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书法中的 “ 篆籀气 ” 概述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dhq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颜真卿是我国盛唐时期诞生的著名书法大家,其书法中蕴含的美学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從他的书法中能够感受到盛唐时期的艺术精神。颜真卿书法中的“篆籀气”对于我国现代书法领域的繁荣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因此,通过对颜真卿书法中的“篆籀气”进行研究与分析,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体会颜真卿的书法艺术以及书法中传达出的情感和意境,同时,对我国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颜真卿书法;篆籀气;书法艺术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0-0079-02
  “篆籀气”指的是大小篆这类书体散发出的总体气象,在书法品评中,人们通过对书法作品进行鉴赏,能够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即“篆籀气”。颜真卿书法是具有“篆籀气”书法作品的主要代表,其书法作品作为我国优秀的艺术文化遗产,值得后世进行研究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颜真卿书法的艺术特点、美学思想以及他是如何创造出具有“篆籀气”的作品进行研究,从而推动我国当代书法艺术的突破与革新。
  一、颜真卿书法的艺术特点
  颜真卿是我国唐代的著名书法家,在其生平中曾经做过平原太守,所以被人称为颜平原。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负责抗击贼寇立下大功,因此被封为京城的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和鲁郡开国公,被后世称为颜鲁公。代宗时期,李希烈叛变,宰相卢杞唆使皇帝派颜真卿去往李希烈处对其进行劝谕,李希烈想让其留在身边但遭到了颜真卿的拒绝,导致颜真卿后来被李希烈绞杀。颜真卿的一生为人刚正不阿、富有正义感、从来不向权势贵族低头,因此以其忠义和刚烈的性格得到了当时人们的广为赞颂。颜真卿在其所处的朝代充分吸收了秦汉诸碑的养分和书法成就,在书法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情趣和志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书法体系。
  颜真卿书法在我国历史上的书法领域始终占据着较高的地位,而且颜真卿书法中体现出的忠贞不屈的品格能够为政治服务,其书法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了儒家精神,因此,我国历代统治阶级都对颜真卿的书法给予高度重视,并对其书法进行了弘扬、传承与保护。颜真卿书法的艺术风格可以用“雄浑”一词来形容。首先,雄浑之美是一种整体、自然而含蓄的美,颜真卿的书法并不张扬,同时又体现出整体的美感。其次,雄浑之美又是传神的美和空间、立体的美,更能体现出颜真卿书法的活力和生命力。
  从颜真卿书法用笔坚劲的特点能够看出其在书写时行笔持重且有顿挫,因此使字体看上去充满力量。
  颜真卿的许多书法作品中都能体现出“篆籀气”,其中,《争座位帖》是颜真卿以篆籀笔法进行书写的主要代表作,他在书写该作品时下笔有轻有重,作品一气呵成,字体好似随着其思绪的起伏而飞舞。米芾在《海岳名言》中写道:“……与郭知运争座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柳与欧为丑怪恶札之祖……”能够看出他对颜真卿《争座位帖》书法作品的高度赞赏。
  颜真卿的这件代表作的用笔体现出“屋漏痕”的笔意,并具有篆书和隶书的特点。《麻仙姑坛记》是颜真卿用篆籀笔法书写的另一件代表作,与《争座位帖》不同的是,这件作品的字体是楷书。颜真卿在创作该作品时正处于仕途不得意的时期,在作品中,颜真卿将其在南城县麻姑山进行游历以及麻姑得道成仙的故事进行记载,体现出了颜真卿向往道禅的心情。此作品中的字体线条骨力挺拔,虽然是楷书,但却与篆书和隶书的笔法相结合,起笔方圆并用,藏锋逆入,收笔多停顿收锋,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点画之间气势连贯,呼应自然,笔画具有节奏感,带有“屋漏痕”的意趣。
  “屋漏痕”指的是雨水顺着粗糙的泥墙缓缓下流而在墙上留下的不规则、沉实的痕迹。在书法领域,“屋漏痕”意趣指的是在书写过程中用中锋行笔从而保证墨迹向纸张两边渗透宽度的一致性,使字看上去更加饱满且富有立体感。同时,要保证相同的笔画色调,避免出现有的线条色调浓和有的线条色调淡的情况,使作品给人以凝练、浑厚的感觉。颜真卿在书写该作品过程中速度较慢,行笔凝重,加重了纸张和笔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字体的线条具有沉实、迟涩、饱满的特点。在人们对该作品中的横画进行观察时会发现,作品中的横画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特点,时而左边粗、时而中间粗、时而右边粗,而多横的字其左右参差不齐、上下的间距相对均匀,这种字体线条的变化更加自然且富有生机和活力。从整体上来看,颜真卿书法具有浑厚凝重的特点,字体结构左右对称、平稳端正,给人一种气势充沛的感觉。
  二、颜真卿创造“篆籀气”书法作品的方法
  受殷氏和颜氏两大家族的教育影响,颜真卿在篆隶书法的练习上花了很多精力。长此以往,颜真卿具有深厚的篆隶书法功底,使其能够熟练地运用中锋笔法。在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中,点画的起笔、收笔和转折的写法都具有浑厚凝重的特点,对中锋笔法的熟练运用是颜真卿书法中“篆籀气”的重要体现。中锋笔法的运用是我国唐代与魏晋时期书风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特点,这是由于在唐代时,桌椅的使用出现了较大变化。
  在战国和两汉时期,人们使用的家具样式主要为配有屏风的矮式床和榻,使用的茶几和书案的样式和高度也与床和榻相适应。发展到唐代后,人们使用的家具逐步由以往的矮式家具发展为能够垂足而坐的高座家具。随着家具高度的改变,人们逐渐开始进行伏案书写,而中锋笔法的应用能够有效适应家具高度和样式的变化。
  同时,将纸张平放在桌面上,能够更加自由地进行上下方向的提按,而提按方法的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书法的用笔方式。通过运笔和提按的运用,能够使书法作品线条的变化更加富有韵律感,并且,书法字体线条粗细的变化更加自然,使书法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在运笔过程中,通过提按方法的应用能够使点画更具活力,因此,在创作书法作品的过程中,书写者通过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得提和按交替进行,才能使字的线条更加富有神采、活力和生命力。其次,颜真卿的性情和品格决定了其书法的气势。在我国唐代安史之乱发生时,颜真卿被派绞杀贼寇,平叛有功被封为鲁郡开国公,之后李希烈叛变时对其进行劝谏的过程中刚正不屈,宁死也不向叛贼低头,最后逃脱不了被绞杀的命运。   颜真卿的一生富有正义感和使命感,对自己身上担负的責任始终抱有认真负责的态度,面对敌对势力忠贞不屈,使其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中体现出刚劲有力、端庄严正的特点。除此之外,颜真卿书法的特点与道教密切相关。大历三年,颜真卿遭到了宰相元载的诬陷和诽谤,被贬为抚州刺史,之后颜真卿经常到仙山进行游访,在此过程中创作了许多体现出其道教信仰的碑铭作品。道教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自然美,在“自然”的基础上生发出“素”“朴”“淡”“拙”等美学范畴,这些美学范畴对于后世形成追求淳朴、自然的书法审美产生着较大影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颜真卿创作的作品都体现出了不计工拙、随形任运的特点。清代王澍在其《竹云题跋》中对颜真卿的书法进行了评价:“魏晋以来作书者多以秀劲取姿,欹侧取势。独至鲁公,不使巧,不求媚,不避重复,规绳矩削而独守其拙,独为其难。”这句话充分体现出颜真卿的书法中具有朴拙的艺术特点,书法审美意义中的“拙”通常指的是掌握技巧,追求质朴无华的拙气。老子认为“拙”和“巧”是相对的哲学概念,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最笨拙的,任继愈先生在《老子新译》中对老子的这种思想进行了解释,认为老子的思想是一种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事物的表面和实际情况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认为真正的巧在于顺应自然规律,如果有人刻意地卖弄技巧,那么不仅不能体现出“巧”,还会导致“巧”变成“拙”。老大“大巧若拙”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高度成功的艺术创作具备的特征,任何优秀、成功的艺术作品的创作都需要遵循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老子的“大巧若拙”思想后,更多美学领域的专家经常对巧拙的辩证关系问题进行探讨,如宋朝的黄山谷提出“书要拙多于巧”,明末清初时期,傅山提出了“宁拙毋巧”的书法创作思想。因此,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书写效果的“拙”正体现出了“巧”,即书写者要将自身的品行和修养融入书法作品,从而使书法作品体现出质朴、纯真的艺术特点,达到不矫揉造作、自然的审美效果。
  三、结语
  颜真卿的书法具有浑厚博大、端庄严正的艺术特点,是我国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体现。可以说,颜真卿的书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其鲜明的人格形象和儒家精神,因此,一直以来,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成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颜真卿书法中的“篆籀气”也是其书法作品的主要特征,值得后世进行学习,因此,需要从根本上认识到颜真卿书法中“篆籀气”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推动我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梅跃辉.论“篆籀气”[J].中国书法,2016,(08):174-175.
  [2]刘文秋.篆籀 · 义理——朱长文所论颜真卿书法“合篆籀之义理”探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8(04):77-80.
  [3]萧风.颜真卿书法篆籀气考略[J].美术观察,2008,(06):101-104.
  [4]王正勇.论书法中的“篆籀气”[J].齐鲁艺苑,2008,(01):25-27.
其他文献
【摘要】 自古以来,中国形成了以农为本的小农经济,农业的生长和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水源,但水患也容易给人们带来灾害,于是,人们塑造了众多水神,赋予他们以神秘力量,从而达到庇佑生产生活的目的。据同治《新宁县志》[1]记载,新宁县(今达州开江)有龙神庙、天后宫、禹王宫、萧公庙等水神庙宇,众多庙宇是民间信仰的外在体现,本文依托该县志,梳理该地域内相关的龙神信仰、天后信仰、大禹信仰、萧公信仰等,旨在说明清代
期刊
【摘要】 互见法是《史记》最为重要的述史方法,也是最为重要的叙事方法和写人方法。《史记》中伍子胥形象塑造得力于互现法的精当运用。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对伍子胥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说他乃“烈丈夫”[1]408,并赞许伍子胥终其一生的复仇行为。当伍子胥的故事流传至后世,从小说到戏曲,“复仇”的主题几乎占据所有。然而这样的理解过于片面且单一,人是复杂多面的,其形象也并非从一而终。因此,当下作《史记》互
期刊
【摘要】 鬯在农业生产情况较为发达的商周时期产生,是商周祭祀祖先神灵的主要祭品,本文通过利用基本文献,考察在酿酒工艺逐步成熟的商周时期,鬯的产生原因及其用途。  【关键词】 商周;祭酒;鬯  【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0-0062-02  酒在社会生活领域有广泛用途, 最早用于祭祀,或与巫祝祷告有关。巫祝用酒使自己进入迷狂
期刊
【摘要】 李曾伯纪功铭摩崖石刻正是南宋将士对祖国忠诚和克敌必胜信念的表现,也是对襄阳重要的地理位置的肯定,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襄阳历史文化的一个直接反映,是宋元之战后南宋将士遗留给襄阳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李曾伯纪功铭摩崖石刻,作为襄阳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要保护好它,更要把它背后所代表的这段历史解说出来,宣传出来,把南宋义士的爱国热情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流传下去,让人们熟知襄阳这片热
期刊
【摘要】 正史中“东鳀”记载始于汉代,东鳀国位于何地,在学术界暂时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指日本;二是为台湾。古代文献中关于东鳀的记述较少,多为《汉书》《后汉书》中的东鳀记载和拓展,东鳀也被记载为“东鞮”。“东鳀”含义在不同语境中也演化出其他含义,除了指代东鳀国,还代指东部少数民族。  【关键词】 东鳀国;台湾;夷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 自然保守主义是日本农耕时代的一种普遍精神和社会态度,它是日本政治保守主义的一种原始自然形态。在农耕社会的家族制度下,集体意识和权威崇拜意识对自然保守主义的强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父权家长制度的确立,从传统家族制度下的家长权力、家族传承、家庭成员的服从意识等方面可以看出日本传统家族形态下培育出的自然保守主义深深地融入到了日本社会。  【关键词】 日本;自然保守主义;家庭制度;家长权力;
期刊
【摘要】 彭师度,字古晋,为几社创始人之一彭宾之子。彭师度专力古学、学贯百家,文学功底丰厚,作为曾与吴兆骞和陈维崧并称为“江左三凤凰”的士子,却没有引起文学研究者的关注。而笔者通过了解其生平并品读其诗文集,认为其诗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除体裁各式、题材丰富外,其交游诗体现了其丰富的交游活动,其诗文中蕴含的细腻而复杂的情感也值得品味与探析。  【关键词】 诗文研究;生平事迹;交游;情感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汉学研究的成果代表了一种‘他者’的视角”,张西平教授从对象国语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汉学研究的方法论视角。汉学中的交流是最为直观的表征着异质文明的交汇。国际汉学开始在中国起步的时候,古老的传统典籍书目、史实文献等多方面书籍被译成外文或者被传教者、使团带回本国,中国文明开始进入欧洲国家,甚至对欧洲的文艺复兴都产生了影响。从国际汉学的内外交流经验入手,在“在跨文明交往”的时
期刊
【摘要】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任何时期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哲学思想。东汉末年,战乱不断,社会动荡,此时反映社会现实的哲学思潮——“玄学”开始出现。玄学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学术基础:文化上东汉末年经学思潮的没落;政治上东汉王朝的终结,三国的开始;学术上玄学汇通百家,别具一格。  【关键词】 魏晋玄学;经学;儒道汇通  【中图分类号】B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目前,广东省正极力开展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文创产品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对其设计也非常重要。本文以华南教育历史为切入点,对华南教育历史文旅纪念产品发展现状进行剖析,以一种多灯源的煤油灯款蓝牙音箱为例,探讨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 华南教育历史;文创产品;创意;粤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G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0-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