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 推动课堂探究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seltri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基本不需或很少创设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因而,创设教学情境在传统课程的条件下还不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虽然这种论述未免有绝对化之嫌,但的确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
  下面以一节探索课《浅水洼里的小鱼》(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片断来对具体的实施操作进行说明。《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讲一小男孩为了挽救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而去捡鱼的一件事,目的是树立小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课文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小孩男为什么要去救鱼,从而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情景设计一:
  师:为什么鱼儿那么多小男孩子还要去救?谁在乎?
  (开展四人小组学习,先组内自读,后组内议论)
  师:谁来说一说,谁在乎小鱼?
  生1:小鱼自己在乎,因为他下想死,要回家。
  生2:还有大海在乎,大海是小鱼的家,大海有了小鱼才更加美丽。
  生3:还有小鱼的爸爸、妈妈、家人都在乎。
  生4:小男孩在乎,不停在捡鱼、扔鱼。
  生5:小鱼儿的老师、同学都在乎。希望它回来学习。
  ……
  师:是啊,小男孩知道小鱼儿在乎它自己的生命,还有它的亲人、朋友同伴、大海等等一切都在乎小鱼儿的生命,所以小男孩不停地检鱼,扔鱼。
  师:谁来读读小男孩所说的话?(配乐)
  生1读: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一条在乎,这一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学生读出感情,体会到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
  师2:你把省略号都读出来了,真好!就是因为小男孩大家都在盼着小鱼儿回家,所以他不停地捡鱼,扔鱼。谁再来读?
  生2读:略。
  师:你把“这一条”读得真快,读出了小男救鱼的急迫心情,因为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啊!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读出对生命的渴救之感情)
  老师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假如此刻也在沙滩上你会怎样做?
  生1:我会与小男孩一起捡鱼,把小鱼扔里大海。
  生2:我会用力的把小鱼扔回大海。
  生3:我会大声叫人们一起把小鱼扔回大海,挽救所有的小生命。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做?
  生4:因为它的爸爸妈妈同学老师都在等着它回家!
  生5:因为一条小鱼儿就是一个生命。
  生6:如果小鱼儿死了,它的亲人朋友都会十分的伤心。
  师:是同学们,看来你们都读懂了小男孩的心啊!
  老师创设多个情境,通过四个小组的合作研讨,加强内心的体验,深刻明理,明白到挽救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渴求,得到心理共鸣,明白一条小鱼儿就是一个生命的道理,所以小男孩子要去救鱼。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有个性的表达。这一环节还是围绕着“小男孩为什么要救鱼?”这一中心问题来学习。
  教师情景设计二:
  播放小鱼儿被送回到大海的动人情境动画。
  师:小鱼们现在你想对小男孩说什么?
  生1:谢谢您小男孩,您把我送回大海,让我与爸爸妈妈团聚。
  师:这是生命给带来的……
  生1:这是生命给带来的幸福!
  生2:这是生命给带来的亲情!
  生3:这是生命给带来的温暖(下转128页)
  (上接127页)
  师:你想对小男孩说什么?
  生4:谢谢您小男孩,我现在可以各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了。
  师:这是生命给带来的……
  生5:这是生命给带来的快乐!
  生6:这是生命给带来的友情!
  师:你还想对小男孩说什么?
  生7:谢谢您好小男孩,我的第生命是您给我的,太感谢您了!
  师:这是生命给带来的……
  生7:这是生命给带来的生命!
  ……
  师:对呀,同学们,生命是自己的,同时也是大家的,让我们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吧!
  老师创设情境,展现鱼儿回到大海时的快乐,激发学生说出自己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理解。通过学生的个性理解,激发对他们对生命更深更高的感悟:生命能带来亲情,生命能带来友情,生命能带来温暖,生命能带来快乐,生命能带来生命……从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珍惜生命。语文课堂变成一个洋溢着“生命”的课堂。这就是在“获新知求创新”中“揭示规律”,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当中,学生不但理解了小男孩为什么要救小鱼,还创新性地理解“生命”这个问题。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创新性地化解问题、升华问题,是对知识的一个创新性的理解。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
其他文献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究式地进行学习。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能动心理状态。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学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
期刊
语文,作为关于我们自己语言的学科,理论上,一个初中生是不应该什么也不懂的,然而,近年来我总会教到一些什么也不懂的学生,每次的测验或期末考试总有得零分的,这让我很是想不明白,难道农村中学的学生就一定是如此吗?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的智力难道远不如前了吗?于是,我多方“求经”,从家庭因素、社会影响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在教学方法上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放得松一些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人们信
期刊
自从实施小学“普实”工作计划以来,我校无论演示还是分组实验都有很大改观。实验教学已成为我校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当然也有不少启示。现将我对实验教学的几点反思总结如下。  一、反思对实验的准备  每次上课前,都要准备需要的器材,但若只是把器材准备齐全,而不进行试做或精心设计,可能得不出预想的结论。特别是电学实验,上节课老师或是自己刚做过的实验,如果不重
期刊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笔者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提出来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并就相关内容探讨如下。  一、研究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由于教师认识上的不够,在具体操作时出现了以下问题。  1.组合缺少科学性  合作学习中的“合作”就是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其中在生生合作中,可能有的小组能力较强,有的小组能力差一些,这样容易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小组发言人体现出来的新的学习方式。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压力、增强自信,使学生从被动向主动参与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合作学习是探究情景和问题层次设置成功的关键  小组合作探究需要在课堂中提供
期刊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
期刊
自2005年沿河县实现“两基”目标以后,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的生员开始向城里或中心学校流动,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由于生源严重不足,已经被拆并而关门停办。列如笔者所在乡镇的一所村小也停办四年多,另外两所小学近两年出现了学生人数由100人左右骤减为10人左右的尴尬局面,不少崭新的校舍人去楼空,而学生集中的县城小学又不得不要投入大量资金扩建校舍,这样不仅造成国家经费的严重浪费而且使农村学生不能就近入学,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