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追求语文教学有效性

来源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19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就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体会: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课堂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知识与能力,读写与听说等几种关系。归纳起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改革课堂中心论,恰当处理课堂和社会的关系
  
  过去的语文教学局限在课堂上,课本上进行,读了讲,讲了读,读了写。阅读背书,作文抄书,从书本到书本,形成了封闭式,学院式,“象牙塔”的语文教学。讲来讲去就那么一些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写作知识,而且所举例子也差不多是从这本书或那本书上抄来的,老师不过充当教学的“搬运工”,少有从现实生活里抓来鲜活实例,语文教学一直都足不出户,脱离不了教材教参,走不出教室,远远隔离了生活。今天,我们要树立大语文学观,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同时,沟通课堂内外,联系社会生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地向学生生活的多个领域延伸、开拓,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提高能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地告诉学生,学语文既要向课本学,向老师学,更要向生活学,向群众学。“实践出真知”生活永远是语文的源头活水,最有生命力,也最丰富多彩,只有摒弃传统教育中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天地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极而广泛地进行语文实践,在实践中领略、欣赏、体味、学习和创造,学生才能见多识广,学到课本教材上没有的,教师也没有讲到的东西,才能缩小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需要之间的距离,从而奠定语文教学的深厚根基,增强语文学科的实用性。
  笔者呼吁:走出“户外”,让孩子看“云”去,营造“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大课堂环境。
  
  2.改革教师中心论,教师与学生充分体现民主的关系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积极性,也要有学生的主动性。过去的语文教学,我们常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客体,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教师包办较多,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而且过于求同,追求统一的答案,一贯 采用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学生也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性,或缺乏自主性,老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或老是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转,这是不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这样做,不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他们始终跳不出的老师手掌心,满足于老师的答案。学得一点儿都不灵活,当然更谈不上实践运用了。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懂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背诵的部分,抄写喜欢的语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改革知识中心论 ,恰当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过去的语文以字、词、句、段、篇等知识的教学为主,学习掌握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而能力的培养进行得很不得力。教师只讲是什么,不讲怎么做,只要学生学懂,很少让学生学会,更不注意使他们会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部分学生是尖子生,但也是低能儿,用谚语“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比喻这些尖子生也许更合适。以上事例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教者要通过对学生知识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识字,看书,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规律和方法,具备独立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在步入社会或升入高一级阶段学习后,也能较快地适应。
  
  4.改革读写中心论,恰当处理读写与听说的关系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课文分析占了主要地位,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被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占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无时间落实。因而,普遍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较差。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在听话和说话时往往是抓不住中心,抓不住重点,听不明白,说不清楚,更不要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抒发自己的真实情实感了。听说与读写的关系实质就是运用口头语言和运用书面语言的关系。听说的重要性不亚于读写。重读写,轻听说;轻读写,重听说,都是不可取的教学法,也是与当今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行使用的新教材,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就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教者在教学时要认真落实。实践证明:以听助读,以读带听,以说助写,以写带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处于听说读写的训练,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同时,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听说读写才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和提高。
  
  收稿日期:2009-09-24
其他文献
回顾过去的作文教学,发现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作文训练常常没有计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训练目标不够明确集中,写作自由度比较大,但教学零散,不成系统。虽说提高写作水平要靠阅读积累和动笔运用,但具体操作似乎很难。进入高三,发现学生的作文依然“天不拘兮地不羁”,连起码的格式都没有,议论肤浅,说理幼稚。  经过了两年高三的教学,我一直在探索较为实用的作文教学法,认为应该对学生的作文训练进行具体的规范。我们
期刊
做为一名教师,大家都会知道,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考试的改革和创新、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当前教育界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教师怎样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创设趣味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悬念,
期刊
【摘要】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语文;培养;思维能力    Language teachers, the role of foster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Ma zhongfu  【Abst
期刊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单是让学生知道某个问题、记住某个结论,而是要让学生去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个结论,在体验中达到理性和情感的升华。  1.在故事中体验  小学生大都是故事迷,结合教学内容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给学生讲关于 “圆周率π”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大约2000多年前,在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
期刊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不仅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即是小学数学的要求,也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迫切需要。  1.明确意义,让学生了解良好的学习行为的意义,从而产生自觉自愿练习的意向  在训练培养任何一种良好学习习惯之前,我都要讲清楚“要怎样做”同时还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这样做的意义和作用。例如:了解教育学生规
期刊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从容面对国际竞争,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但根据现况看来,人类的智力潜能至今大部分仍尚未开发利用。并且,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学不仅仅教给学生绘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而且应包含技能、技巧
期刊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学习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我们要重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机地渗透政治思想教育,认真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落实重点训练,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培养自学能力是《大纲》的核心。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  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
期刊
【摘要】“人和”是构建快乐、和蔼、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激趣”是构建快乐、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条件;“主动”是构建快乐、和蔼、高效课堂教学的主体;“互动”是构建快乐、和蔼、高效课堂教学的手段;“发展”是构建快乐、和蔼、高效课堂教学的目。  【关键词】快乐;和谐;高效    To build a happy and harmonious and efficient teaching music  G
期刊
1.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赏识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容易得到承认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往往容易被忽略和遗忘,这就使得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主体意识未被唤醒或受到压抑,这是有悖于现代教育的理念的。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宽容的心态,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不把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而视为有思想、有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