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服,曾几何时作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了不同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办学特色和学生的精神风貌。无论是重大节日庆典,还是平时正常的在校学习,学生身着整齐划一的校服,既是一种身份的见证,又是蓬勃团队精神的展示,校服特定的功能显而易见。多少年来,我们赞赏这种整齐划一的服饰文化所带来的统一、整洁、严谨、向上、凝聚之美。尽管社会在变迁,时代在进步,我们对这种特定校园文化的信念丝毫不会动摇,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身着各个时代、各自学校特有的校服,自豪地展现着、传播着规范的力量,校服文化特有的德育功效毋庸置疑。
然而,曾几何时简约整洁的校服上多了学生自制的名言、卡通画、补丁贴等,校园里悄然兴起了一股与传统校服文化不相协调的“另类”文化,校服忽然间成了学生张扬个性、宣泄内心世界的“涂鸦”平台,尽管管理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学生在校服上乱画乱贴,但是效果甚微。那种传统规范的力量似乎正遭遇挑战!于是,我在沉思,是什么让校服文化特定的德育功能在日渐消减?透视校服文化,我们看到的是中学德育教育的缺失!
一、我们一贯重视传统的东西,却忽略了时代的活力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我们没有忘记以传统的形式进行传统的教育,一代又一代,传承着,从古之圣人先哲的思想精华到泱泱大国的优良风范,我们崇尚传统的精神食粮,我们秉承传统的教育形式。就像穿校服这样的事,多少年来,多少学校都这样去执行,这样的规范管理带来的德育价值又有谁会怀疑呢?然而,今天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涂鸦”行为,不就是对我们传统德育的挑衅吗?信息时代的中学生再也不是传统教育体制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唯师命是从的一代,他们是有思想、有活力、有个性,甚至叛逆的一代,他们不仅要汲取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精华,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而且更关注时代的内容,毕竟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洗礼者。如果我们的管理者一味通过穿校服这样的形式落实德育教育,既不反思,也不与时俱进地改进形式,依旧简单强令学生必须穿校服,不得乱涂乱画,否则予以纪律处分等,这样的教育不知还能起到多大的效用呢?
我以为,穿校服尚可,但应结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既继承好传统,又要紧随时代步伐。在管理要求方面,未必天天都穿,适当放宽;在校服款式的设计上,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适当融入一些时尚元素,让校服更加贴近时代,让学生乐意接受校服,发自内心喜欢校服,珍爱校服,以校服为美,以校服为荣。
二、我们习惯于整齐划一的规范教育,却淡漠了个性品质的教育
学校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规范,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更好地落实教书育人的目标。规范化管理带来的是整齐、美观、严明、高效的校园文化,是各级各类学校都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每每面对这种规范,我总感到一种隐痛,尤其面对一群有朝气、有活力、有思想的中学生时,总感到在规范的背后缺少些什么。那些只要行为稍稍有点儿“出轨”,个性有点张扬的学生就可能被看作是叛逆,看作是与传统作对的刺头儿。接踵而来的就是雷厉风行的管理、喋喋不休的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心生厌烦,管理者也愈感“孺子不可教也”,教育的结果只能是一个僵局。我们依旧说校服这事,学生正当年少,有着各种追求和梦想,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热爱,对自身满怀信心和溻盼,他们希望通过各种形式去展现自己。然而长年累月地穿着一身单调的校服,让他们感受不到生活的绚丽多彩,而是压抑、枯燥和沉重。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在服从的同时,可能在校服上宣泄一番,写一句自己喜欢的名言或歌词,做一幅自鸣得意的卡通画,佩戴一款自己喜欢的小饰品……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青春年少的写真而已。然而我们却很少关注学生的这种需求,只是一味机械地固守我们的做法,无暇理会也不去理会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内心需求,由此我们的教育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很少有创意,很少有反思。校服照穿不误,学生的“涂鸦”也就屡禁不止。
为此,我在想,我们一向倡导的因材施教哪去了呢?是谁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呢?
三、我们经常标榜“以生为本”,却满足于“以校为本”
新课改实施以来,“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成为教育界最热的词汇。想方设法改善教育教学设施,是为学生着想;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说教,是为学生着想;课下布置发放名目繁多的作业和教辅资料,是为学生着想;强化纪律规范学生言行,还是为学生着想。教育管理者可谓殚精竭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然而,所有这一切真的做到了以生为本吗?再拿校服来说,学生已经牢骚满腹了,我们却不闻不思,除了强令之外,很少认真考虑他们的意愿、喜好,更不会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穿校服天经地义,其实是学校规范管理的必需。难道这就是“以生为本”吗?
萨特曾经说过,“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对于当前校服文化的另类现象,我们首先应该面对、反思,毕竟这种另类现象的产生有其滋长的土壤,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流行文化的缩写,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学生部分群体的价值追求和个性特征,也折射出我们中学德育的偏颇之处。面对已经出现的现象,如果换一种思路去接纳,去反思,去改进,学生才会有大的触动,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否则,我们所做的一切,只能是“以校为本”。
四、我们善于强化硬性管理,却对价值引领的功效轻描淡写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核心。就中学生的道德现状与社会提供的道德背景来看,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冲击下的诚信危机、公正失衡,以及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价值冲突问题,另一方面则是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在传统与现实中模糊、迷失的问题。再回到校服上来,我们缺少的不是管理校服的各种制度、纪律,而是怎么引领学生达成共识的问题,只有达成了共识,校服的德育功能才能释放出来。卢梭说过,“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在于教育。”如果我们的德育偏离了学生德育的现实,一味依赖于硬性的管理,而忽视了德育的价值引领,其说服力、渗透力是苍白的、渺小的。当代中学生是有思想、有判断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只要我们引领得当,学生会自觉站在公平正义的一边,为了社会的进步、发展主动承担责任与义务。汶川大地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青年志愿者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说明。
可见,现在我们缺少的是价值引领,而不是硬性的管理。硬性的管理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价值引领才是根本的,深远持久的。
透视校服文化,值得反思的问题很多,记得源自新加坡的仁恒地产坚信:“我们的价值取向不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营造一个几百年后依然活着的企业……”正是这样的价值取向,让仁恒能于危机中发现生机,能于迷雾处认清形势,先入一步找到道路,从容不迫地走出低谷,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如果我们的德育亦能如此,在缺失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我们将会感触到德育更加清新的气息!
然而,曾几何时简约整洁的校服上多了学生自制的名言、卡通画、补丁贴等,校园里悄然兴起了一股与传统校服文化不相协调的“另类”文化,校服忽然间成了学生张扬个性、宣泄内心世界的“涂鸦”平台,尽管管理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学生在校服上乱画乱贴,但是效果甚微。那种传统规范的力量似乎正遭遇挑战!于是,我在沉思,是什么让校服文化特定的德育功能在日渐消减?透视校服文化,我们看到的是中学德育教育的缺失!
一、我们一贯重视传统的东西,却忽略了时代的活力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我们没有忘记以传统的形式进行传统的教育,一代又一代,传承着,从古之圣人先哲的思想精华到泱泱大国的优良风范,我们崇尚传统的精神食粮,我们秉承传统的教育形式。就像穿校服这样的事,多少年来,多少学校都这样去执行,这样的规范管理带来的德育价值又有谁会怀疑呢?然而,今天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涂鸦”行为,不就是对我们传统德育的挑衅吗?信息时代的中学生再也不是传统教育体制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唯师命是从的一代,他们是有思想、有活力、有个性,甚至叛逆的一代,他们不仅要汲取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精华,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而且更关注时代的内容,毕竟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洗礼者。如果我们的管理者一味通过穿校服这样的形式落实德育教育,既不反思,也不与时俱进地改进形式,依旧简单强令学生必须穿校服,不得乱涂乱画,否则予以纪律处分等,这样的教育不知还能起到多大的效用呢?
我以为,穿校服尚可,但应结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既继承好传统,又要紧随时代步伐。在管理要求方面,未必天天都穿,适当放宽;在校服款式的设计上,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适当融入一些时尚元素,让校服更加贴近时代,让学生乐意接受校服,发自内心喜欢校服,珍爱校服,以校服为美,以校服为荣。
二、我们习惯于整齐划一的规范教育,却淡漠了个性品质的教育
学校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规范,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更好地落实教书育人的目标。规范化管理带来的是整齐、美观、严明、高效的校园文化,是各级各类学校都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每每面对这种规范,我总感到一种隐痛,尤其面对一群有朝气、有活力、有思想的中学生时,总感到在规范的背后缺少些什么。那些只要行为稍稍有点儿“出轨”,个性有点张扬的学生就可能被看作是叛逆,看作是与传统作对的刺头儿。接踵而来的就是雷厉风行的管理、喋喋不休的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心生厌烦,管理者也愈感“孺子不可教也”,教育的结果只能是一个僵局。我们依旧说校服这事,学生正当年少,有着各种追求和梦想,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热爱,对自身满怀信心和溻盼,他们希望通过各种形式去展现自己。然而长年累月地穿着一身单调的校服,让他们感受不到生活的绚丽多彩,而是压抑、枯燥和沉重。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在服从的同时,可能在校服上宣泄一番,写一句自己喜欢的名言或歌词,做一幅自鸣得意的卡通画,佩戴一款自己喜欢的小饰品……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青春年少的写真而已。然而我们却很少关注学生的这种需求,只是一味机械地固守我们的做法,无暇理会也不去理会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内心需求,由此我们的教育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很少有创意,很少有反思。校服照穿不误,学生的“涂鸦”也就屡禁不止。
为此,我在想,我们一向倡导的因材施教哪去了呢?是谁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呢?
三、我们经常标榜“以生为本”,却满足于“以校为本”
新课改实施以来,“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成为教育界最热的词汇。想方设法改善教育教学设施,是为学生着想;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说教,是为学生着想;课下布置发放名目繁多的作业和教辅资料,是为学生着想;强化纪律规范学生言行,还是为学生着想。教育管理者可谓殚精竭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然而,所有这一切真的做到了以生为本吗?再拿校服来说,学生已经牢骚满腹了,我们却不闻不思,除了强令之外,很少认真考虑他们的意愿、喜好,更不会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穿校服天经地义,其实是学校规范管理的必需。难道这就是“以生为本”吗?
萨特曾经说过,“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对于当前校服文化的另类现象,我们首先应该面对、反思,毕竟这种另类现象的产生有其滋长的土壤,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流行文化的缩写,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学生部分群体的价值追求和个性特征,也折射出我们中学德育的偏颇之处。面对已经出现的现象,如果换一种思路去接纳,去反思,去改进,学生才会有大的触动,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否则,我们所做的一切,只能是“以校为本”。
四、我们善于强化硬性管理,却对价值引领的功效轻描淡写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核心。就中学生的道德现状与社会提供的道德背景来看,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冲击下的诚信危机、公正失衡,以及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价值冲突问题,另一方面则是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在传统与现实中模糊、迷失的问题。再回到校服上来,我们缺少的不是管理校服的各种制度、纪律,而是怎么引领学生达成共识的问题,只有达成了共识,校服的德育功能才能释放出来。卢梭说过,“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在于教育。”如果我们的德育偏离了学生德育的现实,一味依赖于硬性的管理,而忽视了德育的价值引领,其说服力、渗透力是苍白的、渺小的。当代中学生是有思想、有判断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只要我们引领得当,学生会自觉站在公平正义的一边,为了社会的进步、发展主动承担责任与义务。汶川大地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青年志愿者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说明。
可见,现在我们缺少的是价值引领,而不是硬性的管理。硬性的管理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价值引领才是根本的,深远持久的。
透视校服文化,值得反思的问题很多,记得源自新加坡的仁恒地产坚信:“我们的价值取向不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营造一个几百年后依然活着的企业……”正是这样的价值取向,让仁恒能于危机中发现生机,能于迷雾处认清形势,先入一步找到道路,从容不迫地走出低谷,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如果我们的德育亦能如此,在缺失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我们将会感触到德育更加清新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