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宽容使多元文化和谐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Des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巴西,德育主要是道德及公民教育或价值观教育。1500年,葡萄牙人卡布拉尔“发现”了巴西。自此以后,殖民制度、君主制度、共和制度、军人独裁制度和民主共和制度在这个国家依次上演。可以说,巴西是一个缺乏稳固民主制度根基的国家。尽管如此,各时期政府均将道德及公民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而道德,总是与每段历史时期执政力量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紧密相连。
  
  道德及公民教育在各历史时期
  均占有重要一席
  
  1889年,平民联盟推翻了帝国,废黜了佩德罗二世皇帝,建立了共和国。共和国初期,巴西政府着重于重建公立学校体系,各级公立学校有了较大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巴西现代教育制度的结构。小学开设公民学、历史、法律、政治经济基础知识等课程,中学阶段开设有社会学和伦理学课程。共和国时期,巴西教育发展过程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巴西的实证主义思潮对教育的影响。巴西在1871年就成立了实证主义协会。早期的共和主义者开始信仰实证主义,以“秩序与进步”为座右铭。巴西的实证主义者主张用严谨的科学方法来取代枯燥无味的哲学和形而上的思考,培养注重现实生活问题、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培养在教育思想上具有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价值观,思想上能顺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能力上又能从事现代化生产的毕业生。学校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强制命令式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对教师绝对服从,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精神。
  1930年,以瓦加斯为首的自由联盟在巴西开展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武力夺取政权。瓦加斯执政时期,教育政策的一个明显倾向是关注广大的民众教育。一些杜威教育思想的追随者,在巴西开始建立杜威式的“新学校”(Escola Nova)。这一举动得到了教育与卫生部长坎波斯的支持。1937年,巴西国内政治气氛激烈,破坏活动以及武装斗争频发,再加上以德意法西斯思想为指导的巴西整体主义行动党的猖狂活动,瓦加斯被迫解散国会,实行独裁统治。1937年的《宪法》相关条款规定:体育、公民教育和体力劳动教育是所有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必修课程,不按照这一规定,学校就得不到承认和批准;国家要建立有关机构,或对由社会创办的机构提供帮助和保护,这些机构的主要目的是组织青少年每年定期下乡劳动和到办公室劳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纪律教育和体格训练,以此来培养青少年履行国防和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瓦加斯政府使用了强硬手段在学校推行劳动和纪律教育,目标是培养“新国家”模式下的人才。
  1964年,巴西发生军事政变,开始了长达21年的军事独裁统治。这一时期巴西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不讲民主,依靠镇压手段逼迫人民远离国家政治生活,强调国家安全,发展民族主义。“民族”“祖国”“社会融合”“传统”“律法”“劳动”“英雄”等概念,不仅要成为《道德及公民教育大纲》的中心内容,也要成为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甚至是其他领域工作的思想指导。社会政治组织课程开始成为道德及公民教育的内容之一。
  巴西教育部成立于1930年。20世纪70年代初,巴西教育行政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后的教育部主要有三部分机构组成:集体决策机构和直接帮助教育部部长的单位;负责行政、计划、经费的机构;具体事务、各级教育、辅助性服务项目的行政管理机构。其中,集体决策机构和直接帮助教育部部长的单位中设有“全国道德和公民权利与义务委员会”。在教育部的各单位中,联邦教育理事会的职能非同一般。联邦教育理事会是制定全国教育系统,包括公立、私立、宗教与世俗、各级各类所有的教育规范的最高机构。
  独裁味道浓厚的道德及公民教育引起了部分学校校长及教师的抵抗。20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巴西教育界就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展开了广泛争论。但与此同时,之前独裁政府颁布的法律依然有效,初等教育依然必修道德及公民教育、巴西社会政治组织两门课程,高等教育仍然开设巴西问题研究课程。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巴西吸取了以往教育发展中的教训,重新确立了21世纪末至22世纪初巴西教育发展的战略重心是要解决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为具体落实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巴西政府已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制定和实施了在巴西教育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影响的计划,例如“全民教育十年计划(1993-2003)”“学前教育扩展和改进计划”“印第安人教育计划”等。“学前教育扩展和改进计划”由巴西教育部制定和实施,该计划提出的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是:幼儿教育应促进儿童的身体、情感、认知和社交方面的发展;按照友谊、自由、合作、尊重的价值观,促进儿童对社会生产关系的认识;学前教育机构应以儿童是公民为基点,用教育目标来指导其工作;学前教育课程在指导思想和管理上,应考虑到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文化和社会上的差异。
  1996年1月13日,巴西颁布了新的《全国教育方针与基础法》,规定巴西教育的目的有:了解个人的权利和责任以及公民、国家和其他社区组织的权利和责任。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的课程是由共同核心课程和多样化课程两部分组合而成。巴西联邦教育理事会规定,共同核心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均为必修课程,以保证全国的统一。道德及公民教育和巴西社会政治组织两科目均包括在共同核心课程之中。
  巴西各时期主要的教育法均对道德及公民教育的目标和课程开设有所规定。例如,1961年的《全国教育方针与基础法》提出,理解人、公民、国家、家庭和社会其他团体的权利和义务,谴责各种由于哲学、政治、宗教信仰、阶级或种族偏见产生的歧视是全国教育的目标之一。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获得工作资格、自觉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潜能。1971年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指导方针和基础法》规定,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中必须包括公民道德教育。1996年,《全国教育方针与基础法》提出,基础教育教材内容应宣传社会利益的根本价值、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和遵守民主秩序,还指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进行公民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开始了解和履行公民的义务,掌握履行公民义务所必须的社会历史知识。不难看出,道德及公民教育始终存在于巴西的教育体系中,只是教授方式与价值观概念随社会政治理念及国家统治力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即道德教育政治化的现象始终存在。
  
  宽容的宗教及印第安人教育政策
  彰显多元化价值观选择
  
  巴西是一个混血民族,历史上多次的移民浪潮促使巴西汇集了世界各大洲的人口,民族的融合对巴西的语言和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巴西,天主教、佛教、非洲人的原始宗教以及印第安人的土著宗教并存。多民族、多种族的融合,相互宽容的气氛,是巴西文化发展的鲜明历史特征。
  1549年,耶稣会开始在巴西建立学校,耶稣会传教士成为巴西的首批教师。之后,耶稣会传教士逐渐向巴西内地扩展,垄断巴西的教育达200年之久。在教育方面,耶稣会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施教育、逐步扩大其影响:第一,建立教堂,宣传教义,吸引印第安人到教堂来接受他们的宗教教育;第二,为上层阶级的子女建立学校,主要招收葡萄牙人的子女以及葡萄牙人与印第安人混血种人的子女;第三,为印第安人创办学校,深入印第安人部落,学会当地语言,传授葡萄牙语、基督教教义,争取改宗的信徒,同时也教授印第安人最简单的识字和算术。耶稣会的教育是专制教条性的,采取死记硬背和百科全书式的学习。这种教育并不能推动社会前进以及改善人民生活,其目的是提高上层阶级地位和声誉、永葆巴西殖民社会的精英文化价值。
  1822年9月7日,巴西独立,建立帝国。该时期巴西政府对教育的发展主要是运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了教育分权制,设立教育总督导处,建立了师范学校、小学、中学、农校、职业技术学校、艺术学校、专业学院。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巴西宗教在各个领域均已失去了原有势力。共和国时期,巴西的各级各类教育确实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农村地区,教育仍然十分落后,教会仍有一定的势力。许多教会学校、私立学校都掌握在私人手里,许多州还没有国立或州立学校,私立学校仍实施宗教教育。该时期巴西的实证主义者坚持宗教与教育分离和国家对教育的管理,主张在公立学校实行免费的和世俗的教育,禁止在公立学校开设宗教课,要用实证主义的哲学来对抗教士们的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要用实证主义来取代宗教思想。20世纪70年代,巴西小学课程分成公共核心课程、非核心必修课程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三大板块,宗教课属于小学课程的非核心必修课程,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宗教信仰,自己决定选修何种宗教课程。
  1996年,《全国教育方针与基础法》规定,宗教教育作为选修课程,作为公立基础教育学校设置的正常课时课程,不得增加国库负担,教育要符合学生或其监护人所表达的宗教倾向,其性质为:1.教会的,应符合学生或其监护人的宗教选择,由有关教会或宗教组织培训或选派的教师或宗教指导员主持;2.多宗教的,由各不同的宗教组织互相协商,按制定出的规划进行;由教育系统与宗教组织联系,确定宗教教育的开展以及选派教师或指导员等事宜;对未挑选宗教教育课的学生,应保证他们能参加其他替代活动,以培养他们的道德价值观、正义感、人类同情心、遵守法纪和热爱自由的品德。
  巴西政府对多元文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选择的包容,不仅体现在其宽容的宗教教育政策上,在对待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上同样可见。尽管印第安人只占巴西人口总数的0.2%,然而巴西现行教育政策非常注意保护印第安人的少数民族特殊性,令印第安人的习惯和传统很好地传承下来。
  1991年2月,巴西教育部承担了印第安人正规教育的责任。在基础教育司和印第安人教育委员会的协调下,在印第安少数民族代表的积极参与下,巴西教育部制定了全国印第安人教育政策和计划,旨在建立专门的印第安人学校,混合不同文化,提高印第安人对母语和双语的掌握能力以及为印第安人制定一种完整的教学过程。印第安人教育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印第安人的教育以使印第安人的社会、经济、文化自主,形成具有印第安人特色的教育为目的;第二,印第安人学校应尽量满足各团体的需求和愿望,尊重少数民族和不同文化的特点;第三,在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以促进理解非印第安人社会的过程中,应加强民族尊严及其文化价值观的培养;第四,制订课程计划应包括正规的教育内容,同时,适当考虑各民族、文化、语言的特点。根据巴西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基础教育发展总目标强调:应根据印第安人的特殊要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方法和策略。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充满着人文价值,对母语教育的肯定和加强意味着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巴西,似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与集体之间能够很好地相互沟通。巴西教育课程去统一化,无论是对公民的宗教信仰还是少数民族教育,均给予充分自由选择,在全国形成宽容、多元、民主的价值观选择氛围,促进该国多元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使其国民学会与持有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人友好相处。
  
  佩洛塔斯地区的公民教育
  
  佩洛塔斯位于巴西南部边境,由于历史上曾有大批非洲劳工输入,该地区的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根深蒂固,不平等现象严重。佩洛塔斯的公民教育改革较有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对“公民权”重点诠释。首先,公民权定义并不局限于个人权利,而是一种社会建构,是公共价值观、公共行为。为摆脱独裁主义的阴影,市政教育秘书处把政治参与作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公民的必要组成部分,为了不将公民教育局限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特定范围,佩洛塔斯并未单独开设公民教育课程,而是将公民教育渗透到社会学、哲学等具体课程中。其次,公民权包括尊重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意志的权利,应积极提倡观点的差异性和多元化。佩洛塔斯非洲后裔较多,这些人大都生活水平低,政治生活参与少,因此在该地区种族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再次,公民权是基于反抗权威价值观之上的一种政治实践。巴西漫长的独裁史在人民当中营造了一种顺从的氛围,以至于巴西人民只是善于服从上级,从教育部到校长到教师再到学生,上令下从。市政教育秘书处主张营造一种有教育意义的氛围,社会主体可以对价值观、规范和道德权利等进行讨论,公民教育既可以培养出遵纪守法、循规蹈矩的“顺民”,又可以培养出创造历史的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民。第二,佩洛塔斯在公民教育改革中,既不强调世界公民认同,又不突出发展国家认同和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而是强调地方问题。通过开设佩洛塔斯的历史、地理、艺术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本土意识和地方认同感。
  巴西是世界上不平等现象较为显著的国家,区域经济、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人种混杂,其公民教育面临很大困难。纵观巴西历史,民主政治断断续续、根基不稳。面对国内已经形成的多元文化和谐并存的格局,在积极响应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必要的文化自觉、自省和自立已成为巴西道德及公民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军事独裁结束之后,巴西政府开始在教育和政治领域寻求平等和民主的改革措施,由佩洛塔斯地区的公民教育改革可见一斑。巴西国民道德教育已经彰显民主化和为应对多元化价值观选择而开始地区文化自立的趋势。
  
  【盛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公室,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硕士】
  责任编辑/闫益佳
其他文献
李辽宁:完成“一个转变”,凸显“三大功能”    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政课要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必须完成“一个转变”,凸显“三大功能”。    完成“一个转变”:从关注单一价值主体  向关注多元价值主体转变    思政课的主要目标,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学生掌握马克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而社团正是继承、传播文化的一个载体,通过社团举办的各项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年来,安溪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安溪一中”)缤纷多样的学生社团,竞放异彩,为高中生活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26年:文学芳园,一枝独秀,历久弥芳  云帆文学社是学校众多
校园与“超市”风马牛不相及,但凡事都有“规律”可循。超市有大空间,人生活要逛超市;校园有大空间,孩子们进校园要“逛荡”,要生长。皆有大空间,皆有生活着、生长着的人,校园与超市得以链接。现借用此文,说解南通市城中小学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实施策略。  行为养成“生活超市”之诞生  环顾“超市”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虽有二十年之久,但仍一派繁荣,网络超市更是风生水起。超市为什么兴旺发达?归纳之即为“自由”二字:
特色品质学校建立的实质,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以及家校合作的目标。基于此,邯郸市复兴区百花小学(以下简称“百花小学”)以特色品质学校创建课题研究为依托,以养习教育为特色办学方向,以学生成长为落脚点,努力构建特色品质校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建设一所学生喜欢,满足每个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学校。  “养习教育五大纲领”是我校不变的主线,即:养正品之习、养笃学之习、养审美之习、养运动之习
呼伦贝尔,一座得名于境内呼伦湖和贝尔湖的城市,与俄罗斯、外蒙古接壤,在雄鸡似的中国地图上,呼伦贝尔就是这只雄鸡殷红的冠子。这里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作为草原人,呼伦贝尔的教育工作者知道马儿不能一步跨过辽阔的草原,高尚的道德情操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  中小学生处在人生起步阶段,一点一滴的教育积累格外重要,因为孩子的良好习惯就是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江苏徐州有位名叫李子艺的13岁女孩,她多才多艺,无论是面塑、泥塑,还是画画、剪纸,都很擅长。她的《西游记》人物面塑作品被日本半田市博物馆收藏。令人吃惊的是,她并未特意学过这些,更说不上受过正规训练。她母亲是著名的民间艺人,父亲喜爱画画。她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她妈妈说:“一两岁时她就看着我在外面摆摊捏面塑,自己也在旁边拿面捏着玩,我根本没有教过她,三四岁就能捏成型的人物、动作作
据人民网报道,日前,晋中市教育局印发“十项规定”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将从4月1日起试行,旨在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从教行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禁止补课年年在说,可禁止不了,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回顾我国的教育史,几乎从建国伊始到“文革”结束,教育都在镣铐中踟蹰前行。恢复高考以后,人们重新发现了教育意义,重新燃起对知识的渴望。然而,由于从一开始就播下了功利主义的种子
“真没有名额,别着急,下次还有机会!”长春市宽城区南京小学的班主任杨老师无奈回绝,这样的电话,她今天已经接到了几十个。可话筒里依旧传出对方诚挚的恳求声。这是在办着上学、转班的大事?不,这不过是学校要召开运动会,因为场地限制,预留了少量家长名额,家长们得知后,一个个满怀热切地想要参加,所以反复打电话给班主任。  这跟往日真有天壤之别。  以前,每次老师请家长到校,爸爸妈妈都互相推托,因为他们特别不想
楚水小学,处处充满生机:“阳光信箱”“阳光班级”“阳光少年”“阳光教师”“最美小使者”……一个个美丽响亮的名字犹如一轮轮太阳光芒四射,温暖心田。  学校构建了以“蒙以养正,厚德强能”为办学思想,以“立学习礼,尚德求真”为校风,以“勤学好问,善思笃行”为学风的阳光德育理念系统。学校力求用“新视觉、新创意、新画面、新气魄”的校园环境来熏陶和滋养学生的“大德、大志、大行、大才”,充分发挥其“润物细无声”
基于近九十年师范办学的历史传统,在发展教育理论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了“发展教育”的办学理念,涵括增长极限观、综合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内容。我们认为,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的发展要取得内在平衡,特别是当办学规模达到极限后,办学质量的提升才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学校教育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富有个性、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复位为“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学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