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要不要教学:一个原本无需讨论的问题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13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师要不要教学”这一原本无需讨论的问题,在过去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年代里却成了一个问题,甚至成为一个设计和实施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的大问题。由于过分强调幼儿园游戏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将幼儿园教学活动弱化了甚至丢弃了,或者将幼儿园教学活动隶属于游戏活动,结果或导致“教师不敢去教幼儿了”,或导致“会教的老师不会教了,不会教的老师更逍遥了”,甚至导致“由于过分关注幼儿生成的活动,而使教学活动变得缺少教育价值”。
  
  关于幼儿园游戏和教学的争议
  
  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几乎都认为幼儿园游戏活动是重要的,但是并非每个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都认为幼儿园教学活动同样重要。
  有关幼儿园游戏和教学活动的争议曾发生在人们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解读和演绎的过程中。大约在四五十年前,一些学前教育工作者从皮亚杰理论中得到启示,开始强调儿童自主的、主动的活动,强调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强调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儿童自我调节和反省抽象。皮亚杰理论使一些学前教育工作者主张教育应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儿童的发展,促进儿童自主建构知识。一些学前教育工作者将皮亚杰理论加以演绎,认定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应将以同化为主的游戏活动作为儿童学习的根本途径。正如新皮亚杰主义者凯斯所言,“早在皮亚杰理论提出之前,一大批从事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的人就已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不过他们从皮亚杰理论中看到的乃是支持这一主张的心理学框架,即应顾及可能适合幼儿的活动才能促进他们智慧发展的一系列思想。”
  一些西方学者在反思将皮亚杰理论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时遇到的问题后,开始推崇维果茨基的理论。维果茨基认为,皮亚杰将教学和发展看作是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这种观点有其一定的合理成分,因为教学应该依赖儿童心理某些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然而,这种依赖关系不是主要的,而是从属的。“教学和发展不是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也不是同一过程,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维果茨基提出假设,交往和它的最有计划性、系统性的形式(即教学),造就了发展,创造着新的心理形成物,发展着心理生活的高级过程,因此,教学是发展的决定性动力。能够体现教学与发展内部关系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它强调教学在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不在于训练或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维果茨基认为,只有指向“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维果茨基的观点与皮亚杰的观点正好相反。皮亚杰认为,教学服从于发展规律,而不是发展规律服从于教学。教学的作用是为形成主体动作图式创设必需的情境,教学效果取决于外部条件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程度。而维果茨基则认为,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结构、顺序和发展逻辑,教学引起的心理机能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律,因此,“发展过程跟随着建立‘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虽然教学和儿童的发展过程有着直接联系,但是它们永远不是同一的或相互平行的。儿童的发展不会像物体投下的影子那样追随着学校的教学”。
  有关幼儿园游戏和教学活动的争议至少让更多的人承认了教学的重要性,至少让一些坚持游戏是最重要的活动的人变换了陈述的口气和方式,诸如“让儿童在更具知识的成人的帮助下主动地学习”,至少使少数当年皮亚杰理论的崇拜者开始思考如何对幼儿实施教学的问题。
  其实,这样的争议主要还只是集中在“如何教”的问题上,因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是在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看法的。实际上,幼儿园课程不仅需要关注“如何教”的问题,更需要关注“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
  
  因淡化或忽略“为什么教”和
  “教什么”而产生的问题
  
  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程中,由于强调了儿童发展,强调了游戏,人们曾一度淡化或忽略了“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然而,即使在“幼儿园教学活动几乎被抛弃”的年代里,实际上并没有一所幼儿园不在开展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名不正,言不顺”,幼儿园教师要么“偷偷地”组织和实施幼儿园教学活动,要么将幼儿园所有活动都称为游戏活动,即用泛化或异化游戏的方式组织和实施幼儿园活动。
  但是,毕竟“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是幼儿园课程必须涉及的重要方面,如果淡化或忽略这些问题,那么幼儿园课程在设计、编制和实施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
  淡化或忽略“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就会淡化或忽略对“将幼儿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的思考,就会淡化或忽略对“什么才是教师最值得教以及幼儿最值得学习的东西”等问题的判断,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幼儿园课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已经尝到了由此带来的后果。例如,不少幼儿园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过分强调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结果这些活动内容不仅没有真、善、美的内涵,而且经常出现有悖于时代特征、人文常理、幼儿发展规律的东西。又如,一些幼儿园课程和教材中充斥着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相对立、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违背、与幼儿学习水平和能力不一致的内容,这些东西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毒害幼儿。我们必须从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认识这些现象和问题。
  
  仍然遗留着的负面影响
  
  如今,“幼儿园教师要不要教学”虽然已经不再是一个引起人们争议的问题,但是遗留的问题仍对幼儿园教师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在编制和设计幼儿园课程时,有人误将儿童发展当作课程,将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如认知、情感、人格、动作等)当作课程的各个领域,将儿童的发展水平当作教育目标。这样一来,教育就只是为了儿童发展,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荡然无存。
  又如,幼儿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很少思考究竟什么是最值得教给幼儿的东西,而会较多地关注幼儿是否活动起来了,幼儿是否快乐了,等等。在许多情况下,幼儿似乎很投入,似乎也很开心,但活动内容毫无意义,有时甚至是有害的。可以这样推断,如果活动内容不健康,那么幼儿越投入、越快乐,活动的弊端就越多。
  再如,不少幼儿园教师迄今仍在“教”与“不教”之间徘徊,而教师以外人员(如教研员、督导员、评估员等)中有些人居高临下,仍在“教”与“不教”之间,特别是在一些低层次的技术性问题上与教师周旋,搞得教师左
  右为难、举棋不定。
  
  幼儿园课程之“道”
  
  瑞吉欧教育的创始人马拉古兹曾经批评人们在运用皮亚杰理论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低估成人在帮助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等。马拉古兹赞同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假说。他认为,“维果茨基的建议至今仍有价值,它使教师的广泛参与合理化。在瑞吉欧课程中,维果茨基的方法与我们对待教与学这一两难问题的态度,以及个体获取知识的生态学方法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即使在瑞吉欧这样低结构的课程中,马拉古兹也没有低估教师教学的重要性。
  在谈及幼儿园课程时,人们总是把它与角色游戏、搭积木、科学活动、数学活动、语言活动、图书阅读、身体运动、美术活动、音乐活动等联系在一起,并将它与教师决定儿童做些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去做相关联。所有这些都是与教育者的价值取向不可分割的。这就是说,幼儿园课程并非全然的“要教”或“不要教”,幼儿园课程之间的差别往往只是表现在“教师教学”与“幼儿游戏”在比例、程度上有所不同,幼儿园课程之“道”就是“实现幼儿游戏与教师教学的优化结合”,就是当今人们常说的“处理好教师预设的活动与幼儿生成的活动之间的关系”,而“实现”或“处理”之“道”就在于“一切由时间、地点和条件所决定”,用学术的语言讲,那就是将课程置于生态关系中去考察。
  幼儿需要获得一个知识和技能的体系,而这个体系与科学、社会(包括历史、地理等)、语言、数学、音乐和美术、体育和健康等不同科目有联系。这样的体系主要不是幼儿通过自发的活动获得的,而是需要教师通过教学传授给幼儿。当然,笔者反对小学化的教学,也反对将不必要的东西教给幼儿,因为这样做违背幼儿教育的原则和规律。在弄清楚该通过教师的教学给予幼儿什么以后,剩下的就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了。当然,越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相一致的教学就越理想,但这主要是技术性的问题,而不是价值取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凯斯.智慧的发展:一种新皮亚杰主义理论〔M〕.吴庆麟,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2〕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EDWARDS C, GANDINI L, FORMAN G.The hundred languages ofchildren〔M〕.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8.
  (朱家雄学前教育研究网www.zhujx.com)
其他文献
金生鈜在《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教育何以是治疗——兼论教育与人的健康的关系》一文指出,在学校教育中,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着日益严重的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心理问题,使得心理治疗进入学校课程与场域,导致学校教育中的心理治疗本身成为问题,并引发了教育学界的批评。在教育的规范意义上,教育本身具有治疗性,治疗是教育的本体价值。教育本身参与人的健康成长过程,参与心灵的改变,教育蕴含对求教育者的心灵健康的健康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德”的能力。力求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探究层次化走出被动接受、道德说教的误区。用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在系列模拟情境中丰富其道德认知与情感,在层层深入的思考探究中深化价值理解,使学生经历探究、质疑、思考、问题解决等深度学习的过程,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自主学德;问题情境;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  G41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课题组。  在规划大班主题活动“商品”时。我们发现幼儿在原课程安排的各个教学活动(去超市调查、自制商品、认识人民币、我会买东西、各种各样的包装袋、有趣的广告、自由市场)中获得的关于商品以及商品买卖的经验都将在最后一个活动“大卖场”中得以运用和整合。因此,我们把如何将零碎的经验串联起来,如何组织好大卖场活动作为重点,在活动实施过程中
生活环境的骤然改变使四川地震灾区的幼儿搬进了面积有限的板房。作为教师,我们能否基于现有的生活条件,挖掘板房生活中特有的教学资源,给幼儿带来快乐,让幼儿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呢?我们建议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组织相关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板房区的环境组织活动,发展幼儿的数概念和空间概念。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儿歌加深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寻找并记住自己家的门牌号码,到幼儿园后把它写在红色大纸上
摘 要 道德教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师需要避免以“非此即彼”的道德说教代替人文韵味,反思说教式“德育渗透”的教学现象,借助拓展与整合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多元人文体验,创生富于人文之美的语文课堂。从而将美德教育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自然地融为一体,彰显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魅力,滋养学生的道德成长。  关 键 词 学科德育;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在一次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辨别乐音与噪音。当我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好听的音乐;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我问:“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好听吗?”大部分孩子说不好听,只有乐乐大声地说:“这个声音好听!”我非常不高兴,瞪着乐乐说:“这么吵闹的声音你觉得好听吗?”我正想批评他,可看他一脸的委屈,我忍住火气问:“为什么你会觉得这声音好听呢?”乐乐轻声地说:“你不是说过聪明的孩子和
别让农村幼儿园“带病生存”    5月28日发生在湖北麻城的重大交通事故造成7名幼儿死亡、14名幼儿受伤。儿童节前夕发生的这起惨祸令人揪心。令人震惊的是,发生事故的龟山幼儿园竟是一家无证幼儿园,接送孩子的面包车司机没有驾驶证,核载7人的面包车竟挤进了21名幼儿!  据了解,发生事故的幼儿园曾向教育部门提出过证照手续申请,但未得到批准。而当地没有合法手续的幼儿园,绝非仅此一家。  近年来,国家逐渐放
摘 要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模式正面临全面转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高中全员导师制的探索,以科研提升教师团队的思想“认知”,明晰导师教育职能;从学生的品格、学习和生涯发展三方面,不断深化导师德育内涵,让教师从教书走向育人;建立健全导师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以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让导师配享职业幸福。以此实现高中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关 键 词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
刘玉兰 董春燕 设计 江世栋 执教 惠晓岩 实录 陈淑霞 点评    设计意图:    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我给幼儿讲述了《青虫变蝴蝶》的故事。活动结束时,许多幼儿饶有兴趣地问我一些关于小青虫的问题,如“小青虫是怎样趴在叶子上一动不动的?”“小青虫是怎样变成蝴蝶飞走的?”由此我发现幼儿非常喜爱小青虫,对小青虫具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因此,我创编了故事《小虫青青》,并编制了与故事情节相匹配的音乐,使幼儿通
原方案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多通道地让幼儿亲近春联,了解春联文化,其课程意识和活动形式值得肯定。但笔者认为该方案忽视了“生活”这一课程资源的直接利用,如果调整一下设计思路,效果可能会更好。    一、在真实生活中贴、赏春联。只有在春节这个特定的节日氛围中贴春联、赏春联才更加真实而有意义,才更加直接而充分。所以原设计中赏、贴春联的环节应该往前移,放在节日期间进行。教师可请家长配合,带孩子贴春联,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