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新实验课程”里的故事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kgu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前身是一百多年前成立的中国第一所国立师范大学的附属小学。建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吸纳世界最新学理加以实验,为全国小学改进之先导”的办学定位。时至今日,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实验一小,依然走在教育发展的前沿,一代代“实验一小人”始终执着于“实验、创新”的精神。
  在当下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的浪潮中,实验一小再次创造性地将“周课表”变为“月课表”,从课程构建的深层次和整体育人的视角,以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价值追求,引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
  新课表让学生惊喜不断
  新课程实施近一年了,在孩子们的眼里有哪些变化呢?一位六年级的学生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新鲜话题——从一张新课表说起
  我有一个雅号,叫“新闻直播间”,就是有什么新鲜事都要马上说出来。2015年3月开学第一周,所有同学跟我一样,都拿到了一张新学期的课程表。新课表变样了:一变大小,页面由小变大;二变名字,由“周课表”变成了“月课表”;三变课程内容。这第三变太给力了,课表上有了“自由阅读课”,再细看还有微电影课、数学探究课、武术课、国画课,等等,这都是我梦想的课程。最让我激动的是周一下午的“体育嘉年华/艺海拾贝”,这个月最后一周是“多学科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我的课堂除了在教室里还可以在教室外。
  可这是长久的吗?课表一个月是这样,难道一个学期中每个月都会给我带来惊喜?第二个月、第三个月、第四个月,真的是不一样的课表,太神奇了!然而,还有更神奇的事情发生——
  就拿美术课来说,我和小伙伴都很喜欢美术课,但我们一直有一个愿望:美术课中的中国画、油画、雕塑、版画、儿童画等能不能由不同的老师来上课?还有我们大家喜欢的体育课,能不能也跟美术课一样?这样我们就能享受到不同老师的风格了……这一切期待在这一学期真的实现了:我的美术课就有6位不同的老师;体育课更专业了,光是田径就分成了跑、跳、投三种课,此外,还有基本体操、韵律体操、武术、足球、篮球、乒乓球、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花键等众多课程都出现在了我的课表中。
  我想,这样的课程陪伴我们六年该多有意思呀,每天都不一样,每天都很新鲜!
  正如学生所言,“新实验课程”的变化给学生带来的是更多的惊喜与期待。对于学生而言,看到的是一张每天、每周都与以往不一样的课表,每门课都会遇到不同的专业老师。月课表背后,其实是一个蕴含丰富智慧与强大功能的庞大系统。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学校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以往的课程构建一味地增加课程,每个课程都相对独立,彼此之间不构成关系,未说清对学生整体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实验一小的“新实验课程”力求破解这一难题,以系统论思想为构建依据,以培养人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从研究课程的要素与系统、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教育规律,强调整体育人。
  实验一小的“新实验课程”是以八个学科课程子系统为支撑,以五个学习发展平台为实施方式的课程系统。
  八个学科课程子系统,是将原有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品德、科学这八门国家课程,扩展构建成八个学科课程子系统,课程的数量也由原来的十几门课细分发展到目前的一百多门课。传统的周课表是不能容纳这么多课程的,我们就扩展为以月为单位进行课程安排。
  五个学习发展平台,分别为:基础认知平台,强调学科基础知识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价值和作用;丰富拓展平台,强调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综合实践平台和探究创新平台,为学生创设学习实践和创新的空间;学业展示平台,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途径。五个学习发展平台在八个学科课程子系统的支撑下,形成了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的有机整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促进教师成长
  “新实验课程”实施不久,学校就收到一位体育教师发来的微信,老师这样写道:
  为什么要让学生练体育?因为希望学生理解这是一种精神的陪伴,是一种生活的品位,是值得培养一生的爱好。学体育早已超越了学一个特长的范畴。在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成长,学会勤奋,学会严谨,学会沉下心来,学会坚持梦想,学会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其实,它更像是一种性格的磨练!
  体育教师的感悟源于“新实验课程”改革的一项变化——教师由原来的横向包年级、包班级改为纵向包专业。如此改变促进了教师对学科本质、学科系统的认知。
  “新实验课程”注重学科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体育课为例,学校根据现行体育教材内容的分类方法,把传统的体育课细分为篮球、乒乓球、足球、体操(包括技巧、街舞)、田径(包括跑、跳跃、投掷)、武术、民间传统体育等七大类体育专业项目。在基础认知学习平台,让学生从认知体育项目入手,亲自参与,感性认知、产生情感态度;在丰富拓展平台,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体育专业,产生爱好;在实践创新平台,继续深入学习,形成特长。最终,学生对体育有了实质性的认知和基本情感,使得体育学习由以往单一的体育训练转变为体育教育。为此,教师要对整个学科系统进行梳理,熟悉不同年段学习的重点与要点,掌握不同学习发展平台,深刻认识课程的作用与功能。
  新课程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三个方面十二个指标,即自主发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社会参与——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视野;文化素养——语言、数学、科学技术与信息、审美与文化素养,这些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要具备的要素。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强调“自主实践”“合作学习”是学生最基本的课程学习方式。自主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个体学习能力、提升思维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的自主性形成的过程。合作学习是使学生形成发展关系、使用发展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
  自主实践和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自主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构建民主的课堂,建立民主的师生、生生关系。教师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视角思考问题,要理解儿童。只有理解才能认知,只有理解才能教育,民主的学习关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其次,设计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上,应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一位课程专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实验一小的“新实验课程”体系:“在我的脑子里有一颗树,这个课程体系就像一棵大树,根扎得很深。通过学科细化,学生的基础打得很牢,同时又给学生成长的空间。拓展课程、创新课程、实践课程、展示课程使这棵大树枝叶繁茂,硕果累累。”
  “实验、创新”是“实验一小人”的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能最终实现“吸纳世界最新学理加以实验,为全国小学改进之先导”的办学初衷。为先导者需引领,欲实现引领则要有超前的思维和举措。“新实验课程”是超前的课程,因为它提前实现了三个整体构建:一是根据人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构建核心素养框架;二是从课程育人的整体构建“新实验课程”系统;三是从“新实验课程”实施的整体构建实施策略。超前就要创新,创新就是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和智慧。实验一小具备了如此气魄,通过课程文化这种独特的育人方式实现育人,实现办好现代义务教育的社会价值,这也是实验一小不断追求的教育理想。
其他文献
目前国际上关于21世纪素养的研究普遍认为,21世纪素养分为三大类,一是学习与创新素养,二是数字化素养,三是职业和生活技能.因此,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
期刊
当前,中国高校教师的业内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学历和科研.显见的行政强压是:高校教师被定义为研究者,课题申报被等同于学术研究.其在强化学术资源行政调控的同时,也压缩了学
期刊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元素和核心载体,是学生学习的跑道;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教师施教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主场所。因此,学校的常态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最关键的地方。  学校课程自主创新发展历程  学校课程是在学校育人目标统领下的学校各类课程的整体构成,以促进学校特色品质发展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标志。学校课程建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生长点。  自2001年《国家基础
在综合性大学中书法已经成为很多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在提高自身基本素养的同时提升书法技能和审美能力.在书法学习氛围浓厚的情况下,面对不同学科专业大学生,如何设计和实施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交大附中逐渐形成了“学生在成长中体验快乐,教师在成功中体验幸福”的核心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应对新课程与高考改革,稳中求变,锐意进取,逐渐形成具有交大附中特色的工作思路与模式。  价值引领 聚焦课程  面对新课程与高考改革,学校积极探索,把“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对多元课程的需求”“促进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型”和“提升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师学科素养”作为学校发展中聚焦
面对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越来越多的艺术品投资渠道以及更多专业机构的进入,这个市场的成熟与不完善等问题便纷纷浮上水面,无论是文交所“门槛”高低之争,还是艺术基金高益率的真
2012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够精确编辑基因的新办法,这种被命名为CRISPR的技术让许多诱人设想的实现成为可能,比如说,科学家想要利用这一技术去治愈遗传性疾病或者去发明新的
<正>自任编辑一职,工作中过手编发诸多课题论文,从中看到的一些现象颇令人担忧。其中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都与地方申报立项的艺术基金课题有关:一是艺术课题空心化,二是以同一
邝氏,是我国汉民族中少见的姓氏之一。邝氏人口虽然不多,但她却是客家家族的典型个例。考察邝氏家族的崛起和迁徙史,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客家民系形成的轨迹及其文化传承。    一    邝乃古姓,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邝,古国,有邝氏。”《姓苑》:“邝氏,广东南海、高州多此族。”据陕西汉阴发现的乾隆二十六年《邝氏族谱》记载,邝与旷,二氏同出一宗,其先祖本黄姓,乃伯益之后。东汉时,有河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