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策略促进自读课深度学习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ho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统编教材的教学中,比较策略是从教读课到自读课都可以广泛运用的阅读策略。自读课教学可从“同向比较”“异向比较”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完成指向“这一类”和“这一篇”的知识、策略、方法的建构,从而沉淀阅读能力,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自读课;同向比较;异向比较;深度学习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教材加大了教读、自读两类课型的区分,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旨在实现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教读课文,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完成规定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重点是学“法”。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能力。可以说,自读课是统编教材“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起着桥梁般的连结过渡作用。“桥梁”的左边承接着教读课阅读获得的策略、方法;桥梁的另一头连接着课外延伸所需形成的自主阅读的策略、方法、能力等。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形成的就是语文阅读策略、方法反复运用,不断迁移,进而阅读能力不断提升、不断沉淀的学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读课和自读课课型的准确定位、有效衔接,显得十分重要。目前,语文课堂中会出现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教师在惯性中继续把自读课当作教读课来教,学生继续把自读课当教读课来学;二是自读课过分自读,放任自流。这样两种现象只能产生这样的后果:一是学生在一篇一篇的教读中,没能形成该有的阅读能力;二是丧失了自读文本的价值。
  语文课堂要珍惜宝贵的自读文本,但要明白其珍贵之处不在于作为教师“教”的文本,而应珍惜其作为学生“学”的文本。那么,如何挖掘自读文本的价值,发挥其重要作用呢?教师可运用比较策略,以教读文本作为被对比项,将自读文本作为对比项,通过同向比较、异向比较等方法,来构建自读任务,开展自读活动,从而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实现单元教学目标。比较策略,可以让“新旧知识经某种磨切达到融合平衡的状态”,有利于自读课教学走向深度。这一深度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走向“这一类”,形成“这一类”文本的阅读策略、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第二个是走向“这一篇”,形成“这一篇”文本的阅读策略、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在《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教学中,笔者尝试将同单元的教读课《壶口瀑布》作为被对比项,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形成游记文本阅读的策略与方法,感受不同类型游记不同的写作方法、抒情方法等。
  一、同向比较,走向“这一类”
  同向比较,是同一单元文本围绕同向的语文要素进行比较阅读,旨在迁移阅读知识,运用相同阅读策略和相同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这一类”文本的经验、策略、方法,沉淀阅读“这一类”文本的能力。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游记。游记是常见的文学体裁,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游记的数量并不多。过去许多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并没有安排游记单元,甚至连可以算得上是游记的课文也寥寥可数,且多是文言文。因此,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安排游记单元,是一个颇具新意的设计。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有助于学生通过集中学习,了解游记这一文体。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会有一个阅读知识迁移的过程,会有一个运用阅读策略、阅读方法开展自主阅读的过程。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师:这节课学习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壶口瀑布》,大家能说说如何读好一篇游记吗?
  生1:可以抓关键词,了解作者去了哪里,了解游记的游踪,梳理所至的内容。
  生2:可以通过品味美景,梳理所见的内容。
  生3:还要注意所至、所见背后,作家要表达的情感,也就是“所感”。
  师:是的,理清所至、所见、所感,就是我们读好一篇游记的方法。那么,就请大家用这个方法,参考“阅读提示”自读课文。比较《一滴水经过丽江》和《壶口瀑布》这两篇游记在所至、所见、所感三要素上的异同。
  [学生自读,举手回答。]
  生4:《壶口瀑布》以作家的游踪为线索;《一滴水经过丽江》以一滴水的踪迹为线索,运用了拟人手法。
  生5:《壶口瀑布》描写某处景点,主要写雨季和枯水季的瀑布。《一滴水经过丽江》是全方位、多角度写丽江之美。
  生6:作者以一滴水为视角,从玉龙雪山出发,到丽江坝,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看到了象山、狮子山、笔架山,见到了百姓筑起了四方街,然后落入了落水洞。几百年后,“我”被亮光惊醒。“我”流过了四方街,流入中河,穿过小桥,经过小店,经过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经过字画店,来到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我”来到茶楼酒吧。最后,“我”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我”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奔向大海。
  生7:《壶口瀑布》在结尾的时候,升华情感,赞美黄河的伟大性格;《一滴水经过丽江》则是……(学生有疑难)
  生8:《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情感是隐含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丽江的热爱和赞美。
  学生以《壶口瀑布》为被对比项,进行比较阅读。这是一种以旧带新式的比较。学生运用旧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掌握相关知识或阅读方法。学生运用《壶口瀑布》中学到的游记阅读方法,以所至、所见、所感三要素来解读游记。学生的阅读策略和经验来自教读课。由教读到自读,学生在学到阅读方法的基础上,筛选、接纳和拓展自读课文中的相关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不管比较的是文本的同还是不同,训练的都是阅读“这一类”文本的经验、策略、方法。
  二、异向比较,走向“这一篇”
  异向比较,与同向比较相反,它着眼于文本的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以不同形成支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在反复比较中,明晰文本的独特之处。它的目的是走向“这一篇”。因此,教师的角色也随之而变。学生阅读自读课文时,会发现很多以前在教读课上没有学到的阅读策略,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场”指导。这个指导更多表现为创设支架、设置任务、组织活动等。   在《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文本的抒情方式不一样。《壶口瀑布》的情感是在结尾处直接抒发的。《一滴水经过丽江》没有这样的结尾,没有这样的抒情。它的情感是隐含于字里行间的,一个“丽江,丽江”已是文章中最具情感的词语了。对此,笔者进行如下教学:
  师:作者的赞美之情就像丽江的水一样,浸漫在富有诗意的画面中。请你找出这样的语言,仔细品味。
  [学生自读品味、小组讨论。]
  [第一组学生汇报。]
  生1:“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这个句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丽江景物的美丽,古城、老街的建筑和自然景物完美结合在一起,十分美丽。
  生2:这个句子,用多个相同句式,排列在一起,很有诗歌的味道。眼前,仿佛呈现出了一个个画面,像电影一样,还富有动感。
  生3:依山而建的“依”,顺水而去的“顺”,丽江的建筑,美在景物和自然的完美结合,所有的建筑都依着、顺着自然展开。
  生4:这几句还可以修改成诗歌: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丽江啊,丽江!
  学生在教读课中所学的“法”,既包括阅读同类文本的策略、方法、路径,还包括语言品味、赏析的方法。但是,由于作家不同,文本特質不同,也会造成语言风格不同,最终造成语言品味、赏析方法的不同。这一教学,呈现出与《壶口瀑布》不同的语言品味赏析的角度和方法。《壶口瀑布》语言畅达、凝练而又带有古典气息,有韵味,耐咀嚼。《一滴水经过丽江》则富有诗意,多用铺排手法,抒情性、节奏感都很强,既很形象,又有厚度,透着哲理。因此,《壶口瀑布》多从语言的凝练、四字短语的典雅、用词的巧妙、多感官角度的描写等方面进行赏析,而《一滴水经过丽江》则较多品味抒情性的、诗意的语言。《一滴水经过丽江》中的诗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抒情性的语言形成诗意——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巧妙地选景形成诗意——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铺排的句式、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形成诗意——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
  不一样的比喻形成诗意——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对于诗意语言的赏析,走向的是品味文本独特的“这一篇”。文本的“这一篇”不仅表现在语言表达上,还表现在作者巧妙的写作视角上,即一滴水的视角。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异向比较。
  师:“一滴水”的游记视角比起《壶口瀑布》中作家的视角有什么好处?
  生1:拟人化的视角,让文章的语言表达更有诗意,更能表现丽江的建筑美、自然美、民俗美、和谐美。
  生2:“一滴水”的视角,其实也是人的视角,水和人,仿佛结合在一起了。
  生3:从《作业本》的材料中,我了解到阿来是一位藏族作家,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乃至每一滴水都是有灵性的,都是有生命的。阿来在观察自然景物时,不会高高在上,而总是把自己的身段放低,来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自然和人融合在一起。
  生4:丽江的美,是水带来的。这样的视角也表现了丽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师:是的,阿来以一滴水为视角来向读者介绍丽江,不仅有利于穿越空间和时间,介绍丽江优秀的历史和美丽的自然、建筑、民俗、文化,更是作家创作思想的体现,作家认为一草一木、一滴水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它是丽江古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见证。
  通过第二次的异向比较,文本的特质更加鲜明,最年轻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藏族作家阿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理念,在比较中也更加鲜明:诗意是阿来文学的灵魂。学生在同向比较、异向比较中丰富了阅读经验,沉淀了阅读能力,也厚实了语文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比较,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是在阅读达到一定程度后的高级智力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并完善阅读“图式”,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进行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让自读课的学习走向深度。
其他文献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吴非老师的一本教育思考笔记,他着眼于课堂,立足于课堂,反思于课堂,从亲历者的角度研究课堂,对一线教育工作者大有裨益。吴非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真真正正做到了“人的教育”。他以理性的角度审视课堂,以科学的角度重塑课堂,立足于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又以高于课堂的角度来回望课堂。探其思想,笔者认为吴非老师的课堂教学观念,其核心可归结为一个词:回归。  提到課堂,我们最容易
期刊
摘 要: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体现“综合性”,这是综合性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以及评价方式的综合性。在教学设计与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以追求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为目标,能综合运用多种资源与手段,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目标;学习内容;评价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
期刊
【设计意图】  “主问题·关键词”课型是笔者实践研究了近20年的一种阅读教学课型(2019年1月,以这种课型申报的课题研究成果获浙江省教研课题成果一等奖)。这种课型以文体特征为抓手,以“主问题”为路标(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以“关键词”为载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深入文本之后提炼“关键词”,并以此推进课堂教学,从文字到文章,从文学到文化,师生平等对话,营造出沂水春风般的课堂
期刊
摘 要:教育戏剧(DIE)是20世纪80年代从英国兴起后风靡欧美国家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和规划的戏剧程序,改变单一课程形式和固守教学方式的新型授课模式。在教育戏剧视域下,语文教学可以采用以课本剧促进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而为当下无序的课本剧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生长可能。   关键词:教育戏剧;课本剧;教学模式  一、教育戏剧重塑语文课堂品质  语文教学效度的百年痼疾亟待改变。高中
期刊
摘 要:语文综合性学习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特征。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一切语文活动的设计都应以提升语文素养为逻辑起点,以完成言语任务为教学重点,以参与社会实践为活动主体,以交流活动成果为激励手段,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注重学生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垃圾分类”这个主题是语文教材里的内容吗?垃圾分类是科学教师、德育部门的事啊,语文教师掺和什么呢
期刊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任务群”提出,“任务群”形式下的“整本书阅读”有了新的目标指向、组织形态、测试标准。为了更好地落实“整本书阅读”,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对学生图书借阅情况作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作了思考,即:学校要以培养终身阅读者为己任,语文阅读要多面向,整本书阅读不等同于名著阅读,要强调活动即课程。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阅读教学  整本
期刊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语文教师,也一直在做班主任。阅历渐长,渐渐领悟,语文教师带班,与数学教师截然不同,这种差异呈现在班级风格上,也体现在对活动的处理方式上。大体上,“数学班”往往雷厉风行,赏罚有度;“语文班”往往不徐不疾,温润有度。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带班绝不能是平铺直叙的传达,而是要像写文章,随时铺垫,处处伏笔,还要适时掀起波澜,用到欲扬先抑的手法等。  细心如描写,爱心如记叙,批评说教就像议论和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内容丰富而多元,对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价值。教材九年级下册的戏剧单元,集读、演、议、写等语文知识、能力为一体,其教学要发挥单元综合、立体、开放的语文特征,在活动前明确语文目标,在成果中贯穿语文要素,在评价里强化语文价值,使学生于戏剧活动中探究语文世界的奥秘。   关键词:“活动·探究”单元;语文性;戏剧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活动·探究”单元
期刊
摘 要:活动设计是实施“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关键。“活动·探究”单元中的活动主要有探究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而其中的探究性活动可以有统整式、比较式、讨论式、导图式等类型。这些活动的设计可遵循如下思路:依据目标选择活动;依据活动类型创生活动支架;依据学情设定探究点;各种活动类型巧妙搭配。   关键词:“活动·探究”单元;探究性活动;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八、九年级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单
期刊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现城乡融合的新理念。城乡融合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经济的融合是城乡融合的基础,而经济融合又以产业融合为核心,党的政策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立足农村,从政策演变角度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发现党的城乡产业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