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5月25日至26日,为期两天的中俄政党论坛在莫斯科举行。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出席了论坛。论坛期间,来自中俄双方的70多名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围绕全球化与国际新秩序、地区多边合作、社会政治思潮与国际关系、政党在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作用等议题进行了坦诚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
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中俄政党论坛由中国共产党和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共同举办,是中俄“国家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俄罗斯年”在中国取得圆满成功。今年3月,胡锦涛主席访俄并出席俄罗斯“中国年”活动的揭幕仪式,“中国年”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中俄政党论坛是“中国年”系列活动之一,两党对此都高度重视,事先均做了精心周到的策划和准备。为保证论坛取得预期效果,双方都派出高级别官员和高水平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和交流。王乐泉书记和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统一俄罗斯党最高委员会委员奇林加洛夫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在致辞中,双方对中俄关系的现状进行了高度评价,表示自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关系在政治、经贸以及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巨大进展。此次中俄政党论坛对中俄政党间的交流与合作意义重大,将为两国关系发展到更高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在论坛开幕前,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格雷兹洛夫会见了王乐泉。双方高度评价中俄双边关系的发展,并就加强两国政党交往,推动两国经贸、能源和高科技等领域务实合作,共同推进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交换了看法。此外,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中联部副部长陈凤翔,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统一俄罗斯党总委员会副书记科萨切夫,俄外交部副部长萨尔塔诺夫等也出席了此次论坛。
坦诚交流,成果丰硕
在为期一天半的研讨活动中,中俄专家学者在“全球和地区视野中的中俄关系”的主题下,围绕全球化与国际秩序、地区多边合作、社会政治思潮与国际关系以及政党在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作用等四个议题,从不同层面研讨、深化和充实中俄关系的一系列重要课题。中俄双方都派出了阵营强大的专家学者队伍发言并参与讨论。俄方发言人大多来自国家杜马中的统一俄罗斯党议员,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俄罗斯外交学院、科学院等知名学术研究机构。中方发言队伍由中联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双方进行了坦诚交流,就一些问题达成了共同或相近的认识。
第一,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双方学者在论坛上都提出,全球化是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有专家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往往认为全球化是被自己完全控制的,发达国家总体上处于有利地位。美国的实力不仅在于经济、军事以及政治体制吸引力等方面,其强大主要是由于掌握了确定全球化游戏规则的权力。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被边缘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看来,全球化实际上就是按照西方标准的“统一化”,因而在其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全球化意识形态。双方学者都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俄经济上有互补性,政治上有共同利益和任务,这为中俄关系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动力。
第二,主权和民主不具有统一标准,必须适应各国实际。一些学者指出,中俄都希望加强自己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而国家主权就是人民有权选择自己国家的发展模式,但这经常导致发达国家的不满。有俄罗斯学者强调,当前俄主张“主权民主”,或者可称为“可控民主”,这是从俄实际情况出发的。俄罗斯当前处于转型期间,民主完全不可控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列宁也曾经说过:民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这方面,中俄有相似之处。但中俄两国的区别在于,中俄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但无论方式如何,两国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这就需要两国加强相互借鉴和交流,为外界树立大国关系的典范。
第三,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但传统安全问题仍占主导。与会专家认为,非传统安全问题与传统安全问题交织互动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形势的新特点。非传统安全问题并非新事物,但一直以来都被置于次要地位。冷战结束后,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先前被掩盖的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但中俄双方学者都指出,当前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凸显并没有改变传统安全因素的主导地位,这主要是缘于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一些学者对当前在军备竞赛领域出现的新动向表示了担忧。
共话合作,前景广阔
中俄关系是本次论坛的焦点话题。从论坛发言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是在俄政府官员还是民间学术层面都存在进一步发展与中国关系的呼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了与会的双方专家学者的共同话题。
第一,中俄存在广泛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将继续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深入发展。双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领域就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动力进行了交流。从总体战略而言,中俄都是世界上主要的战略力量之一,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相似立场。而且双方面临相似的战略处境,都需要维持和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从地区层面而言,中俄都需要建设一个和谐周边,加强地区安全合作符合双方的利益。双方在环保安全、朝核问题、上合组织等方面的合作空间很大。从国内层面而言,中俄都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加速发展时期,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强,在诸多领域的合作大有可为。俄方学者指出,中国的快速发展为俄提供了机遇。中俄能源合作成为论坛中的热门话题,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能源合作双方学者提出了诸多建议。
第二,中俄相互信任和相互了解的不断加深为中俄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十多年来,中俄间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机制不断完善。中俄高层交往活跃,领导人每年都会面一次。中俄国会的合作日益密切,一些重要代表团也频繁互访。有俄罗斯学者指出,虽然目前中俄互信水平已较高,但还要继续深入和扩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应该让两国民众彼此了解实际情况和真相。中俄两国人民具有友好的历史基础,且保持着很强的文化吸引力,这为中俄关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在论坛中,无论是俄方官员还是学者都多次提到俄国内最近的一个民意调查结果,尤其是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科萨切夫表示迫切希望将这个结果让更多中国朋友知道。该民调是关于俄十大朋友、十大敌人的调查。中国没有进入头十个敌对国家,而且还是十大朋友中的第三位。科萨切夫认为,由此可以看出,俄民众几乎都是不支持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而这对中俄关系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三,中俄加强政党交流将对中俄关系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随着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俄两国政党间扩大合作关系,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从长远来看,中俄政党交流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共产党和统一俄罗斯党在各自国内都起着战略规划的作用,政党交流能够使双方更好了解对方发展的情况。中俄政党合作的空间应进一步拓展,可以在地区层面加强交流与沟通,推动中俄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讨论中还可以看出,俄方学者对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很感兴趣。一些学者表示,希望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经验,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政党交流在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进程中大有可为,成为与会双方的共识。
(本文责任编辑:王栋)
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中俄政党论坛由中国共产党和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共同举办,是中俄“国家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俄罗斯年”在中国取得圆满成功。今年3月,胡锦涛主席访俄并出席俄罗斯“中国年”活动的揭幕仪式,“中国年”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中俄政党论坛是“中国年”系列活动之一,两党对此都高度重视,事先均做了精心周到的策划和准备。为保证论坛取得预期效果,双方都派出高级别官员和高水平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和交流。王乐泉书记和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统一俄罗斯党最高委员会委员奇林加洛夫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在致辞中,双方对中俄关系的现状进行了高度评价,表示自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关系在政治、经贸以及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巨大进展。此次中俄政党论坛对中俄政党间的交流与合作意义重大,将为两国关系发展到更高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在论坛开幕前,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格雷兹洛夫会见了王乐泉。双方高度评价中俄双边关系的发展,并就加强两国政党交往,推动两国经贸、能源和高科技等领域务实合作,共同推进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交换了看法。此外,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中联部副部长陈凤翔,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统一俄罗斯党总委员会副书记科萨切夫,俄外交部副部长萨尔塔诺夫等也出席了此次论坛。
坦诚交流,成果丰硕
在为期一天半的研讨活动中,中俄专家学者在“全球和地区视野中的中俄关系”的主题下,围绕全球化与国际秩序、地区多边合作、社会政治思潮与国际关系以及政党在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作用等四个议题,从不同层面研讨、深化和充实中俄关系的一系列重要课题。中俄双方都派出了阵营强大的专家学者队伍发言并参与讨论。俄方发言人大多来自国家杜马中的统一俄罗斯党议员,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俄罗斯外交学院、科学院等知名学术研究机构。中方发言队伍由中联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双方进行了坦诚交流,就一些问题达成了共同或相近的认识。
第一,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双方学者在论坛上都提出,全球化是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有专家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往往认为全球化是被自己完全控制的,发达国家总体上处于有利地位。美国的实力不仅在于经济、军事以及政治体制吸引力等方面,其强大主要是由于掌握了确定全球化游戏规则的权力。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被边缘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看来,全球化实际上就是按照西方标准的“统一化”,因而在其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全球化意识形态。双方学者都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俄经济上有互补性,政治上有共同利益和任务,这为中俄关系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动力。
第二,主权和民主不具有统一标准,必须适应各国实际。一些学者指出,中俄都希望加强自己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而国家主权就是人民有权选择自己国家的发展模式,但这经常导致发达国家的不满。有俄罗斯学者强调,当前俄主张“主权民主”,或者可称为“可控民主”,这是从俄实际情况出发的。俄罗斯当前处于转型期间,民主完全不可控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列宁也曾经说过:民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这方面,中俄有相似之处。但中俄两国的区别在于,中俄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但无论方式如何,两国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这就需要两国加强相互借鉴和交流,为外界树立大国关系的典范。
第三,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但传统安全问题仍占主导。与会专家认为,非传统安全问题与传统安全问题交织互动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形势的新特点。非传统安全问题并非新事物,但一直以来都被置于次要地位。冷战结束后,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先前被掩盖的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但中俄双方学者都指出,当前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凸显并没有改变传统安全因素的主导地位,这主要是缘于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一些学者对当前在军备竞赛领域出现的新动向表示了担忧。
共话合作,前景广阔
中俄关系是本次论坛的焦点话题。从论坛发言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是在俄政府官员还是民间学术层面都存在进一步发展与中国关系的呼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了与会的双方专家学者的共同话题。
第一,中俄存在广泛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将继续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深入发展。双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领域就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动力进行了交流。从总体战略而言,中俄都是世界上主要的战略力量之一,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相似立场。而且双方面临相似的战略处境,都需要维持和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从地区层面而言,中俄都需要建设一个和谐周边,加强地区安全合作符合双方的利益。双方在环保安全、朝核问题、上合组织等方面的合作空间很大。从国内层面而言,中俄都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加速发展时期,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强,在诸多领域的合作大有可为。俄方学者指出,中国的快速发展为俄提供了机遇。中俄能源合作成为论坛中的热门话题,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能源合作双方学者提出了诸多建议。
第二,中俄相互信任和相互了解的不断加深为中俄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十多年来,中俄间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机制不断完善。中俄高层交往活跃,领导人每年都会面一次。中俄国会的合作日益密切,一些重要代表团也频繁互访。有俄罗斯学者指出,虽然目前中俄互信水平已较高,但还要继续深入和扩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应该让两国民众彼此了解实际情况和真相。中俄两国人民具有友好的历史基础,且保持着很强的文化吸引力,这为中俄关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在论坛中,无论是俄方官员还是学者都多次提到俄国内最近的一个民意调查结果,尤其是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科萨切夫表示迫切希望将这个结果让更多中国朋友知道。该民调是关于俄十大朋友、十大敌人的调查。中国没有进入头十个敌对国家,而且还是十大朋友中的第三位。科萨切夫认为,由此可以看出,俄民众几乎都是不支持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而这对中俄关系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三,中俄加强政党交流将对中俄关系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随着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俄两国政党间扩大合作关系,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从长远来看,中俄政党交流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共产党和统一俄罗斯党在各自国内都起着战略规划的作用,政党交流能够使双方更好了解对方发展的情况。中俄政党合作的空间应进一步拓展,可以在地区层面加强交流与沟通,推动中俄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讨论中还可以看出,俄方学者对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很感兴趣。一些学者表示,希望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经验,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政党交流在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进程中大有可为,成为与会双方的共识。
(本文责任编辑: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