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从事高校社团管理工作的实际,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很多,门类也是五花八门,主要涉及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实践类、文学艺术类、体育类和公益志愿服务类等几类社团。作为高校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在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社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风建设,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社团建设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学校重视不够,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对于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各大高校多采取以共青团组织为主体,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与校学生会两大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学生会侧重于学生的维权与服务,而学生社团联合会则侧重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二者共同服务于广大同学,在高校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共青团管理新格局。然而,部分高校学生社团仍处于校团委一校学生会一校学生会各部一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缺少社团联合会等社团主管组织,管理模式较单一。
(二)社团生命力不顽强,发展不健全
高校学生社团虽然在数量和种类上发展迅速,但是社团生命力不够顽强,昙花一现的现象较普遍,新旧社团更替较频繁,很多新成立的社团很难得到广泛的关注,不能够取得长远的发展。
(三)学生社团活动的创新意识不强,竞争力很弱。社团活动开展无力
随着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社团的数量和种类有所增加,但是总体而言质量不高。部分学生社团缺乏实质性内容,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影响力,难以得到大家的青睐。特色社团与精品社团的建设不够,在打造特色或精品社团时,缺乏凝练,很难坚持自己的特色,难以吸引大众目光。同时一些社团活动开展无力,活动质量不高、品味偏低,缺乏创新,开展频率较低,内容和形式却是一成不变,通常是组织郊游、聚餐、讲座、义务劳动等,且活动水准与社团成员的期望值存在很大差距,从而引起社团人才的大量流失,进而导致社团走向一个恶性循环并最终解散。
(四)社团活动场地和资金没有保障
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经费来源于社员社费、学校拨款和社会赞助等。由于部分高校对学生活动经费投入有限,大部分经费只能从社团收取的费用中获得。一些小规模社团影响力不足,经费紧张,活动举办减少,这样一来,越是规模小的社团便越没有影响力和凝聚力,招不到新的社员,便只能逐渐淡出社团活动的舞台,最终逐渐瓦解。同时高校供社团活动的场地有限,大部分社团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当社团活动与学校工作安排冲突时,便很难申请到活动场地。活动经费和场地无法落实,社团活动自然就无法顺利进行。
二、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学生社团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建设、不断改进的过程,高校应顺应学生社团日益发展的趋势,积极探索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律,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推动高校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探究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律,能够有效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使学生社团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
(一)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建设,规范学生社团管理
1.确立学生社团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
高校应建立学生社团统一领导的组织管理机构,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真正确立学生社团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部分的观念,并将其落实到各个教学单位和教学人员的实际工作中,从学生社团人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改善学生社团的工作条件,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做到组织上重视,政策上支持,工作上关心,活动上指导,资金上倾斜,通过设立学生社团专项资金,努力改善学生社团办公硬件设施和活动场地等条件,为学生社团的更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完善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
随着学生社团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服务应建立新的机制。首先,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构成在校团委的领导和指导下的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并驾齐驱的“一体两翼”的新格局。学校对社团的成立要进行审批和注册,要审查社团的性质、目标、内容是否符合学校的要求和规定以及发展规划,以保证社团存在的合理性和发展空间。通过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管理,严格规范各学生社团的章程,建立健全各社团规章制度,达到有章可依、有度可行的局面。
(二)加大引导力度,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可持续发展
1.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
各学生社团在成立之初都应有至少一名与社团专业相符合的指导老师,一方面指导社团开展特色活动,另一方面有效地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和社团业务活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而实现学生社团的全面发展。
2.优化社团发展环境和社团类型结构
首先,学校要定期对社团、社团干部进行考核,对那些规模大、水平较高、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社团进行表彰、奖励;对社团活动不突出、组织结构不完善、问题较多的学生社团予以批评、整改或清理,以确保学生社团的整体水平。建立社团活动学分制度,把社团干部和社员在社团期间参加、组织的重大活动纳入其“德育课”的成绩,享受加分,使社团活动正规化。
其次,还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学术类社团的成立和发展,鼓励科研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专业教师担任学术类社团指导教师,探索建立“学生社团导师制”,探讨多样化活动类型,积极向专业研究部门学习,加强沟通与协作,改善学术类社团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第三,要优化高校学生社团结构,做到大力扶持理论学习类社团,积极鼓励学术科技类社团,培养充实志愿者服务类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类社团。既要鼓励学术科技类社团向更广阔更深入的领域发展,又要求文艺生活类、文娱体育类社团追求高层次、高格调的社团活动,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加强学生骨干培训,重视社团继承发展
社团有无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团负责人及骨干成员的素质和能力。因此,还要重视学生社团负责人和骨干的培养。可以采取定期举办学生社团干部培训班、经验交流会、外出考察学习、集中指导等多种方式培养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学生社团干部,引导他们建立营造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团队文化、以增强会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社团品质和吸引力,增加社团竞争力。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新老成员的交接工作,增强社团老干部对新干部的“传、帮、带”意识,强化社团文化的传承,从而使学生社团形成长远的发展,打破昙花一现的局面。
(四)精品社团和特色社团的建设
在学生社团建设中,要树立“品牌”意识,有意识地培育一批精品学生社团,打造学生社团“品牌活动”。一方面,发挥高校专业学科的特色,打造“专业品牌社团”,通过走出校门、服务大众等方式,提高高校“品牌社团”在校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社团自身品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精品社团的发展。鼓励和支持高校精品社团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活动经费和活动场地上给予适当的帮助,不因硬件设施不健全而影响社团无法开展特色活动。
(五)加强社团自主刊物的创建
社团自主刊物是由社团成员结合自身社团专业发展为特点,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由社团成员自主编写、出版的学生校园刊物。高校学生社团自主刊物创建意识淡薄,且仅在校内发行,未能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应加强学生社团自主刊物创建的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自主刊物创建对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聘请专业老师向社团负责人和骨干成员教授如何进行自主刊物的创建和发展,对已形成的刊物,应注重刊物质量的提高。同时,学校社团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团自主刊物创建制度,必要时可以实行一定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社团进行自主刊物的创建。
(六)重视与外界的交流与学习
高校学生社团不应当是封闭的,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社团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积极为学生社团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开拓社团之间、社团与兄弟院校同类社团和社团与社会交流学习的渠道,通过举办活动,发现自身的不足,吸取他人的优点,以提高自身社团品质和实力。只有这样,社团才能更加体现学生自我需求、学校需求和社会需求三方面的集合统一,更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很多,门类也是五花八门,主要涉及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实践类、文学艺术类、体育类和公益志愿服务类等几类社团。作为高校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在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社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风建设,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社团建设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学校重视不够,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对于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各大高校多采取以共青团组织为主体,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与校学生会两大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学生会侧重于学生的维权与服务,而学生社团联合会则侧重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二者共同服务于广大同学,在高校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共青团管理新格局。然而,部分高校学生社团仍处于校团委一校学生会一校学生会各部一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缺少社团联合会等社团主管组织,管理模式较单一。
(二)社团生命力不顽强,发展不健全
高校学生社团虽然在数量和种类上发展迅速,但是社团生命力不够顽强,昙花一现的现象较普遍,新旧社团更替较频繁,很多新成立的社团很难得到广泛的关注,不能够取得长远的发展。
(三)学生社团活动的创新意识不强,竞争力很弱。社团活动开展无力
随着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社团的数量和种类有所增加,但是总体而言质量不高。部分学生社团缺乏实质性内容,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影响力,难以得到大家的青睐。特色社团与精品社团的建设不够,在打造特色或精品社团时,缺乏凝练,很难坚持自己的特色,难以吸引大众目光。同时一些社团活动开展无力,活动质量不高、品味偏低,缺乏创新,开展频率较低,内容和形式却是一成不变,通常是组织郊游、聚餐、讲座、义务劳动等,且活动水准与社团成员的期望值存在很大差距,从而引起社团人才的大量流失,进而导致社团走向一个恶性循环并最终解散。
(四)社团活动场地和资金没有保障
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经费来源于社员社费、学校拨款和社会赞助等。由于部分高校对学生活动经费投入有限,大部分经费只能从社团收取的费用中获得。一些小规模社团影响力不足,经费紧张,活动举办减少,这样一来,越是规模小的社团便越没有影响力和凝聚力,招不到新的社员,便只能逐渐淡出社团活动的舞台,最终逐渐瓦解。同时高校供社团活动的场地有限,大部分社团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当社团活动与学校工作安排冲突时,便很难申请到活动场地。活动经费和场地无法落实,社团活动自然就无法顺利进行。
二、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学生社团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建设、不断改进的过程,高校应顺应学生社团日益发展的趋势,积极探索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律,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推动高校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探究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律,能够有效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使学生社团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
(一)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建设,规范学生社团管理
1.确立学生社团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
高校应建立学生社团统一领导的组织管理机构,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真正确立学生社团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部分的观念,并将其落实到各个教学单位和教学人员的实际工作中,从学生社团人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改善学生社团的工作条件,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做到组织上重视,政策上支持,工作上关心,活动上指导,资金上倾斜,通过设立学生社团专项资金,努力改善学生社团办公硬件设施和活动场地等条件,为学生社团的更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完善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
随着学生社团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服务应建立新的机制。首先,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构成在校团委的领导和指导下的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并驾齐驱的“一体两翼”的新格局。学校对社团的成立要进行审批和注册,要审查社团的性质、目标、内容是否符合学校的要求和规定以及发展规划,以保证社团存在的合理性和发展空间。通过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管理,严格规范各学生社团的章程,建立健全各社团规章制度,达到有章可依、有度可行的局面。
(二)加大引导力度,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可持续发展
1.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
各学生社团在成立之初都应有至少一名与社团专业相符合的指导老师,一方面指导社团开展特色活动,另一方面有效地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和社团业务活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而实现学生社团的全面发展。
2.优化社团发展环境和社团类型结构
首先,学校要定期对社团、社团干部进行考核,对那些规模大、水平较高、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社团进行表彰、奖励;对社团活动不突出、组织结构不完善、问题较多的学生社团予以批评、整改或清理,以确保学生社团的整体水平。建立社团活动学分制度,把社团干部和社员在社团期间参加、组织的重大活动纳入其“德育课”的成绩,享受加分,使社团活动正规化。
其次,还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学术类社团的成立和发展,鼓励科研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专业教师担任学术类社团指导教师,探索建立“学生社团导师制”,探讨多样化活动类型,积极向专业研究部门学习,加强沟通与协作,改善学术类社团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第三,要优化高校学生社团结构,做到大力扶持理论学习类社团,积极鼓励学术科技类社团,培养充实志愿者服务类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类社团。既要鼓励学术科技类社团向更广阔更深入的领域发展,又要求文艺生活类、文娱体育类社团追求高层次、高格调的社团活动,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加强学生骨干培训,重视社团继承发展
社团有无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团负责人及骨干成员的素质和能力。因此,还要重视学生社团负责人和骨干的培养。可以采取定期举办学生社团干部培训班、经验交流会、外出考察学习、集中指导等多种方式培养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学生社团干部,引导他们建立营造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团队文化、以增强会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社团品质和吸引力,增加社团竞争力。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新老成员的交接工作,增强社团老干部对新干部的“传、帮、带”意识,强化社团文化的传承,从而使学生社团形成长远的发展,打破昙花一现的局面。
(四)精品社团和特色社团的建设
在学生社团建设中,要树立“品牌”意识,有意识地培育一批精品学生社团,打造学生社团“品牌活动”。一方面,发挥高校专业学科的特色,打造“专业品牌社团”,通过走出校门、服务大众等方式,提高高校“品牌社团”在校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社团自身品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精品社团的发展。鼓励和支持高校精品社团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活动经费和活动场地上给予适当的帮助,不因硬件设施不健全而影响社团无法开展特色活动。
(五)加强社团自主刊物的创建
社团自主刊物是由社团成员结合自身社团专业发展为特点,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由社团成员自主编写、出版的学生校园刊物。高校学生社团自主刊物创建意识淡薄,且仅在校内发行,未能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应加强学生社团自主刊物创建的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自主刊物创建对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聘请专业老师向社团负责人和骨干成员教授如何进行自主刊物的创建和发展,对已形成的刊物,应注重刊物质量的提高。同时,学校社团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团自主刊物创建制度,必要时可以实行一定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社团进行自主刊物的创建。
(六)重视与外界的交流与学习
高校学生社团不应当是封闭的,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社团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积极为学生社团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开拓社团之间、社团与兄弟院校同类社团和社团与社会交流学习的渠道,通过举办活动,发现自身的不足,吸取他人的优点,以提高自身社团品质和实力。只有这样,社团才能更加体现学生自我需求、学校需求和社会需求三方面的集合统一,更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