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原因是其课程教育中所独特的能力培养,这些恰恰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及的。美术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发展的最终结果则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兴趣培养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赋予学生敏锐的眼睛、灵巧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思想品德,并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也通过对学生审美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的训练,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美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而美术教学也因其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想象力的丰富性,绘画、手工的操作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一、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认识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才能对其有恰到好处的学习目标预期和提出恰如其分的學习要求。中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创造力具有以下特点:
1、中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创作活动,是以学习简单的美术创作知识和技能为前提、在这类创作过程中进行的尝试和体验,是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好基础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美术创作一般表现为偶发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有时兴趣所致,突发奇想,但瞬时即变,待到动手操作时,可能又改变了想法,其作品的创作完成,往往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启发和引导。由于受学习空间和上课时间的限制,他们的习作不可能臻于完美和成熟。因此,对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应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不能对他们的作品求全责备,更不能因此看不到他们的创作活动。
2、学生在工艺、绘画等创造活动中的作品,是学生个体在其自身发展中对原有自我的一次突破,其意义主要在学生自身。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艺术劳动的满足感,成功感和强烈的自信心,增进美术学习兴趣。也能藉此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这对他们现时和一生都是有益的。我们不能以社会价值去衡量和要求他们的创造,产生“这也叫创造?”、“这是什么创新?”之类的怀疑,从而造成教学中把握失度,使师生双方都失去发展创造力的信心。
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实践
1、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保持一种经久不衰的热情,从而转化为直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
2、构建新型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曾经问过学生:怎样的美术课觉得比较开心?学生中,有的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说,多看看录象,做做相关游戏;有的说,可以自己决定怎么上,隐隐约约中,透出对开放的美术课堂的渴望。开放的美术课堂是宽松的、和谐的、自由的。这种课堂完全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整节课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本身要经历“为什么学”——“学什么”——“应学到什么程度”——“应怎样学”——“学得怎样”——“学后怎样”——“怎样更好”的过程。作为总导演的教师,应怎样去“导”呢?下面具体谈一谈。首先,对学生的美术兴趣,对教材内容,对学生学情要摸透;其次,坚持四条原则,即客观分析、主动适应、积极引导、促进转化。客观分析,主要是看主导要求是否符合学情,有无训练价值;主动适应是看主导要求与主体发展需要是否适应,有出入时适当调整,积极引导,是将学生的注意中心移到很有价值的要求上;促进转化,这是如何把主导要求合理转化为主体要求的问题不,诱发需要、激发创新是关键。构建新型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自主发展。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不同的教学模式效果也不同,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心理特点,美术教师应大胆尝试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3、课内向课外拓展,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多种途径。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绘画作业不像小学美术教学那样突出,而工艺性作业的效果较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初中生的动手能力迅速发展,有可能在工艺性课业中有较好的作业,同时初中的兴趣转向现实,对某些创意、设计类的课程比较感兴趣。
三、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美术课的学习应是一个喜欢创新、学会创新和实现创新的过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无处不在,需要我们不失时机,机智地、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体验到了成功时,创新之美也就得以实现了。美术教师只有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积极探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美国]Sandra Hollingsworth 《国际视野中的行动研究——不同的教育变革事例》
[2][中国]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国]王大根《美术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兴趣培养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赋予学生敏锐的眼睛、灵巧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思想品德,并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也通过对学生审美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的训练,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美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而美术教学也因其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想象力的丰富性,绘画、手工的操作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一、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认识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才能对其有恰到好处的学习目标预期和提出恰如其分的學习要求。中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创造力具有以下特点:
1、中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创作活动,是以学习简单的美术创作知识和技能为前提、在这类创作过程中进行的尝试和体验,是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好基础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美术创作一般表现为偶发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有时兴趣所致,突发奇想,但瞬时即变,待到动手操作时,可能又改变了想法,其作品的创作完成,往往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启发和引导。由于受学习空间和上课时间的限制,他们的习作不可能臻于完美和成熟。因此,对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应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不能对他们的作品求全责备,更不能因此看不到他们的创作活动。
2、学生在工艺、绘画等创造活动中的作品,是学生个体在其自身发展中对原有自我的一次突破,其意义主要在学生自身。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艺术劳动的满足感,成功感和强烈的自信心,增进美术学习兴趣。也能藉此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这对他们现时和一生都是有益的。我们不能以社会价值去衡量和要求他们的创造,产生“这也叫创造?”、“这是什么创新?”之类的怀疑,从而造成教学中把握失度,使师生双方都失去发展创造力的信心。
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实践
1、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保持一种经久不衰的热情,从而转化为直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
2、构建新型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曾经问过学生:怎样的美术课觉得比较开心?学生中,有的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说,多看看录象,做做相关游戏;有的说,可以自己决定怎么上,隐隐约约中,透出对开放的美术课堂的渴望。开放的美术课堂是宽松的、和谐的、自由的。这种课堂完全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整节课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本身要经历“为什么学”——“学什么”——“应学到什么程度”——“应怎样学”——“学得怎样”——“学后怎样”——“怎样更好”的过程。作为总导演的教师,应怎样去“导”呢?下面具体谈一谈。首先,对学生的美术兴趣,对教材内容,对学生学情要摸透;其次,坚持四条原则,即客观分析、主动适应、积极引导、促进转化。客观分析,主要是看主导要求是否符合学情,有无训练价值;主动适应是看主导要求与主体发展需要是否适应,有出入时适当调整,积极引导,是将学生的注意中心移到很有价值的要求上;促进转化,这是如何把主导要求合理转化为主体要求的问题不,诱发需要、激发创新是关键。构建新型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自主发展。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不同的教学模式效果也不同,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心理特点,美术教师应大胆尝试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3、课内向课外拓展,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多种途径。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绘画作业不像小学美术教学那样突出,而工艺性作业的效果较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初中生的动手能力迅速发展,有可能在工艺性课业中有较好的作业,同时初中的兴趣转向现实,对某些创意、设计类的课程比较感兴趣。
三、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美术课的学习应是一个喜欢创新、学会创新和实现创新的过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无处不在,需要我们不失时机,机智地、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体验到了成功时,创新之美也就得以实现了。美术教师只有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积极探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美国]Sandra Hollingsworth 《国际视野中的行动研究——不同的教育变革事例》
[2][中国]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国]王大根《美术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