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基于高校绘画类色彩基础教学现状以及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感触,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目前色彩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局限,并论述其产生原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色彩基础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 教学;色彩;色彩基础理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一 、明确色彩基础课程在绘画领域教学中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色彩是绘画以及所有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因素和实现手段。从绘画角度讲,色彩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视觉语言,它具有强烈的再现性和表现性的视觉力量。通过色彩诸多属性的灵活应用,不仅可以丰富视觉,而且也会改变和影响我们的生活。画家用色彩表达情感和观念,设计师用色彩实现创意意图,这都与我们的日常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息息相关。
绘画色彩主要分为客观写生性色彩和主观表现性色彩两方面。写生色彩是在光的作用下,遵循客观色彩规律,扑捉所描绘人或物的色彩关系,即再现性色彩。主观表现色彩是指,以色彩为语言手段,重在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笔触等因素不再遵循客观事物外部的真实,而成为作者某种抽象情感或观念的视觉化和物质化手段。
所以色彩基础教学可使学生熟识色彩现象的形成原理和色彩表现的绘画技巧。并在写生和临摹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加深对色彩理论性内容的理解,由浅入深直至学生具备再现客观色彩关系的能力和正确的观察方法,为主观应用色彩关系的能力做好准备和铺垫。无疑这是进入绘画创作等具体专业方向学习的必经之路。
二、绘画基础教学中建立严谨的色彩理论教学体系。
目前绘画专业的教学中通常将相关色彩理论在具体课程中讲解,比如在油画静物课程中会带出色彩“三要素对比”、“补色对比”和“同时对比”等理论性内容,在色彩风景课程中带出“色彩混合方式”和“主观变调”等内容。如此会出现一定的色彩理论讲解的随机性和无序性。致使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会按其考前经验沿用模式化的和不完善的色彩观念。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绘画专业的学生在高考中多为专业成绩较高者,这一定程度上会催生学生对自身专业态度的盲目自信,会更加固化其本身不完善的色彩认识,进而阻碍学生对色彩规律深入学习。
所以要建立完善系统的色彩理论教学体系,教师应有计划的进行色彩理论讲授,将学生已有的绘画色彩观念进行整合与提升。
三、真正将理论融汇于实践之中
高校绘画专业普遍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情况。虽然艺术本身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导,但基础性教学中也离不开规律性的理性思维。当代色彩教学是以近代著名色彩学大师约翰斯·伊顿(Johannes Itten)所著“色彩论”一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但通常其以“色彩构成”的形式出现于艺术设计类基础教学中,绘画类较少涉及该内容,即使涉及也对其重视程度不足,较少真正地以理论支撑绘画实践。
所以应打破绘画艺术与艺术设计的传统壁垒,注重对色彩艺术规律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色彩规律的讲授,彻底转变学生考前对于色彩知识过于感性化的理解,从而树立起对色彩现象理性、客观的认识,使理论融汇于绘画实践之中。
四、根据教学实践合理设置课程
目前绘画类色彩基础教学课程设置多以写生为主,順序以静物、人物头像、半身像、全身像再到人体。如此设课固然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教授写生性色彩客观规律,但忽略了对学生主观色彩应用的培养。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在考前阶段就已经形成的客观色彩应用习惯更加固化,不利于展开高年级的创作课程。
对于绘画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来说,绘画材料,尤其是油画材料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的、可以单独设课的教学科目,学生对绘画材料的适应和学习中还要兼顾色彩基础理论,无疑会增加学习难度,影响了色彩理论教学质量,使学生无法专注于色彩理论的理解和实践。
所以在油画专业基础教学阶段就应适度设置色彩的主观应用课程,使学生明确色彩规律的学习是为日后绘画创作的主观应用服务的,无论是在写实、写意还是抽象绘画方向皆是如此。
以油画教学为例,应单独开设油画材料课程,对油画材料进行深入讲解,更重要的是相配合的绘画实践要以材料性能的掌握为主导,写生或临摹作品要紧密围绕学习材料而展开,必要时可脱离绘画内容,做纯粹的材料实验。
所以综合来看,除色彩理论课程外还要对色彩的主观应用和材料加强重视,必要时可以单独设置课程。
五、促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多样化
绘画教学本身是以实践为主体的,在传统的色彩教学中,教师教学以每个学生具体辅导和讲授为主,这样虽然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在因材施教同时缺少规律性和共性问题的归纳及整理,也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较为缺少自主学习能力,容易出现向教师“等、靠、要”的情况,降低了学习效率。
所以除教师在课程开端少量整体讲授内容外,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实践的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并且要进行预判,进行统一或局部统一讲解。教学手段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和自媒体等方面的便利条件,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多维度的体验。
六、着重关注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理想
色彩基础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经常局限于每一个课程和每一幅画本身。教师以讲授本节课为目的,学生以完成眼前的作业为目的,致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视觉经验均为有限地和被动地积累,不能积极有效地展开纵向和横向的关联性学习,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审美修养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即使在绘画基础教学阶段,教师和学生也都应具有更宏观的艺术视野。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纵向的即美术史的角度和横向的即当代艺术语境的角度来审视自我及当下的学习生活,使每个学生找到自我的基本定位,明确个人的努力方向和艺术理想,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和提升审美修养的迫切需求。所谓“教学相长”,教师也要在不断的学习以及实践创新中进行自我提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来源并促进学生审美修养的养成与提高。
关键词: 教学;色彩;色彩基础理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一 、明确色彩基础课程在绘画领域教学中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色彩是绘画以及所有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因素和实现手段。从绘画角度讲,色彩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视觉语言,它具有强烈的再现性和表现性的视觉力量。通过色彩诸多属性的灵活应用,不仅可以丰富视觉,而且也会改变和影响我们的生活。画家用色彩表达情感和观念,设计师用色彩实现创意意图,这都与我们的日常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息息相关。
绘画色彩主要分为客观写生性色彩和主观表现性色彩两方面。写生色彩是在光的作用下,遵循客观色彩规律,扑捉所描绘人或物的色彩关系,即再现性色彩。主观表现色彩是指,以色彩为语言手段,重在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笔触等因素不再遵循客观事物外部的真实,而成为作者某种抽象情感或观念的视觉化和物质化手段。
所以色彩基础教学可使学生熟识色彩现象的形成原理和色彩表现的绘画技巧。并在写生和临摹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加深对色彩理论性内容的理解,由浅入深直至学生具备再现客观色彩关系的能力和正确的观察方法,为主观应用色彩关系的能力做好准备和铺垫。无疑这是进入绘画创作等具体专业方向学习的必经之路。
二、绘画基础教学中建立严谨的色彩理论教学体系。
目前绘画专业的教学中通常将相关色彩理论在具体课程中讲解,比如在油画静物课程中会带出色彩“三要素对比”、“补色对比”和“同时对比”等理论性内容,在色彩风景课程中带出“色彩混合方式”和“主观变调”等内容。如此会出现一定的色彩理论讲解的随机性和无序性。致使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会按其考前经验沿用模式化的和不完善的色彩观念。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绘画专业的学生在高考中多为专业成绩较高者,这一定程度上会催生学生对自身专业态度的盲目自信,会更加固化其本身不完善的色彩认识,进而阻碍学生对色彩规律深入学习。
所以要建立完善系统的色彩理论教学体系,教师应有计划的进行色彩理论讲授,将学生已有的绘画色彩观念进行整合与提升。
三、真正将理论融汇于实践之中
高校绘画专业普遍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情况。虽然艺术本身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导,但基础性教学中也离不开规律性的理性思维。当代色彩教学是以近代著名色彩学大师约翰斯·伊顿(Johannes Itten)所著“色彩论”一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但通常其以“色彩构成”的形式出现于艺术设计类基础教学中,绘画类较少涉及该内容,即使涉及也对其重视程度不足,较少真正地以理论支撑绘画实践。
所以应打破绘画艺术与艺术设计的传统壁垒,注重对色彩艺术规律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色彩规律的讲授,彻底转变学生考前对于色彩知识过于感性化的理解,从而树立起对色彩现象理性、客观的认识,使理论融汇于绘画实践之中。
四、根据教学实践合理设置课程
目前绘画类色彩基础教学课程设置多以写生为主,順序以静物、人物头像、半身像、全身像再到人体。如此设课固然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教授写生性色彩客观规律,但忽略了对学生主观色彩应用的培养。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在考前阶段就已经形成的客观色彩应用习惯更加固化,不利于展开高年级的创作课程。
对于绘画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来说,绘画材料,尤其是油画材料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的、可以单独设课的教学科目,学生对绘画材料的适应和学习中还要兼顾色彩基础理论,无疑会增加学习难度,影响了色彩理论教学质量,使学生无法专注于色彩理论的理解和实践。
所以在油画专业基础教学阶段就应适度设置色彩的主观应用课程,使学生明确色彩规律的学习是为日后绘画创作的主观应用服务的,无论是在写实、写意还是抽象绘画方向皆是如此。
以油画教学为例,应单独开设油画材料课程,对油画材料进行深入讲解,更重要的是相配合的绘画实践要以材料性能的掌握为主导,写生或临摹作品要紧密围绕学习材料而展开,必要时可脱离绘画内容,做纯粹的材料实验。
所以综合来看,除色彩理论课程外还要对色彩的主观应用和材料加强重视,必要时可以单独设置课程。
五、促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多样化
绘画教学本身是以实践为主体的,在传统的色彩教学中,教师教学以每个学生具体辅导和讲授为主,这样虽然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在因材施教同时缺少规律性和共性问题的归纳及整理,也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较为缺少自主学习能力,容易出现向教师“等、靠、要”的情况,降低了学习效率。
所以除教师在课程开端少量整体讲授内容外,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实践的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并且要进行预判,进行统一或局部统一讲解。教学手段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和自媒体等方面的便利条件,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多维度的体验。
六、着重关注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理想
色彩基础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经常局限于每一个课程和每一幅画本身。教师以讲授本节课为目的,学生以完成眼前的作业为目的,致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视觉经验均为有限地和被动地积累,不能积极有效地展开纵向和横向的关联性学习,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审美修养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即使在绘画基础教学阶段,教师和学生也都应具有更宏观的艺术视野。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纵向的即美术史的角度和横向的即当代艺术语境的角度来审视自我及当下的学习生活,使每个学生找到自我的基本定位,明确个人的努力方向和艺术理想,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和提升审美修养的迫切需求。所谓“教学相长”,教师也要在不断的学习以及实践创新中进行自我提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来源并促进学生审美修养的养成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