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培育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f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师问生答,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的还是不多。因此,学生仍是被动地作出反应,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只是教师思维方式的迁移,缺乏发现性、创造性、发散性,这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教育改革理念的要求。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精神,我们还是要把“问”的主动权适当还给学生。当学生学会了问,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当他能执著于自己个性化的思想,反复质疑文本,并且在质疑中查阅资料思考证明自己,并和同学交流、碰撞,那么他对文本的理解将更上一层楼。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段话在今天读来仍然有振聋发聩之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决不应由我们老师全盘包办,必须落实到使学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疑善问的能力上来,并尊重他们的质疑,让他们思考、质疑、碰撞,这样他们的语文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让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潜力。
  一、角色反转,逼出问题
  许多教师在备课时,都会结合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这一做法从单独一堂课来看效果确实良好,但从长远来看,也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依赖性,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可以考虑换一种教学思路,让学生主动提出他们自己的疑问,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问来编排教学。这样,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会处于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当然,一开始时,学生可能会不习惯,也不愿提问,此时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最基本方法:看看练习册和课后思考题的问题自己能否解答。有时可以用小组比赛的形式:提一个问题,其他组不会解答,可以加分的形式,激励学生提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逐渐能提出一些问题,而且提问的闸门打开后,问题还会越来越多。
  二、不疑有疑,求真务实
  有些课文文字浅显、内容易懂,学生可能会觉得没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于不疑处有疑”,在看似明白晓畅的地方发现其耐人寻味的底蕴。
  为此,要让学生在“不疑处”多想想:
  “写了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
  “能不能不这样写?”
  “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
  例如《背影》一文,父亲为什么说“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明明说“身体平安”又为什么说“膀子疼痛,离大去之期不远”?
  还如《老王》一文,为什么只有十到二十个鸡蛋,却多得数不清?老王送我鸡蛋,我为什么要“强笑”?
  三、尊重学生,理解融入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当大部分学生执著于某个问题时,也许这个问题就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关键点。
  例如《金色花》一文,现代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读了课文后他们执著地认为:课文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应带着母亲一天找不到孩子的震怒语气读,因为如果自己消失一天不被打死才怪。如果此时紧抓住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比较读“我不告诉你,妈妈”和“我不告诉你”,学生很快会发现原文加上“妈妈”二字后,语气立刻变得舒缓,充满了孩子撒娇的甜腻。而去了“妈妈”后语气就显得叛逆。这个问题一解决,整篇课文中“为什么孩子如此淘气,为什么孩子帮妈妈后不肯说却无比高兴”这一问题就很好理解了:妈妈平时无比宠爱孩子,孩子对妈妈如此依恋。
  又如《背影》一文,学生执著于“二十岁的人还要父亲送是否太造作?现在不是鼓励孩子独立吗?”此时正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写作背景的一个契机:1917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非常不安全,父亲不放心。同时也是理解父爱的深沉、炽热的一个契机:什么情况下你对一个人要亲自送上车,买好东西,千叮咛万嘱咐?第一种理解是可见父亲把二十岁的朱自清还当作孩子看;第二种理解是可见父亲对孩子怀着炽热的父爱,但他是通过平常、细小的行动来表达的。由此文章语言的朴实真挚就更好理解了。
  四、有的放矢,问出水平
  提问只是学习的第一步,提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下一步学习钻研的深度和最终的学习效果。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也有的学生会出现为问而问的现象,或者提一些“怪问题”。教师当然不能因此泼冷水,而应及时引导学生不但敢问,而且善问,也就是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紧扣教材训练内容来提问。为此,除了让学生找出有关字词句障碍,还应让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思考,进而发现问题。
  例如一般记叙文就可以围绕以下几点来组织问题:
  本文记叙的要素是什么?
  本文记叙的结构是什么?
  本文记叙的详略是怎样的?
  本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哪些?
  本文所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五、生生互动,沟通碰撞
  在提问方式上,可以采取班组讨论,让学生生生互动质疑而“问”。
  所谓生生互动,就是通过学生个体的问题意识,在小组、班内互相沟通,互相碰撞,在感受集体温暖的同时获取集体智慧的营养,以丰富个体的思维领域。通过生生互动,一些低层次的,甚至与学习无关的问题在小组内就被剔除了,避免了老师担心的“乱问”,而引发课堂活跃气氛的有价值的问题就出现了。
  如《藤野先生》一文,经过小组筛选后共提出了5个问题:1.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2.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应怎样理解?3.作者写“弃医从文的原因”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4.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5.“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已经涵盖了本课的主要内容。这样,通过适当的合作讨论和质疑解答,学生主导了整个课堂,已经无须教师再苦苦讲解。
  六、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能疑善问能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是语文学科本身人文性的需要,是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的需要。在语文课堂上点燃学生提问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努力的地方。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基于此,作为一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语文教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要在培养学生深厚的语文素养上下功夫,出实招,还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丰富的人文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尤其要引领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是戏剧,古有关汉卿《窦娥冤》,今有曹禺《雷雨》,外有莎翁巨作《哈姆雷特》,可谓古今中外名剧荟萃,历届学子见之每每心驰神往,满怀期待,总觉在此当会遇见别样的风光。而在现实教学中,语文老师要么涛声依舊,与小说、散文教学一样,只注重文本鉴赏;要么标新立异,将相关影视作品逐一放映一遍了事;要么直接充当“戏剧导游”的角色,一节课带学生“游”完一个单元;更有甚者,因不得其门而入
小说的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语言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通常由叙述人称决定。传统小说多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这是一种全知视角,叙述者可以无所不知和毫无阻碍地讲述故事。他可以同一时间出现在不同地点,可以从各个方面观察人物的生活,还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第二人称是一种极少见的叙述视角,“你”不再是古典小说中的“各位看官”,不再是作者期待的对话者,而是作为故事的主要人物,给读者全新的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文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各级升学考试中,作文分占的比重就非常大,几乎是半壁江山。而学生作文分的高低,可以说直接影响他们的升学情况。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激发他们
散文作品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和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从日常教学情况来看,就文本内容而言,学生更喜欢阅读小说,而对于散文的学习,则呈现“敬畏”心理。散文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以浙江省近十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为例,其中就有六年考查的是散文。它们分别为:2004年刘长春的《白鹤翔集的记忆》,2005年李汉荣的《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2007年蔡家园的《泰山之恩》,2010年李丽娟的《静流》,2012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势必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中学德育的发展。社会德育教学环境复杂性提高、教师德育教学应用能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方面“互联网”的应用对传统道德造成很大冲击、学校未充分利用并提高“互联网”实效性、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互联网”技术重视利用程度不高等等。本文針对这些问题,着重阐述了一下措施来具体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德育;中学]  随着科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叙述者,语文教师上的每一节课基本上都是转述别人的作品。同一个作品,由于叙述者身份、学识不同,选择的角度不同,那么叙述的效果自然就千差万别。  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一个好的叙述角度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探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同时也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在优化教学过程中的体现。于漪曾说:老师对教材解读的深度和宽度往往决定了教学的高度,文本解读程度的高低,决定了
一、“唠叨”“啰嗦”的艺术魅力  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可是在《祝福》中,却有大段大段的重复。这就是写祥林嫂絮絮叨叨讲“阿毛的故事”。阿毛故事前后完整地出现了二次,把这两段对照一看,只不过文字上略有改动而已。这样大段大段的重复,不是太啰嗦了吗?—般地说,文章要力避重复,尤其是大篇
[摘 要: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语文识字教育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其重要性也逐渐显露出来,但是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语文识字教育成效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情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给学生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本文就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情境化课堂开展的有效策略展开相关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情境化课堂;有效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学生需要更加高效、新颖的教学模式。而当今新的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创设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情境,以激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