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生干部制度落脚点应是责任教育与志愿者精神培育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gt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学生干部制度近年来备受争议。反思中小学学生干部制度,必须对准导致这一制度发生变异的根源,否则改进无从谈起。
  目前的中小学学生干部制度并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服务意识,而是强调学生的“官”身份,比如,有不少班主任赋予学生干部管理其他学生的特权,令学生干部自视高其他学生一等。同时,由于学校在评优、综合素质评价中,把担任学生干部作为一项评价指标,这就让学生干部的身份利益化了。以前,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担任班干部影响学习,不愿意让孩子当班干部;而现在,家长们看到担任班干部有好处,甚至出现帮孩子要干部的现象。与之对应,有些学生干部小小年纪就开始打官腔,懂得变现手中的权力,这就使这一制度走向了反面。
  从育人角度看,中小学学生干部制度应该基于学生责任心和志愿者精神的培育。學生干部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制度,也是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教育途径。要让学生进行更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就需要培养每一位学生的责任心—对自己负责,也对集体负责,以及志愿者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样的学生干部制度就要求:担任学生干部不应是某些学生的专利,而应该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干部不能由教师指派,而要由学生选举产生,并向同学述职;更重要的是,不能把担任学生干部作为“评优项”,而是要倡导公益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淡化担任学生干部的功利诉求。
  学生干部制度是学校整体管理制度的一部分。客观而言,在推进学生干部制度时,我国中小学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学生干部的工作思路、工作模式都大同小异,缺乏创新;另一方面,相比其他同学,学生干部更听老师的话,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也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中小学正在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把改进、完善学生干部制度,作为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实现教育家办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学生干部制度,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标,也可优化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给学生以更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其他文献
摘要 “美德是否可教”的讨论,中国先秦儒家、古希腊学者各有其见。“人皆可以为尧舜”与“美德就是知识”背后,是东方“差序格局”与西方“团体格局”的不同社会结构所形成的思想差异。中西社会格局的差异使双方对美德实质理解产生差异,“团体格局”下推崇的公民优秀品质与“差序格局”下推崇的人伦型美德,在回答“美德是否可教”问题时,答案自然不同。而对于此问题根源性的研究与思索,皆可对当今中小学德育产生重要启示。 
1月23日—24日,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會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八礼四仪”是江蘇省文明办和教育厅自2014年起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八礼”指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四仪”指入学仪式(7岁)、成长仪式(10岁)、青春仪式(14岁)、成人仪式(18岁)。这是江苏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青少年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践礼修德,从优秀走向优雅的创新之举,也是学校落实《中小学德
广东仲元中学始创于1934年春,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著名民主革命家邓仲元先生而命名的一所中学。邓仲元被仲元师生尊为“学校之根”,他的精神也成为仲元中学最初的办学理念。85年来,历代仲元师生奋斗不息,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执着的开拓精神、卓著的办学业绩,屡获社会称赞。  校史是一种历史记忆,是一种文化积淀,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教育素材,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成长过程,是一种鲜活、有效的教育资源。如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动教育作出重要批示指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他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对学生德性养成的重大意义。那么,如何深刻理解并切实发挥好新时代劳动教育蕴含的德育价值,真正实现
新世纪以来的新课程改革激活了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许多学校开始自觉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在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的同时,普遍加强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从德育视角来看,有些学校重视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发,力争形成系列化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有些学校重视对主题教育活动如校园仪式、班会的开发;有些学校重视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但整体而言,当前学校校本德育课程开发还远未成熟,主要表现有三:一是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乡村学校建设一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议题之一,从“三支一扶”到“特崗教师计划”,从“撤点并校”到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寄宿学校,都可以看出国家对乡村学校建设的重视。但是,乡村学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果只是以单一的价值取向设计乡村学校,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乡村儿童的精神失落,更是整个乡村文化的加速衰败。重新思考乡村学校建设的意义,比建设本身更为紧迫。  一、背井离乡:乡村学校的命运与困境  在现代化浪
百年名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培养“正志笃行、成德达才、胸怀天下、报效祖国的创新人才”为教育使命。“成德達才”育人理念百年来薪火相传、历久弥新。面对突发疫情和延期开学挑战,附中人以实际行动创新实践,继续书写线上育人新篇章。  在北京市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后,学校研究决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体学生不返校,实行延期开学,并采取线上教学形成。面对线上育人工作带来的挑战,附中人以强烈的使命感
摘要 长期以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未成年人集中、大量使用互联网的实践表明,互联网助力未成年人成长进步的同时,也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旦使用过度、防线失守,由“相信”走向“迷信”,就有可能不得其利、反受其害。因此,要全面、辩证、长远地看待未成年入网络使用的正反两方面效应,并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关措施,切实推动未成年入网络使用科学规范、合理合法、有序有度。  关键词 规范;未成年人;网络使用 
摘要 康德认为,“道德禀赋”是每一个受教育者所固有的,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唤醒”他们的内在禀赋,以把其培养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个体。“善的准则”和“义务感”的培养都紧密结合在道德教育促进人(类)道德完善的至高目的之中。康德道德教育思想的价值在于:人的主体性是道德教育的方法论依据;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倡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公共生活是达成道德教育目的的实践方式。  关键词 康德;道德教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