平均值分别为54.9
放射性脑坏死是颅内肿瘤和颅底部位肿瘤放疗后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既往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放射性脑坏死曾经被认为是进展性的、不可逆转的。随着组织病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的发展,放射性脑坏死的发生、发展逐渐明确,新的治疗手段也不断出现。最近几年,国内外的学者尝试用贝伐单抗-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等治疗放射性脑坏死,取得了确切的疗效,部分脑坏死病例甚至能够修复逆转。本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