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根腐和茎腐性病害,其传播速度快、发生危害重,全蚀病感病田块可引起小麦植株矮化、麦穗短小、籽粒瘪瘦,严重的可引起植株成簇、成片枯死,从而减少有效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造成严重减产。一般发病田块可减产10-20%,发病较重的田块可减产5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绝收。
一、 发病时期
小麦全蚀病,从小麦播种出苗期至扬花灌浆期均可感染发病,尤其在小麦灌浆成熟期发病症状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小麦植株枯死、白穗。
二、发病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根部病害,病原菌只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在小麦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小麦根部和地下茎,感病植株根部发黑腐烂,基本叶片发黄,心叶内卷,植株矮化,长势弱,分蘖少,在春季返青延迟。在小麦拔节期,感病植株基本1-2节叶鞘内侧及茎干表面,可见黑褐色菌丝层,俗称“黑脚”。发病早、感病重的植株矮化比较明显,发病晚、感病轻的植株矮化不明显。在小麦扬花期,感病植株陆续枯死形成白穗,灌浆期枯死枯死速度更快,此时,田间常出现成撮、成簇、成片干枯白穗。在小麦成熟期,上述白穗区侧表现为灰黑色,与无病区的金黄色形成鲜明对比。
三、 发病机理
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5年,是典型的土壤寄居菌,病原菌生长土壤温度为3-33℃,病原菌生长适宜土壤温度为20-25℃,在土壤温度12-18℃、空气相对湿度80-90%的自然条件下,病原菌最宜侵染小麦植株。
四、 发病条件
1、 耕作制度:小麦-玉米-小麦连作,有利于全蚀病发生。
2、 土壤理化性状及其养分状况:砂性土壤、偏碱性土壤发病重;比较黏重的土壤、中性或偏酸性土壤发病较轻。土壤中缺少氮或者氮、磷、钾比例失调,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的田块,全蚀病发病重。
3、 气候因素:暖冬年份,早春多阴雨年份全蚀病发生比较严重。
五、 防控措施
小麦全蚀病的防控,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生化防控手段,切实保护无病区安全,科学管控感病区扩展蔓延。
1、 安全选种:小麦全蚀病是检疫性病害,严禁选用病区的种子,杜绝全蚀病病原菌传人无病区。
2、 药剂拌种:在全蚀病发病区,采用12.5%的硅噻菌胺20ml,拌种10kg进行防治,在无病区采用3%的苯醚甲环唑40ml,拌种10kg防治,也可用2.5%的适乐时20ml,拌种10kg进行预防。
3、 土壤处理:在全蚀病发病区,采用70%甲基硫菌灵15kg/hm2,掺入150kg细土充分混合,均匀撒施后旋耕,或者深耕后均匀撒施于表面再耙匀耙实。
4、 药剂喷施:在小麦扬花期,用70%甲基硫菌灵750g/hm2,加10%苯醚甲环唑150g/hm2,兑水900kg进行均匀喷施。
5、 平衡施肥:对土壤养分进行科学化验检测,根据化验结果确定氮、磷、钾肥使用比例,进行科学合理配方施肥,同时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强小麦抗病能力。
6、 倒茬轮作:在全蚀病发病严重地块,倒茬轮作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点片零星感病田块,倒茬轮作可延缓病菌扩展蔓延。倒茬要因地制宜,推行以蔬菜、西瓜、花生、烟草等作物轮作。
7、 适期晚播:小麦全蚀病病原菌,侵染小麦的最适土壤温度为12-18℃,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土壤温度会逐日降低,从而缩短病原菌侵染的时间,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8、 预防传播:为预防小麦全蚀病进一步传播蔓延,除杜绝从发病区引种外,还要加强对本区域发病地块的科学管控,对感染全蚀病的地块要单机收割,适当高留茬16cm以上,土地耕作也要使用单独的机械工具,以防止全蚀病的机械传播。
一、 发病时期
小麦全蚀病,从小麦播种出苗期至扬花灌浆期均可感染发病,尤其在小麦灌浆成熟期发病症状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小麦植株枯死、白穗。
二、发病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根部病害,病原菌只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在小麦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小麦根部和地下茎,感病植株根部发黑腐烂,基本叶片发黄,心叶内卷,植株矮化,长势弱,分蘖少,在春季返青延迟。在小麦拔节期,感病植株基本1-2节叶鞘内侧及茎干表面,可见黑褐色菌丝层,俗称“黑脚”。发病早、感病重的植株矮化比较明显,发病晚、感病轻的植株矮化不明显。在小麦扬花期,感病植株陆续枯死形成白穗,灌浆期枯死枯死速度更快,此时,田间常出现成撮、成簇、成片干枯白穗。在小麦成熟期,上述白穗区侧表现为灰黑色,与无病区的金黄色形成鲜明对比。
三、 发病机理
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5年,是典型的土壤寄居菌,病原菌生长土壤温度为3-33℃,病原菌生长适宜土壤温度为20-25℃,在土壤温度12-18℃、空气相对湿度80-90%的自然条件下,病原菌最宜侵染小麦植株。
四、 发病条件
1、 耕作制度:小麦-玉米-小麦连作,有利于全蚀病发生。
2、 土壤理化性状及其养分状况:砂性土壤、偏碱性土壤发病重;比较黏重的土壤、中性或偏酸性土壤发病较轻。土壤中缺少氮或者氮、磷、钾比例失调,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的田块,全蚀病发病重。
3、 气候因素:暖冬年份,早春多阴雨年份全蚀病发生比较严重。
五、 防控措施
小麦全蚀病的防控,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生化防控手段,切实保护无病区安全,科学管控感病区扩展蔓延。
1、 安全选种:小麦全蚀病是检疫性病害,严禁选用病区的种子,杜绝全蚀病病原菌传人无病区。
2、 药剂拌种:在全蚀病发病区,采用12.5%的硅噻菌胺20ml,拌种10kg进行防治,在无病区采用3%的苯醚甲环唑40ml,拌种10kg防治,也可用2.5%的适乐时20ml,拌种10kg进行预防。
3、 土壤处理:在全蚀病发病区,采用70%甲基硫菌灵15kg/hm2,掺入150kg细土充分混合,均匀撒施后旋耕,或者深耕后均匀撒施于表面再耙匀耙实。
4、 药剂喷施:在小麦扬花期,用70%甲基硫菌灵750g/hm2,加10%苯醚甲环唑150g/hm2,兑水900kg进行均匀喷施。
5、 平衡施肥:对土壤养分进行科学化验检测,根据化验结果确定氮、磷、钾肥使用比例,进行科学合理配方施肥,同时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强小麦抗病能力。
6、 倒茬轮作:在全蚀病发病严重地块,倒茬轮作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点片零星感病田块,倒茬轮作可延缓病菌扩展蔓延。倒茬要因地制宜,推行以蔬菜、西瓜、花生、烟草等作物轮作。
7、 适期晚播:小麦全蚀病病原菌,侵染小麦的最适土壤温度为12-18℃,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土壤温度会逐日降低,从而缩短病原菌侵染的时间,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8、 预防传播:为预防小麦全蚀病进一步传播蔓延,除杜绝从发病区引种外,还要加强对本区域发病地块的科学管控,对感染全蚀病的地块要单机收割,适当高留茬16cm以上,土地耕作也要使用单独的机械工具,以防止全蚀病的机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