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要在思想、组织和制度上加强建设,积极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凸显作用与地位,以构建人文型、学术型、平安型的和谐校园,以建构和谐校园与基层党建“双向联动”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和谐校园; 基层党建; 建构;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1;D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1-0076-0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党的执政根基与合法性关键在基层,在于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直接向社会培养与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重任,也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应有之义。因此,如何使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形成“双向联动”,便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一、和谐校园与基层党建的科学解读
1.和谐校园的本真内涵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和谐校园的本真内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在本真上是一致的,是统一的整体,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的校园。民主法治就是民主办学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的观念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它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②和谐校园应该是充满公平正义的校园。公平正义是和谐校园的基石。公平正义,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学校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学校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③和谐校园应该是充满诚信友爱的校园。诚信友爱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诚信友爱,就是以人为本,师生员工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④和谐校园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校园。充满活力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支点。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⑤和谐校园应该是安定有序的校园。安定有序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安定有序,就是学校组织健全,学校管理完善,学校秩序良好;师生员工安居乐业,学校保持安定团结。⑥和谐校园应该是和谐发展的校园。和谐校园包括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群体组织关系的和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和谐等等。
2.基层党建的时代之义
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坚实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基层党组织也不例外,它是党领导高校的组织基础,处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第一线,地位凸显。因此,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密结合高校实际,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使之成为推动高校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坚强力量。
新形势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担负着党在高校直接联系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及时准确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职责。因此,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对高等教育坚强领导的重要保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维护高校稳定、推动大学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障。在和谐校园的构建进程中,必然要求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不断加强,要建构比较完备的组织体系和比较完善的工作制度,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要不断地得到加强,党员意识要进一步增强,组织发展工作要更加规范,师德师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得到进一步改进,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得到充分发挥,不断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应当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校园使命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加强其自身内涵建设,为构建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大学校园,提供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和思想保障。
二、和谐校园与基层党建的互动关系
1.基层党建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条件
从我们党对现代大学的领导逻辑来看,基层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是在提高执政能力上的内在统一体,为此,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与和谐校园建设有机结合,并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和谐校园建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要建立充分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普及,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不断增强党的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高校基层党建是提高现代大学执政能力的核心主题,而构建和谐校园也是现代大学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校园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目标,是新时期衡量党的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党能不能、善不善于领导、带领学校的师生员工共同建设一个和谐融洽的校园,处理好校园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是和谐校园建设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2.基层党建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政治保证
和谐校园建设,必须依靠高校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和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是学校的政治领导核心,起着总揽学校改革发展全局的作用。党委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委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和谐校园建设,离不开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成为非党员教职工、学生的楷模,成为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引领者,这样,和谐校园建设才能形成群体合力和氛围。大学生党员要立大志,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将自己造就成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掌握更多为社会服务的本领,成为非党员同学学习的楷模;要加强修养,陶冶情趣,遵纪守法,成为非党员同学做人的模范。
3.和谐校园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在动力
和谐校园建设与基层党建工作是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不仅基层党建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政治保证,而且和谐校园建设将有力地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成为其内在的“助推器”。高校的基层党组织能否把高校建设成为和谐校园,是对我们党能否永远保持先进性的重大考验。只有通过和谐校园的建设,才能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成为一种现实的指引力和号召力。在和谐校园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人们在享受满意教育的同时,对党的拥护和爱戴必然油然而生,党的执政基础必定得到根本巩固,先进性自然得到有力证明。
三、和谐校园与基层党建的长效机制
1.组织机制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且,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建立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的要求,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贯彻落实,有利于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必须明确党委在学校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统一领导学校的工作。
二是要认真贯彻和执行民主集中制。执行民主集中制,要进一步规范党委议事决策制度。在高校,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作用,就是要求广大党员成为联系党委和师生员工的桥梁,高校的党员有权利也应积极向党委反映师生员工的要求,切实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作为构建和谐校园中坚力量的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带头坚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治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按照和谐校园的标准,提倡谅解与宽容,倡导公平正义的和谐氛围,营造教育各主体要素之间和谐发展的学校环境,促使学校环境有利于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能干成事。使党政、干群、师生一心,从而为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更好地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2.思想机制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要加强思想建设,体现党组织的思想指引作用,建构长效的思想机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上的领先就不会有行动上的率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正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想航标。要注重思想上的建设,加强思想学习,紧跟时代,尤其要注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导,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做到:以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来体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性;以代表先进文化要求来体现构建和谐校园的先进性;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体现构建和谐校园的人民性。
3.管理机制
高校党委要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不断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实现执政兴校,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全过程。只有依照制度办事,才能实现高校的科学管理。
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依法制定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制定应注意体现以下要求:①合法性,即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②民主性,即在制定各项制度时必须充分听取和吸收各方面的意见;③程序性,即在制定各项制度时必须经过起草、审议、表决、公布等程序;④针对性,即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必须针对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和具体行为;⑤可操作性,即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必须具体可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制度的长效性,才能提供和谐校园和基层党建的长效的制度保证。
4.文化机制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导向体制。当代大学校园既是八面来风的思想文化集结地,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学术思潮的汇集地。社会中的各种文化信息都以“现代文化”为名,争相涌入大学校园,其中有正确、积极、健康的,也有错误、消极和有害的,而它们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向和无序的。高等教育毕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必须保证其正确性、方向性和积极性。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导向体制,对流入校园的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调控和扬弃,如对内容和格调健康,能娱乐身心、陶冶性情的文化信息,应当加强宣传和舆论导向;对那些缺少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通俗文化信息,要注重提高其层次;对有毒、有害的劣性文化信息,则应当坚决反对,并禁止其在高校校园中传播和流行。
其次,要建立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机制。教育要面向世界,因此我们要“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先进文化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吸收和融合不同民族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正是教育创造功能的突出表现,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文化生命力的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越是整合了不同特质的文化,就越丰富,越具有生命力。高校校园是东西方文化碰撞最激烈的地方,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坚持开放性的基础上,应当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文化价值选择的教育,使他们学会将本民族的文化放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参考系中进行横向的比较,既坚持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特性,又强化和加速对外来文化优良因素的吸收,并充分挖掘学校本身的历史传统宝贵资源,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最后,要建立审美教育机制。马克思曾说过,自由是生命的灵魂,而在席勒的学说中美就是“自由的显现”,这反映了审美对人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在大学生中加强审美教育,能使他们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广泛涉足各种学科领域,开阔其思维,而且,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对其专业的发展往往也能起到启迪和促进作用。进一步来说,好的审美教育会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冲突,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因而,加强审美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也是整合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冲突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许庆华.高校校园文化的解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前沿,2004(9):38-39.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张德,吴建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成方哲]
关键词:和谐校园; 基层党建; 建构;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1;D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1-0076-0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党的执政根基与合法性关键在基层,在于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直接向社会培养与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重任,也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应有之义。因此,如何使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形成“双向联动”,便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一、和谐校园与基层党建的科学解读
1.和谐校园的本真内涵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和谐校园的本真内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在本真上是一致的,是统一的整体,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的校园。民主法治就是民主办学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的观念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它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②和谐校园应该是充满公平正义的校园。公平正义是和谐校园的基石。公平正义,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学校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学校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③和谐校园应该是充满诚信友爱的校园。诚信友爱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诚信友爱,就是以人为本,师生员工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④和谐校园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校园。充满活力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支点。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⑤和谐校园应该是安定有序的校园。安定有序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安定有序,就是学校组织健全,学校管理完善,学校秩序良好;师生员工安居乐业,学校保持安定团结。⑥和谐校园应该是和谐发展的校园。和谐校园包括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群体组织关系的和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和谐等等。
2.基层党建的时代之义
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坚实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基层党组织也不例外,它是党领导高校的组织基础,处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第一线,地位凸显。因此,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密结合高校实际,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使之成为推动高校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坚强力量。
新形势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担负着党在高校直接联系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及时准确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职责。因此,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对高等教育坚强领导的重要保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维护高校稳定、推动大学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障。在和谐校园的构建进程中,必然要求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不断加强,要建构比较完备的组织体系和比较完善的工作制度,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要不断地得到加强,党员意识要进一步增强,组织发展工作要更加规范,师德师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得到进一步改进,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得到充分发挥,不断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应当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校园使命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加强其自身内涵建设,为构建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大学校园,提供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和思想保障。
二、和谐校园与基层党建的互动关系
1.基层党建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条件
从我们党对现代大学的领导逻辑来看,基层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是在提高执政能力上的内在统一体,为此,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与和谐校园建设有机结合,并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和谐校园建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要建立充分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普及,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不断增强党的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高校基层党建是提高现代大学执政能力的核心主题,而构建和谐校园也是现代大学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校园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目标,是新时期衡量党的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党能不能、善不善于领导、带领学校的师生员工共同建设一个和谐融洽的校园,处理好校园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是和谐校园建设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2.基层党建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政治保证
和谐校园建设,必须依靠高校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和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是学校的政治领导核心,起着总揽学校改革发展全局的作用。党委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委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和谐校园建设,离不开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成为非党员教职工、学生的楷模,成为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引领者,这样,和谐校园建设才能形成群体合力和氛围。大学生党员要立大志,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将自己造就成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掌握更多为社会服务的本领,成为非党员同学学习的楷模;要加强修养,陶冶情趣,遵纪守法,成为非党员同学做人的模范。
3.和谐校园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在动力
和谐校园建设与基层党建工作是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不仅基层党建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政治保证,而且和谐校园建设将有力地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成为其内在的“助推器”。高校的基层党组织能否把高校建设成为和谐校园,是对我们党能否永远保持先进性的重大考验。只有通过和谐校园的建设,才能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成为一种现实的指引力和号召力。在和谐校园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人们在享受满意教育的同时,对党的拥护和爱戴必然油然而生,党的执政基础必定得到根本巩固,先进性自然得到有力证明。
三、和谐校园与基层党建的长效机制
1.组织机制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且,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建立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的要求,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贯彻落实,有利于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必须明确党委在学校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统一领导学校的工作。
二是要认真贯彻和执行民主集中制。执行民主集中制,要进一步规范党委议事决策制度。在高校,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作用,就是要求广大党员成为联系党委和师生员工的桥梁,高校的党员有权利也应积极向党委反映师生员工的要求,切实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作为构建和谐校园中坚力量的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带头坚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治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按照和谐校园的标准,提倡谅解与宽容,倡导公平正义的和谐氛围,营造教育各主体要素之间和谐发展的学校环境,促使学校环境有利于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能干成事。使党政、干群、师生一心,从而为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更好地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2.思想机制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要加强思想建设,体现党组织的思想指引作用,建构长效的思想机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上的领先就不会有行动上的率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正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想航标。要注重思想上的建设,加强思想学习,紧跟时代,尤其要注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导,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做到:以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来体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性;以代表先进文化要求来体现构建和谐校园的先进性;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体现构建和谐校园的人民性。
3.管理机制
高校党委要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不断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实现执政兴校,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全过程。只有依照制度办事,才能实现高校的科学管理。
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依法制定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制定应注意体现以下要求:①合法性,即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②民主性,即在制定各项制度时必须充分听取和吸收各方面的意见;③程序性,即在制定各项制度时必须经过起草、审议、表决、公布等程序;④针对性,即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必须针对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和具体行为;⑤可操作性,即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必须具体可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制度的长效性,才能提供和谐校园和基层党建的长效的制度保证。
4.文化机制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导向体制。当代大学校园既是八面来风的思想文化集结地,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学术思潮的汇集地。社会中的各种文化信息都以“现代文化”为名,争相涌入大学校园,其中有正确、积极、健康的,也有错误、消极和有害的,而它们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向和无序的。高等教育毕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必须保证其正确性、方向性和积极性。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导向体制,对流入校园的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调控和扬弃,如对内容和格调健康,能娱乐身心、陶冶性情的文化信息,应当加强宣传和舆论导向;对那些缺少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通俗文化信息,要注重提高其层次;对有毒、有害的劣性文化信息,则应当坚决反对,并禁止其在高校校园中传播和流行。
其次,要建立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机制。教育要面向世界,因此我们要“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先进文化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吸收和融合不同民族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正是教育创造功能的突出表现,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文化生命力的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越是整合了不同特质的文化,就越丰富,越具有生命力。高校校园是东西方文化碰撞最激烈的地方,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坚持开放性的基础上,应当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文化价值选择的教育,使他们学会将本民族的文化放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参考系中进行横向的比较,既坚持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特性,又强化和加速对外来文化优良因素的吸收,并充分挖掘学校本身的历史传统宝贵资源,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最后,要建立审美教育机制。马克思曾说过,自由是生命的灵魂,而在席勒的学说中美就是“自由的显现”,这反映了审美对人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在大学生中加强审美教育,能使他们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广泛涉足各种学科领域,开阔其思维,而且,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对其专业的发展往往也能起到启迪和促进作用。进一步来说,好的审美教育会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冲突,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因而,加强审美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也是整合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冲突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许庆华.高校校园文化的解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前沿,2004(9):38-39.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张德,吴建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