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与善意实现有效传播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TNT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台北直播室》栏目是在海峡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变,两岸交流更为宽松包容的媒介生态条件下创办的,开创了大陆对台湾广播入岛办广播节目之先河。本文从听觉的有效传播、两岸关系变化与栏目定位、新媒体时代栏目的全新空间三个方面分析、解读《台北直播室》。
  关键词:海峡两岸 对台湾广播 传播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些感人至深的诗句表达了“冷战”时期台湾同胞对大陆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绵绵不尽的乡愁。时光穿越,回首六十余年海峡两岸关系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可用一组最新数字说明——2013年1月16日国务院对台办发言人杨毅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两岸交流规模稳步扩大,各项交流有序进行。全年台湾居民来大陆534.02万人次,同比增长1.47%;大陆赴台263.02万人次,同比增长42.56%。两岸大交流局面持续巩固和深化。全年两岸人员往来总量近800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尽管两岸之间仍存在若干尚待突破的课题,但从中可清晰感悟今后的两岸关系将更进一步深化和平发展局面。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化民族谋复兴,将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旋律。在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研讨《台北直播室》定位及内涵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两岸关系变化与《台北直播室》定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4年成立对台湾广播部,至今已近60年。可以说对台湾广播见证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同时,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也见证了对台湾广播近60年的發展,其中《台北直播室》可视为当今对台湾广播理念与节目品格定位的质量抽样。
  “文革”中,我任教的北京广播学院被“解散”,去干校下放劳动回京之后,我曾分配至中央电台台播部联络组工作。当时,“四人帮”控制舆论,广播属“重灾区”。在我的记忆中,当时周总理仍亲自过问对台工作。1973年重病中的周总理力荐邓小平同志重新回到中央协助周总理主持工作。1974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时指出:我们希望通过和平谈判实现和平解放台湾的目的。关于解放台湾以后的政策我们还要考虑,特别是要同台湾同胞商量。记得当时我们通宵整理小平同志的讲话录音,并在部门内传达学习。至今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特别是要同台湾同胞商量”。时隔近40年之后,重新思考小平同志讲话,从中似可感悟“一国两制”与当时小平同志对台讲话精神的逻辑联系。记得当时台播部联络组多次收到去台人员辗转邮寄的寻亲来信,其中思亲思乡之情言真意切,刻骨铭心,令人难忘。当时受到极“左”路线干扰和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对台湾广播传播效果存在相当局限。在两岸关系的低谷时期,中央电台的对台湾广播是当时大陆唯一可以通过电波入岛的大众传媒。60余年来,海峡两岸关系从“冷战”至解禁,从民间交往至制度性协商,从维持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至进入60余年来两岸关系最好的和平稳定时期。纵览近60年两岸风云变幻,今天我们对《台北直播室》的研讨和解读更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
  从《台北直播室》看听觉有效传播
  由于两岸长期的分离状态,信息沟通不畅,乃至出现对立状态,台湾同胞对大陆真实情况存在误解、误读。至今,金门岛上还保留着当时台湾当局对大陆广播高达6米的高音大喇叭,大喇叭虽然早已不再发声,它却成为“电波战”时代两岸关系的一种历史记忆。2008年3月,国民党重新入主台湾政坛,两岸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时期。2009年6月,中央电台对台广播中心策划推出《台北直播室》栏目。可以这样认为:两岸关系的历史性转变,营造了两岸交流更为宽松包容的媒介生态,中央电台对台湾广播才有可能在台湾本土创办《台北直播室》,这也开创了大陆对台湾广播入岛办广播节目之先河。
  《台北直播室》开办之初,首先要面对岛内广播竞争白热化的媒介市场。“拥有2300万人口,面积3.6万平方公里的台湾宝岛,耸立着全球最为密集的‘广播森林’。合法电台近200家,地下电台近200家”。①严峻的市场竞争和台湾广播成熟的经营理念,以及台湾民众多元的媒介选择,使《台北直播室》必须直面白热化的竞争态势。广播入岛来之不易,广播如何进入台湾听众的心灵,更是对《台北直播室》的严峻大考。
  《台北直播室》开办近4年,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传播理念定位我的理解为:用智慧与善意实现有效传播。
  广播是现场媒介。它针对正在进行的新闻事件提供鲜活的报道和解读。《台北直播室》较充分地开发广播的本地化资源优势。驻台记者深入台湾南北,采访各阶层代表人士和民众。记者从新闻事件现场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记录现场变化进行现场报道或连线,这种“亲历式”现场直击使广播的快速、同步、连续、滚动等优势得以有效开发。记者成熟驾驭现场,立体展示事件最新变化,将口语传播的传真、传情、传神的听觉感染力发挥得淋漓尽致。4年来,《台北直播室》及时报道岛内重大新闻事件和两岸最新交流动态,同时约请台湾和大陆专家学者作为智库,对新闻事件进行独具特色的分析解读,从而提升了《台北直播室》信息内容的即时性、可听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广播是适合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媒介。广播内容构成的主体要素是口语和音乐。《台北直播室》如何实现入岛入心的有效传播?似可做这样的比喻——飞鸟的双翼。一边是报道内容的准确、客观、平衡、理性、专业,另一边是报道话语的真诚沟通、平等尊重、善解人意、包容大气、春风化雨、点滴入心。《台北直播室》要实现有效传播,其核心动力是正确的传播理念和驻台记者、编辑及其团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不断学习超越的敬业精神。
  驻台记者入岛驻点10年,《台北直播室》开办4年,打造了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对台湾广播队伍。10年来,先后有百名记者轮流驻岛采访,坚持以台湾民众为依托,努力贴近台湾现实和台湾民众,及时、客观、准确、专业地报道了岛内及两岸重大新闻事件,使《台北直播室》成为两岸信息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新媒体时代《台北直播室》的全新空间
  约瑟夫·R.多米尼克在《大众传播动力学》中提出:“因特网重新定义大众传媒的诸多特征。”新媒体时代的《台北直播室》也面临着重新定义和重塑的全新空间。
  中央电台开办了“你好,台湾网”。网站专门为驻台记者设立《驻台传真》栏目,包括驻台快报、人物专访、记者手记等专栏。2012年,“你好,台湾网”又开设了《台北直播室》和《两岸开讲》专栏,集中呈现驻台记者的独家原创报道,用音频、文字、图片等多种符号呈现。“人物专访”对岛内名家进行独家专访,对重大事件进行深度解读,较好体现了内容的独特视点。文字凝练,图片具有视觉冲击力。“你好,台湾网”使听众实现了从被动收听至主动选择视听的转变,充分体现了新媒体时代以听众为主体的传播理念。
  “你好,台湾网”(包括记者编辑的微博、QQ群等)为《台北直播室》拓展了听众参与的入口,从策划源头提升了报道的贴近性、针对性。网络传播的本质特征是互动,互动使传播进入了受众为主体的对话时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在台湾岛内已相当普及。《2010台湾宽带网络使用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2月,台湾2300万人中上网人口约1622万;21岁以上曾经上网人口1466万,曾经上网比例超过72%,宽带使用率超过67%。”从中可以看到,台湾新一代网民和网络舆论不仅影响着当今的台湾社会,也关系着台湾的未来。另据台湾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好转多数表示认同。63%感受到两岸的和平现状;76%赞成政府深入两岸人权、法制、经贸、文教、公民社会等各项交流。②以上数字未必确切,但整体看来多数台湾民众认同两岸和平发展现实。
  在移动互联时代,《台北直播室》和“你好,台湾网”通过智慧和善意实现有效传播。确立清晰的受众主体理念,将听众视为“充满智慧和判断能力的主体,认真思考、主动表达的主体”。努力实现坦诚沟通,认真倾听、求同存异,化解矛盾、累积善意、入岛入心。有人比喻:两岸经济合作像手携手,两岸文化交流如心连心。在两岸交流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之时,《台北直播室》、“你好,台湾网”等对台湾传播媒介,定能成为两岸关系“手携手”“心连心”的最有效的桥梁和纽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全民“理财热”的大背景下,广播财经评论节目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本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栏目为例,对广播财经评论类节目的传播理念、实践技巧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财经评论 权威性与平衡性 专业性与通俗性 宏观性与贴近性 博弈性与有用性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央广财经评论》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2011年推出的重点栏
期刊
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承办的“2014中国应急广播大会”于9月16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旨在通过沟通政府、行业组织及社会团体,提升應急广播在应急处置中的作用;借鉴各国各界同行先进经验,借助新技术、新媒体带来的新机会,思考并引领中国应急广播发展;宣传应急广播对防灾减灾的重要意义,呼吁全社会关注应急广播事业。  大会为期一天,主题涵盖:应急广播与应急管理、应急广播案例分享、应急广
期刊
如今重新定义传统媒体,颠覆过往,与新媒体的融合有五个至关重要的约束条件。  需求约束。传统媒体被新媒体改变最深刻的就是需求。传统媒体竞争力减弱的原因就是它的提供方式和新的需求之间出现了错位和缺位。需求的变化之一就是从静态需求转向移动需求,移动需求最重要的特征是即刻需求,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满足的。这种移动需求的变化和传统媒体相比,更为重要的是细分度的增强。  效率约束。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产生大规模
期刊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央敏锐把握媒体变革大势,着眼未来媒体发展全局,做出了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媒体人,将如何在这场变革中走出特色之路、引领时代潮流?  就媒体融合而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还走在探索路上。大部分传统媒体业务和新媒体业务还是“两张皮”,还没有实现采编业务、组织机构和资本方面的全面融合,缺乏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传播平台和融合发展的路径,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即使是在互联网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时代,顺应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的发展潮流,全方位与新媒體融合,拓展广播电台的传播渠道,可以在广播节目的社会化、社交化,服务广大听众、增强用户体验,快速反应、使命必达,内容安全、技术安全四个方面探索媒体融合之路。  【关键词】广播 移动 互联网 媒体融合 社会化 安全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是指各种媒体呈现
期刊
8月18日,习近平讲话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这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指明了未来融合的发展之路。  首先,建立适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需要的传媒行业(包括监管)新标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体可以从内容、技术、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用户等方面分别着手落实,鼓励跨界、跨地域发展的探索
期刊
编者按 彼得·里昂哈特·布朗(Peter Leonhard Braun),出生于1929年11月2日,是国际广播特写会议的创办人,也是最早来中国广播界讲学的外国同行,目前依然活跃在国际广播前沿。他一生获得过70多个国际大奖,其中3个终身成就奖。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放下个人创作,组织国际广播特写会议,创办国际广播节目比赛,培养年轻人。  一年一度的国际广播特写会议召开期间,总是有许多年轻广播人围
期刊
喻国明认为,未来的传播学将研究以下领域:  首先是向各个学科渗透。比如法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等,未来这些学科都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其所涉及的领域在新的传播格局下的架构形态做研究。我们经常讲,过去是别的学科给我们传播学划定疆界、指定范围。今天,当信息和传播成为社会构造、社会组织和社会运作的最基本的要素时,应该由传播学者为政治学、经济学等提供传播学视野下的框架和“問题单”。这是今后传播学的一个很
期刊
广告法修订草案一审稿近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备受舆论关注的广告荐证者行为规范和法律责任在草案中皆有明确。如草案获得通过,明星将不得为其未使用过的商品或未接受过的服务作证明。明知或应知广告虚假仍作推荐证明,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还将承担连带责任。  较之以往媒体的常用语“明星代言”,草案使用“明星荐证”虽大大缩小了范围,但在实现责权利的统一上,却更精确了。并不是所有的代言都是荐证,为伪劣产品代言
期刊
在宗教强盛、科学幼弱的时代,人们把魔法信为医学;在科学强盛、宗教衰弱的今天,人们把医学误当作魔法。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特别是医学事件,不因为误会和误导夸大医学的“魔力”,则是媒体人的操守。  “妻子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可却再也没有了呼吸。而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这段对一个死在手术台上的产妇的描述,近日被多家媒体转载,如果没有后来的新闻跟进,这显然要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