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那个男孩上场了,该他上场当着熟悉的同学和陌生的家长的面,去讲述自己的理想。在他之前。已经有同学说:“我长大要做一名律师”、“我长大要当精算师”、“我长大要当联合国的同声翻译家”……每个理想都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男孩忽然胆怯了,因为他的理想与他们有些不一样。
“我,我——”站在臺上的男孩口吃起来,前排的女生笑出声,男孩的眼睛在人群中搜索着妈妈.妈妈在那儿。坐在角落里,正微笑地望着他。男孩忽然不紧张了,他大声地说:“我的理想是组建一支乐队,我自己的乐队,像后街男孩,西城男孩,911,Blue,98°那样的,我们在一起唱歌。一定很快乐”。
教室里静悄悄地,所有人都在脑海中反刍着男孩的话:这,算是一个什么理想呢?有人鼓起掌来,不用看男孩也知道,那一定是妈妈。
男孩的妈妈常对他说:“要有自己的理想.不是成名成家的理想,而是真心喜欢真想去做那件事的理想。”妈妈说:拍摄《E·T》的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小时候也是个腼腆的孩子.总喜欢独自一人凝望夜空,十岁那年,父亲送给他一台8毫米袖珍摄影机,这使他迷上了拍电影,小小年纪的他就曾宣称:要去好莱坞拍电影。并且迟早要得奥斯卡奖。在比男孩大一点儿的年纪,12岁时,斯皮尔伯格为自己的电动火车模型拍摄了长3分钟的家庭电影《火车之难》,尽管长大后因为成绩不好被电影学校拒之门外,但如今,在全球最卖座的十部电影中,就有四部是斯皮尔伯格的作品。
男孩听妈妈讲这个故事时,心中充满了快乐.那不是解对一道数学题、答好一次英语测试和背熟一篇语文课文所带来的快乐,那是心中莫名地就涌动起潮汐.挟带着希望、期待、激励和勇气,冲击着他的心房。要有自己的梦想,男孩想。未来才会不一样。
男孩自小学钢琴.学得并不是很专心,自从妈妈知道了他的理想,每每会在他偷懒的时候说上一句:“乐队可缺不了一位键盘手”,这句话就像点了男孩的穴位,让他快速地坐回到琴凳上。妈妈说.就因为咪咪姨妈给了6岁的列侬一把吉他,让他刻苦练习,才有了后来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乐队——The Beatles,所以说,花是花农种下的,但要用汗水浇灌才会最终盛开。
男孩有一个大纸箱.里面装满了CD。都是男孩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跟着妈妈去音像店买来的。在他这个年纪,别的男孩都用眼睛去追逐电脑游戏,他却用耳朵去追逐好听的声音,别的男孩都谙熟魔兽、侠盗车手。他却喜欢Trade-mark、乔纳森兄弟和戴夫·莱帕德.还有Micheal Learns to rock的“老声音”:“就因为他们来自北欧,所以他们的歌叫《冰冻》、《你的幻影》,歌名那么冷。”
有一天.妈妈给男孩买了一张碟《威鲸闯天关》,讲的是一个年龄与他相仿的男孩和鲸鱼成为朋友的故事。妈妈说:“收藏花絮里面有一首MV《Will you bethere》,你一定要听一听。”
那是男孩第一次听到迈克尔·杰克逊的歌,他喜欢那个温柔的歌声,还有一群孩子跟随着迈克尔慢慢起舞的场景。然后,妈妈又给他买了整套的《迈克尔·杰克逊终极收藏》,这一次,迈克尔带着犹如天神般耀眼的光芒、撼动世界的歌声和漫步月球的舞步,降临到男孩生活中,让他从此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流行音乐之王。
在得知迈克尔11岁时和其他四位兄长组成“Jackson 5”组合登台演出时,男孩更坚定自己的音乐梦想。他常常在纸上画戴着礼帽起舞的迈克尔,身体倾斜着,像一座比萨斜塔,妈妈告诉他,那种舞姿叫作“脱离地心引力的幻想”。男孩期待着自己12岁的生日快些到来,据说,在吹熄生日蜡烛的那一刻。许下的心愿,最有可能变成现实。
就在生日的前一天,刚刚放学回家的男孩,接到同学的电话,劈头便问他:“你知道吗?迈克尔·杰克逊死了!”男孩愣住了。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不能相信。也不愿意相信,在男孩的生命中,第一次,死神同音乐纠缠在一起。
男孩问妈妈:“他的舞跳得那么好,歌唱的那么好,怎么会死?”妈妈说:“迈克尔不是一个会经营自己的人,成就和名气有他1/3那么多的人,早都成了娱乐大亨,赚的脑满肠肥,但他却负债累累,越活越狼狈。”男孩想了想说:“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引用《圣经》里的一段话说:‘现在是告别幼稚的年代’。送给迈克尔吧。”
每到男孩的生日,妈妈都给他留一份当天的报纸作纪念。在男孩12岁生日那天。妈妈用所有能搜集到的报纸,给他做了一本剪报,因为那天,所有的报纸都在报道迈克尔辞世的消息。
一颗巨星陨落了。最后一缕微光点亮了男孩生日蛋糕上的12根蜡烛,那天晚上,妈妈问:“你许的还是那个愿吗?”
“是的。”男孩一边回答着。一边翻开剪报本.然后指着早些时候、著名的说唱歌手法莱尔·威廉姆斯说过的话——即使杰克逊90岁,以每小时一公里的速度跳着月球舞步,全世界也会屏息地观看一平静地说,“我就要做这样的歌手。”
妈妈忽然觉得,这一刻的男孩有些不一样,他真正地长大了。
“我,我——”站在臺上的男孩口吃起来,前排的女生笑出声,男孩的眼睛在人群中搜索着妈妈.妈妈在那儿。坐在角落里,正微笑地望着他。男孩忽然不紧张了,他大声地说:“我的理想是组建一支乐队,我自己的乐队,像后街男孩,西城男孩,911,Blue,98°那样的,我们在一起唱歌。一定很快乐”。
教室里静悄悄地,所有人都在脑海中反刍着男孩的话:这,算是一个什么理想呢?有人鼓起掌来,不用看男孩也知道,那一定是妈妈。
男孩的妈妈常对他说:“要有自己的理想.不是成名成家的理想,而是真心喜欢真想去做那件事的理想。”妈妈说:拍摄《E·T》的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小时候也是个腼腆的孩子.总喜欢独自一人凝望夜空,十岁那年,父亲送给他一台8毫米袖珍摄影机,这使他迷上了拍电影,小小年纪的他就曾宣称:要去好莱坞拍电影。并且迟早要得奥斯卡奖。在比男孩大一点儿的年纪,12岁时,斯皮尔伯格为自己的电动火车模型拍摄了长3分钟的家庭电影《火车之难》,尽管长大后因为成绩不好被电影学校拒之门外,但如今,在全球最卖座的十部电影中,就有四部是斯皮尔伯格的作品。
男孩听妈妈讲这个故事时,心中充满了快乐.那不是解对一道数学题、答好一次英语测试和背熟一篇语文课文所带来的快乐,那是心中莫名地就涌动起潮汐.挟带着希望、期待、激励和勇气,冲击着他的心房。要有自己的梦想,男孩想。未来才会不一样。
男孩自小学钢琴.学得并不是很专心,自从妈妈知道了他的理想,每每会在他偷懒的时候说上一句:“乐队可缺不了一位键盘手”,这句话就像点了男孩的穴位,让他快速地坐回到琴凳上。妈妈说.就因为咪咪姨妈给了6岁的列侬一把吉他,让他刻苦练习,才有了后来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乐队——The Beatles,所以说,花是花农种下的,但要用汗水浇灌才会最终盛开。
男孩有一个大纸箱.里面装满了CD。都是男孩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跟着妈妈去音像店买来的。在他这个年纪,别的男孩都用眼睛去追逐电脑游戏,他却用耳朵去追逐好听的声音,别的男孩都谙熟魔兽、侠盗车手。他却喜欢Trade-mark、乔纳森兄弟和戴夫·莱帕德.还有Micheal Learns to rock的“老声音”:“就因为他们来自北欧,所以他们的歌叫《冰冻》、《你的幻影》,歌名那么冷。”
有一天.妈妈给男孩买了一张碟《威鲸闯天关》,讲的是一个年龄与他相仿的男孩和鲸鱼成为朋友的故事。妈妈说:“收藏花絮里面有一首MV《Will you bethere》,你一定要听一听。”
那是男孩第一次听到迈克尔·杰克逊的歌,他喜欢那个温柔的歌声,还有一群孩子跟随着迈克尔慢慢起舞的场景。然后,妈妈又给他买了整套的《迈克尔·杰克逊终极收藏》,这一次,迈克尔带着犹如天神般耀眼的光芒、撼动世界的歌声和漫步月球的舞步,降临到男孩生活中,让他从此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流行音乐之王。
在得知迈克尔11岁时和其他四位兄长组成“Jackson 5”组合登台演出时,男孩更坚定自己的音乐梦想。他常常在纸上画戴着礼帽起舞的迈克尔,身体倾斜着,像一座比萨斜塔,妈妈告诉他,那种舞姿叫作“脱离地心引力的幻想”。男孩期待着自己12岁的生日快些到来,据说,在吹熄生日蜡烛的那一刻。许下的心愿,最有可能变成现实。
就在生日的前一天,刚刚放学回家的男孩,接到同学的电话,劈头便问他:“你知道吗?迈克尔·杰克逊死了!”男孩愣住了。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不能相信。也不愿意相信,在男孩的生命中,第一次,死神同音乐纠缠在一起。
男孩问妈妈:“他的舞跳得那么好,歌唱的那么好,怎么会死?”妈妈说:“迈克尔不是一个会经营自己的人,成就和名气有他1/3那么多的人,早都成了娱乐大亨,赚的脑满肠肥,但他却负债累累,越活越狼狈。”男孩想了想说:“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引用《圣经》里的一段话说:‘现在是告别幼稚的年代’。送给迈克尔吧。”
每到男孩的生日,妈妈都给他留一份当天的报纸作纪念。在男孩12岁生日那天。妈妈用所有能搜集到的报纸,给他做了一本剪报,因为那天,所有的报纸都在报道迈克尔辞世的消息。
一颗巨星陨落了。最后一缕微光点亮了男孩生日蛋糕上的12根蜡烛,那天晚上,妈妈问:“你许的还是那个愿吗?”
“是的。”男孩一边回答着。一边翻开剪报本.然后指着早些时候、著名的说唱歌手法莱尔·威廉姆斯说过的话——即使杰克逊90岁,以每小时一公里的速度跳着月球舞步,全世界也会屏息地观看一平静地说,“我就要做这样的歌手。”
妈妈忽然觉得,这一刻的男孩有些不一样,他真正地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