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3年,我以刚刚超过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成绩,服从分配,从黑龙江省考进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幸运地成为当时的一名“天之骄子”。
淮北,只有这一所全国性大学,在当地,我们还是挺受尊重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度过了4年愉快的大学时光。
一、生活优裕,学习轻松
我们不仅学杂费全免,而且每月学校发21.5元的生活费。在当年,不仅够吃饭,如果节省一些,基本上不用家里再拿一分钱。那个年代,师范院校全部免费就读,其他大学、中专也只是象征性的收一点点费用。
当时,这所学校只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体育、艺术几个系,每届所招学生不多,中文系算是招得多的,也只有两个班,每班45人,一届才90名学生。上几届学生人数更少。所以,每个系的在校生不过400人,全校的师生加起来,也不到2000人。
同学之间交往时间多,除了看书,就是辩论。那时,正是各种思潮在高校蓬勃兴起之时,所以,大家基本上都生活在一起,除了上课,就是聊天。我班还办一份油印小报,把大学的学习体会、生活感悟刊出,除此以外没有太多的业余生活,学校里就像个小农社会,安闲,自在。
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老师不仅知道你的生活情况,而且,连你的家人的情况都基本清楚。因此,学生的思想动态,老师掌握得很多,谁最近有什么情绪,谁与谁有矛盾等等,老师都会像家长、兄长一样,找你聊天,与你一起吃饭。表面上看这样好像很庸俗,其实,正是这种亲密而随和的师生关系,帮我们解决了青春期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使得我们在4年的大学生活中,一直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没有发生大的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在毕业分配时,我班也没有出现其它学校那样同学间师生间闹得很僵的事情,大家在听完毕业分配去向时,都鼓起了掌。这就是小院校带来的好处吧。
在淮北煤炭师院的4年生活,特别是我们学中文的,好像就在过去的私塾里一样,培养的是一种精神:团结、友善、和谐、进取、安于现状等等,我觉得人性化的东西是比较多的。
二、部委院校,培养目标明确
这所师范学校,前身是安徽师范大学的一个分校。1974年,被煤炭部买下,成为煤炭部属13所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专门为煤炭系统培养师资的高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分配的目的性、目标都很强,就是全国各煤矿的中小学校。所以,学生一进校,就基本上知道了自己大致的未来,同学间基本上没有什么竞争,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大致去向,基本上是哪来哪去,如果有志向大的要考研的,那就自己努力,与其他人无关。
新生入校,首先是开展爱校、爱煤炭行业教育,学生中除部分来自煤矿外,大多数来自农村,城市生源较少。我们一有时间就要到煤矿上实习参观,培养对行业的热爱,这对我们了解煤炭行业是很有帮助的。有的同学看到煤炭行业这么艰苦,却拿出这么多钱来培养我们,于是,有的同学毕业时,能够出行业的,也不出了,这就是情感教育的结果吧。从我们学校毕业的人来看,出行业的少,就是出了这个行业,也一直对这个行业充满感情。
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行业学校还是应该存在的,这种行业精神、专业精神、行业感情,是一般的综合大学所没有的。或者有的人认为,行业学校有面窄、思路不太开阔等等缺点,但我想,如果大家都去“宏观”了,那么微观谁来做?国家大把的钱投进那些著名的高校,这些著名的高校的著名的人才都哪里去了?有多少毕业生在为国家服务?而这些部委院校所培养的人,却基本上都在为这个行业做工作。凡是部委院校,所去之地,基本上都比较艰苦、偏远甚至偏僻,如石油、煤炭、地质、化工等等,这些地方,如果不是一开始就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感情投资,光毕业时要求人家去无私奉献,成吗?
现在想想,我们都毕业20年了,我们许多同学一直都在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如果不是煤炭部有发展眼光,办这所院校,有几个当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毕业生会去西部煤炭子弟学校呢?因此,我觉得,不能一哄而上,把部委院校全归地方,如果有的部委有能力,又愿意办学,为什么不可以继续办呢?部委院校也有它的优势啊!
我们的校友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大家都认为,虽说这个学校比较封闭,当时我们将它戏称为“三闾大学”,整个淮北当时都比较闭塞,只有一条马路。就是现在,主要街道才扩展到“三马路”,一个公园,只有几只猴子可看。基本上没什么可玩的,大家没事就看书学习,基础打得很牢靠,作风都比较朴实。所以,凡是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教书时,都比较受欢迎,讲课时不是光讲一些时髦言论、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而是靠渊博的学识来赢得学生的认可。这与后来毕业的一些大学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那时的同班同学,多在中小学教书,也都是兢兢业业的,师德都比较好。
这些都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相关的。我认为,作为一所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就应该树立“行为世范”的准则,即: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事。毕业后,如果有机会,转行做其它的事,有一个好的文化基础,也会做得好;如果没有机会,就做一名教师,也会用心教书育人,在岗位上做出成绩,这就是个安静的心态。我觉得这样对学生自己好,对家庭好,对社会更好。抱着这种心态去生活,也不会出大问题。
如果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都能这样,我想,这个学校的校风没得说,在社会上的声誉也会好,时间一长,毕业生的就业也不会成为难题。
三、学以致用,学以实用
由于我们一进学校,就目的明确,就是要学习专业知识,服务于煤矿企业。所以,我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平时还注意了解一些与“煤”相关的知识,准备以后讲课时用。平时大家在说话时,比较注意逻辑思维,比较重视讲话时的神情、仪表。另外,我们不仅学习中学语文教学法,还要学习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学习这些,目标明确,就是要学以致用。为了训练我们的讲话能力,我们当时经常组织演讲,把自己最近的学习心得,在班上向大家汇报一下。人人都得讲,个个不放弃。经过多次这样的反复训练,经常有意识的强化,我们班同学基本上口才较好,表达能力较强,能说会道。走上工作岗位后,没有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痛苦,教起书来得心应手,比较受学生欢迎。
相比之下,有些院校分来的学生,就不擅长表达,或者口才不行,或者讲话逻辑性较差,有东西讲不出来。
希望师范教育能继续发扬这种传统,打好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达到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楚,条理明晰,干净利落。如果能做到像主持人那样随机应变,幽默风趣,富于鼓动性与感染力,那就更好了。
四、多余的话
去年,我毕业20年,我们回到母校相聚。母校原来那种宁静、安闲的环境肯定是没有了。留校教书的同学说:“现在别说像那时了,那时,咱们才几个人?现在一届招900人!扩招,我教4年,记不住几个学生名字,连他们自己互相之间都认不全。”
是的,全学校乱糟糟的,全校师生加起来有二万人,挤在一起,真的与自由市场差不多,从洗浴中心到小卖部以及到处贴的具有商业气息的转让小广告,令人眼花缭乱。还有到处贴着一些什么“九江聚”、“深圳聚”等,我不明白,问校友,她说,是各地学生组织的老乡聚会。我心里真不是滋味,这是学校吗?是的,学校培养各种人才,最终都要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但是,我总觉得,就像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一样,那是要等到临死时才有死亡气息的,人还有可爱、聪明、朝气、有志气的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代呀,总不致于出生没多久就进入了老年时代呀。我想,学校,就应该富有纯洁的青春气息,那是理想的生长地,应该是个世外桃园,而不是一个俗气冲天的势利场。
同学说,没办法,招生太多,老师少,学生多,只有学生们自己管理自己了,他们主要靠这样联系,一切都乱了套。
因此,我想,计划招生虽然有它的诸多弊端,但是也有它的好处。扩大招生,有它的好处,但是,教学资源紧张了,教学质量也受到一定冲击,大学生就业更成了大问题。因此,我认为,大学,特别是师范大学,还是应该保持“行为世范”的教育,它是集中培育未来教师的地方,而不应是包罗万象,以似是而非的商业气息为荣。所以,我还是希望师范教育回到原点,不要迷失方向。
我的思考可能与社会发展潮流不符,但这是我,一个毕业于部委所属的师范院校,又做过煤炭企业子弟学校的教师,同时,又是一个关心教育的普通人的思考。不当之处,请原谅。
淮北,只有这一所全国性大学,在当地,我们还是挺受尊重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度过了4年愉快的大学时光。
一、生活优裕,学习轻松
我们不仅学杂费全免,而且每月学校发21.5元的生活费。在当年,不仅够吃饭,如果节省一些,基本上不用家里再拿一分钱。那个年代,师范院校全部免费就读,其他大学、中专也只是象征性的收一点点费用。
当时,这所学校只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体育、艺术几个系,每届所招学生不多,中文系算是招得多的,也只有两个班,每班45人,一届才90名学生。上几届学生人数更少。所以,每个系的在校生不过400人,全校的师生加起来,也不到2000人。
同学之间交往时间多,除了看书,就是辩论。那时,正是各种思潮在高校蓬勃兴起之时,所以,大家基本上都生活在一起,除了上课,就是聊天。我班还办一份油印小报,把大学的学习体会、生活感悟刊出,除此以外没有太多的业余生活,学校里就像个小农社会,安闲,自在。
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老师不仅知道你的生活情况,而且,连你的家人的情况都基本清楚。因此,学生的思想动态,老师掌握得很多,谁最近有什么情绪,谁与谁有矛盾等等,老师都会像家长、兄长一样,找你聊天,与你一起吃饭。表面上看这样好像很庸俗,其实,正是这种亲密而随和的师生关系,帮我们解决了青春期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使得我们在4年的大学生活中,一直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没有发生大的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在毕业分配时,我班也没有出现其它学校那样同学间师生间闹得很僵的事情,大家在听完毕业分配去向时,都鼓起了掌。这就是小院校带来的好处吧。
在淮北煤炭师院的4年生活,特别是我们学中文的,好像就在过去的私塾里一样,培养的是一种精神:团结、友善、和谐、进取、安于现状等等,我觉得人性化的东西是比较多的。
二、部委院校,培养目标明确
这所师范学校,前身是安徽师范大学的一个分校。1974年,被煤炭部买下,成为煤炭部属13所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专门为煤炭系统培养师资的高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分配的目的性、目标都很强,就是全国各煤矿的中小学校。所以,学生一进校,就基本上知道了自己大致的未来,同学间基本上没有什么竞争,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大致去向,基本上是哪来哪去,如果有志向大的要考研的,那就自己努力,与其他人无关。
新生入校,首先是开展爱校、爱煤炭行业教育,学生中除部分来自煤矿外,大多数来自农村,城市生源较少。我们一有时间就要到煤矿上实习参观,培养对行业的热爱,这对我们了解煤炭行业是很有帮助的。有的同学看到煤炭行业这么艰苦,却拿出这么多钱来培养我们,于是,有的同学毕业时,能够出行业的,也不出了,这就是情感教育的结果吧。从我们学校毕业的人来看,出行业的少,就是出了这个行业,也一直对这个行业充满感情。
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行业学校还是应该存在的,这种行业精神、专业精神、行业感情,是一般的综合大学所没有的。或者有的人认为,行业学校有面窄、思路不太开阔等等缺点,但我想,如果大家都去“宏观”了,那么微观谁来做?国家大把的钱投进那些著名的高校,这些著名的高校的著名的人才都哪里去了?有多少毕业生在为国家服务?而这些部委院校所培养的人,却基本上都在为这个行业做工作。凡是部委院校,所去之地,基本上都比较艰苦、偏远甚至偏僻,如石油、煤炭、地质、化工等等,这些地方,如果不是一开始就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感情投资,光毕业时要求人家去无私奉献,成吗?
现在想想,我们都毕业20年了,我们许多同学一直都在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如果不是煤炭部有发展眼光,办这所院校,有几个当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毕业生会去西部煤炭子弟学校呢?因此,我觉得,不能一哄而上,把部委院校全归地方,如果有的部委有能力,又愿意办学,为什么不可以继续办呢?部委院校也有它的优势啊!
我们的校友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大家都认为,虽说这个学校比较封闭,当时我们将它戏称为“三闾大学”,整个淮北当时都比较闭塞,只有一条马路。就是现在,主要街道才扩展到“三马路”,一个公园,只有几只猴子可看。基本上没什么可玩的,大家没事就看书学习,基础打得很牢靠,作风都比较朴实。所以,凡是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教书时,都比较受欢迎,讲课时不是光讲一些时髦言论、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而是靠渊博的学识来赢得学生的认可。这与后来毕业的一些大学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那时的同班同学,多在中小学教书,也都是兢兢业业的,师德都比较好。
这些都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相关的。我认为,作为一所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就应该树立“行为世范”的准则,即: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事。毕业后,如果有机会,转行做其它的事,有一个好的文化基础,也会做得好;如果没有机会,就做一名教师,也会用心教书育人,在岗位上做出成绩,这就是个安静的心态。我觉得这样对学生自己好,对家庭好,对社会更好。抱着这种心态去生活,也不会出大问题。
如果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都能这样,我想,这个学校的校风没得说,在社会上的声誉也会好,时间一长,毕业生的就业也不会成为难题。
三、学以致用,学以实用
由于我们一进学校,就目的明确,就是要学习专业知识,服务于煤矿企业。所以,我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平时还注意了解一些与“煤”相关的知识,准备以后讲课时用。平时大家在说话时,比较注意逻辑思维,比较重视讲话时的神情、仪表。另外,我们不仅学习中学语文教学法,还要学习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学习这些,目标明确,就是要学以致用。为了训练我们的讲话能力,我们当时经常组织演讲,把自己最近的学习心得,在班上向大家汇报一下。人人都得讲,个个不放弃。经过多次这样的反复训练,经常有意识的强化,我们班同学基本上口才较好,表达能力较强,能说会道。走上工作岗位后,没有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痛苦,教起书来得心应手,比较受学生欢迎。
相比之下,有些院校分来的学生,就不擅长表达,或者口才不行,或者讲话逻辑性较差,有东西讲不出来。
希望师范教育能继续发扬这种传统,打好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达到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楚,条理明晰,干净利落。如果能做到像主持人那样随机应变,幽默风趣,富于鼓动性与感染力,那就更好了。
四、多余的话
去年,我毕业20年,我们回到母校相聚。母校原来那种宁静、安闲的环境肯定是没有了。留校教书的同学说:“现在别说像那时了,那时,咱们才几个人?现在一届招900人!扩招,我教4年,记不住几个学生名字,连他们自己互相之间都认不全。”
是的,全学校乱糟糟的,全校师生加起来有二万人,挤在一起,真的与自由市场差不多,从洗浴中心到小卖部以及到处贴的具有商业气息的转让小广告,令人眼花缭乱。还有到处贴着一些什么“九江聚”、“深圳聚”等,我不明白,问校友,她说,是各地学生组织的老乡聚会。我心里真不是滋味,这是学校吗?是的,学校培养各种人才,最终都要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但是,我总觉得,就像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一样,那是要等到临死时才有死亡气息的,人还有可爱、聪明、朝气、有志气的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代呀,总不致于出生没多久就进入了老年时代呀。我想,学校,就应该富有纯洁的青春气息,那是理想的生长地,应该是个世外桃园,而不是一个俗气冲天的势利场。
同学说,没办法,招生太多,老师少,学生多,只有学生们自己管理自己了,他们主要靠这样联系,一切都乱了套。
因此,我想,计划招生虽然有它的诸多弊端,但是也有它的好处。扩大招生,有它的好处,但是,教学资源紧张了,教学质量也受到一定冲击,大学生就业更成了大问题。因此,我认为,大学,特别是师范大学,还是应该保持“行为世范”的教育,它是集中培育未来教师的地方,而不应是包罗万象,以似是而非的商业气息为荣。所以,我还是希望师范教育回到原点,不要迷失方向。
我的思考可能与社会发展潮流不符,但这是我,一个毕业于部委所属的师范院校,又做过煤炭企业子弟学校的教师,同时,又是一个关心教育的普通人的思考。不当之处,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