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美术创作课

来源 :现代校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plu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对小学生进行创作培养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能使学生运用到各种所学的美术技能,还能反映出学生的内心思想,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萌芽。但是老师在指导学生画创作画时,往往不注意讲究方式方法,只是命一题目让学生自己作画。这样就出现了学生不喜欢上创作课,对创作课产生恐惧心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该如何教学创作课呢?
  
  一、课余欣赏,搜集资料
  
  想画好一幅美术作品,没有亲身的经历,或收集到一定有关美术的资料是不可能画好的。为此,我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要多到图书馆、书店、网站等地方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只要有图案,有造型、有故事情节的材料,就要认真阅读,仔细欣赏,尤其是要关注图片中的各种造型,先瞪大眼睛看、仔细观察,然后闭上眼睛把它们在脑中回忆一遍,再默记下来。 日久天长,学生掌握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储存在大脑里,为日后创作画做好厚积薄发的铺垫。
  
  二、激发兴趣,捕捉灵感
  
  上课时,教师通过播放动画片断、轻音乐,讲故事,请同学演小品、做游戏、跟同学漫谈或带学生走出教室观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动人的音乐,迷人的大自然,鲜艳的色彩,娇娆的姿态,动听的故事均充满了神奇的变化。儿童非常喜欢新奇,也正是好奇心才处处体现出他们对各种事物的兴趣。
  
  三、指导观察,掌握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让学生写生静物是训练观察力最常用、最有效的办法。在写生中,学生以几何形概括法描绘对象,先构好图,安排好所描绘对象的大小位置,而后用长线条从整体入手,概括出各大部分的几何形状,再逐步描绘各个细部,描绘时要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如,学生在练习写生器皿静物时,我要求学生先把两三个器皿的大体形状用几何形概括出来,哪个像三角形、哪个像圆形、哪个像梯形等,续而用短线条边画边修改出器皿的形状。在画其中一个器皿时,让学生与另两个器皿作比较,这个器皿的高度是另一个器皿高度的多少?宽度是多少?倾斜度是多少?……如此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画出的形象整体感强,比例较准确,为创作想象人物动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引导“发散”,训练思维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美术课定为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这种性质大大丰富了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而且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常听老师和家长在抱怨学生画创作画内容太简单,人物形态单一,想像力不够丰富。我在指导学生创作之前先通过谈话启发,再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如,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画某种东西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想想、说说这个东西有什么作用?它通常和什么在一起?久而久之,学生发散性思维增强了,脑筋活了,创造力也提高了。
  
  五、选择形式,表达个性
  
  我在教学主题创作时,为了避免学生的作品雷同,要求学生运用各种绘画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收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开导学生用水彩求朦胧、用水粉得笔触、用线描取精细、用油棒获粗犷、用国画白描显清秀、用写意展豪气、用版画感厚重、用剪纸跃简练、用蜡笔水彩结艳丽……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任意挑选各式各样的绘画工具,并通过这些工具充分表现不同的绘画形式,来展现个性、展示自我。
  
  六、学科渗透,诗歌配画
  
  语文课的古诗或儿歌都是要求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或内涵。学生在理解诗歌意义的基础上,思维进入了诗歌的意境之中。美术教师如果教学生运用手中的画笔把诗歌的意境表现出来,既能增添诗意,又能很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还能发挥学生丰富的联想使诗意与画境相结合,让学生在获得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并能在诗歌配画创作中大大地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