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史哲 顶天立地(上)

来源 :软件工程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xiong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永瑞,男,汉族,1970年5月出生,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他在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习期间,先后跨化学、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多个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曾从事过大学教师、同声传译、报社专栏主持人等职业,担任过外企公关部经理,大型企业集团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代理人力资源总监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级人才选拔、团队功能识别及组织优化、职场心理与领导力训练,现主要为各层次学生讲授《领导科学》、《人力资源测评》等近10门人力资源专业课程,同时兼任多家大型机构人力资源顾问。近年来,先后在国际心理学杂志、心理学动态、应用心理学、心理学探新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已出版《领导科学与艺术》等专著,并自行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T-LYR注意能力测试系统和TOMA(1.0-5.0版)职业管理者心理能力测试等专利系统。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大脑中马上浮现出阿南的身影,心情也顿时变得既犹豫又复杂起来。犹豫的原因是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体制及学科本身的教育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史哲等人文教育应试的功利性目标代替了素质教育目标,政治说教的工具性目标代替了人文性功能,史哲等人文教育的本质功能与价值自然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发展,史哲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已然是“喜欢史哲而怕学史哲,更怕应考与提及史哲”。因此,我担心在此提及“多读史哲”会吓跑很多读者。心情复杂的原因是本讲的主人翁阿南,他同诸多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一样,有顶天的理想,对可能的机会也非常敏感,也不乏超人的意志力和一定的工作能力,但由于人格上的某些缺陷而导致他在现实中屡屡受挫,立足之地难觅。把他的经历作为一个鲜活事例来解读本讲要旨,我还是有些羞于提及,因为阿南人格上的缺陷更多是诸多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所以,要使诸如阿南这样的职场人士的人格更为健全,拥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那种自信、泰然与勇气去面对职场中的一切及自己的未来,更应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复兴工程,而对这项工程的重要性,不仅意识到的人非常有限,有所行动者就更少了,我担心会浪费笔墨。但既然我决定写了,还是希望读者们能耐心地把它读完,并希望通过此文唤醒更多的呐喊者与行动者。
  那是在2005~2006学年的第二学期,阿南选修了我主讲的《招聘与选拔》课程。课程快结束进入学生实践周实习分组前夕,阿南给我来了一封信,引起了我对他的注意。
  
  阿南的第一封长信
  
  李老师:
  您好!
  我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03级的阿南,再次打扰百忙中的你,我希望在实践周中老师能带带我,另外向老师再做一下自我介绍,希望老师在方便的时候能给我一些帮助。
  我来自农村,所在县一度被评为全国33个特困县之一,初中前后由于县委领导搞“财政摘帽”,家里一度过上了靠借粮度日的生活。最艰难的时候,曾经以榆树皮磨成的粉和着其它的野菜维持生命。
  连我在内,家中有兄弟两人,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我从小和父母一块儿上山下地,尽管由于上高中之后眼睛近视、退耕还林等原因不再务农,手上的老茧都已褪去,但砍柴在手上留下的一道道疤痕仍然历历在目。
  初三那年,哥哥考上湖北大学,想尽一切办法(包括借高利贷)之后,哥哥最终放弃了继续求学的念头。从此我上学的道路更加艰辛,父母对于上学然后出人头地这条路彻底地失去了信心,对我精神上的支持都变得很吝啬。
  初中的毕业考试,曾经让我在当地名噪一时,我考了母校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有很多老师支持我,哥哥那个时候出门打工,除了还账,没什么别的负担,能从还账款里面挤出一些钱支持我,他希望我能读完高中。我所在的学校在我上高一入学的时候给过一些奖学金。
  在种种支持下,我进入本县一中。尽管我的成绩可以进本市最好的中学,可我不觉得有什么遗憾。
  高中的班主任,我永远感激他。高一那年元旦前后,由于所在厂效益不好,哥哥那边暂时性地停止了对我的支持,我所有的现金只剩下一张被攫得充满汗臭味的面额两元的人民币。我决定去卖血,结果医院放假,我不得不步行四十里山路回家。走之前,我把最后一丝希望寄托在班主任身上,给他留下一封信,告诉了他我的情况。
  班主任为我组织了一次募捐,在我最艰难的时候。
  高三毕业的时候,班主任积极为我寻找社会援助,觉得北京师大在学生福利方面较好,报志愿的时候又帮我拿主意。
  上大学之后,面对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价值评价体系:成绩不再是证实自己、得到尊重的唯一指标;成绩的获得也不像以前,钻研书本、做练习题就能拿高分。我是学理科的,大学转学文科,对于文科的一些规则不那么熟悉。加上其它方面的一些挫折,我的表现并不那么让自己满意。
  突然面对大城市,成绩上不去,尽管参与了很多社团,但是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什么都不是,连找份家教都不能如愿的现实,让初来乍到的我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大学期间在成绩方面,我一直没有突出的表现。
  在失落面前,我积极探索,参加辩论赛、参加演讲比赛、参加俱乐部的管理工作、参加“农民之子”的下乡调研活动……
  经过大一大二两年的积淀,终于慢慢找回自我。在社团方面我担任了“农民之子”执委,开始独立地策划、组织活动。2005年11月策划的农产品义卖活动,开了高校支农社团农产品义卖的先锋,为《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005年10月份组织的山西调研活动,将“农民之子”的旗帜插进了毛乌素沙漠。
  考虑到自己在找工作方面可能无任何可以拿得上台面的优势,从大三下学期开始,我开始积极寻找各种实习机会。由于经验不足或者资历不够,很少拿到面试机会。在CL地产(行业杂志)总经理到北师大演讲的时候,得到他的手机号,直接和他联系,得到了唯一的一次面试机会。
  做了特约记者,了解了房地产行业很多知识,采访了WDBJ、GZHQ等在国内颇有影响力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老总们,并撰写了相应的系列采访稿。
  这次实习机会虽然没有任何薪水,但是对于增长我的见识,增强自信心方面,它的作用不可估量,CL地产给了我一笔巨大的财富。
  打扰老师这么长时间,向老师介绍自己的情况,希望老师能够进一步了解我。告诉老师我家境的贫寒,绝对不是想获得老师的同情,或者是某些似曾相识的感觉来博取老师的好感。
  我在社会这所大学中,取得了其它绝大多数大学生没能取得的成绩。我遭遇了苦难,尝到了一次次挫折、绝望的滋味,学会了怎么去面对他们,这是我唯一的资本。这是我唯一可以相信自己不会让老师失望,同时唯一能够说服老师在适当的时候给我一个机会的理由。
  急切的希望老师能够给予我更多地指导,我太需要成功了。
其他文献
最近的“番茄花园”事件炒得沸沸扬扬,网友们的观点层出不穷,着实让人感叹:番茄花园的普及以及引申的版权利益问题,在值得大家深思的同时,却也不得不让人们对微软的营销之道心生惧意。  早在10年前刚刚接触微软操作系统的时候,就有老师对我们说:你们今天用的盗版越多,比尔·盖茨越高兴,因为迟早有一天,我们就会离不开微软了……当时听了只当作耳边风,并没有去想更多商业层面的问题。今天看来,其实微软的伟大并不是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