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拼的并不是地图,而是我的世界观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lv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心与旅行的关系?她说:“内心就是迷宫,大多数时候它都是通往过去,通向童年。如果我们只注重在外界(地球上的)旅行,而在没有同步到内心,你即使见到一些美人美景和应该有所感悟的东西,也感悟不了。”
  内心与自由的关系?她说:“能旅行不代表自由,但自由了才能在路上。”
  而什么是自由?她说:“自由就是信自己。自由就是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自由就是相信奇迹,相信总有人会像烟花一样出现,绚烂、迷幻、光芒万丈。”
  春树的旅行遍是闪光的桥段,正如她直接狂热的诗歌、毫无保留的说话,你从片段里拣起的,不是一段段旅行,而是——她的人生。
  谁的旅行箱:春树,作家。
  怎么定义旅行?
  我不是传统意义的旅行家,很多时间里都有疑问:难道去的地方越多,地方越偏,去的那个人就越牛,越有智慧吗?后来我有了答案:当然不是。只有在这过程中得到的个人感受才是有价值的,否则海就是海,大楼就是大楼,博物馆里的艺术品就只是艺术品而已。旅行对我来说是再度创作:将脑海中的精神世界进行拼贴,最终达到完整。我拼的并不是地图,而是我的世界观。
  所以旅行是与精神相关的?
  我注重精神交流,有次去京都大学,看到它房顶上的三颗星星,那是日本恐怖组织里左派的标志,我非常感兴趣,只看过类似史料,当在现实里与它相遇,和想象中的意象画上等号时,会得到第二次的思考和启发,然后重新清晰它的意义。旅行是寻找自己记忆里曾经熟悉的,曾经从书本和影像上得到的经验,在现实里一一关联,证明这东西确实存在。
  给精神带来启发的启蒙者是谁?
  我受两波人特别重的影响,一波是美国在路上咆哮的垮掉一代,一波是法国加缪和萨特。
  旅行癖好?
  旅行有感触时,会写些片段,在现场不愿意任何东西破坏我直观的感受,这样回来后也可以有所思考。
  旅行时一定去的场所?
  没有,有人一定要去当地的博物馆、商场或者看演出,这仅仅是一种需求。我都可能,比较随性。我会看一眼旅行书,选出范本去吃一顿,或去当地的咖啡馆坐上一天。
  会参考其他人的旅行攻略吗?
  不太会,因为每人去过的地方和研究的东西不一,所以旅行攻略的个人化色彩太重。譬如我心里已知道第一次去巴黎要找萨特波伏娃的墓,去那儿就是个人夙愿。
  去过的地方里,你最喜欢哪里?
  纽约和旧金山。它们和北京的气候比较像,城市性格比较直接。
  旅行总是快乐的吗?
  有段时间我都会坐飞机,升到高空一半时,我的大脑开始翻腾,想起种种悲催的前半生,情不自禁的痛哭。这样的状态持续了近半年时间。我几近奔溃,那时候完全已经不理智了,反省自己前半生,还写了首诗。后来好了,正因为想着谁都有痛苦,我又不是唯一感受到痛苦的人。既然有感受到痛苦的能力,那就应该直视痛苦。
  你去孤岛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会是什么?
  带一件会一直能用到的东西:莎士比亚或者《红楼梦》之类的。你在家看史努比很开心,但在荒岛谁会带史努比漫画?因为你还是需要更深层次,更高的精神满足。
  旅行写下的诗?
  这是在纽约,喝醉了写下的:《布鲁克林一夜》
  很久以来,
  没把自己视为一个怪人
  蹲在墙角写诗
  屋里的摇滚乐队
  仍在表演
  朋友为你买了两杯
  金汤力
  在喝过一杯干白和一杯威士忌以后
  这时有两个人走过来
  其中一个人说他叫查理
  “你是为那本杂志工作的日本人吗?”
  他问正在墙角蹲着写诗的我
  “不,我是中国的。”
  他向我道歉
  “这真的没关系。”我说
  从哪儿来的没关系
  而我是为了自己工作
  这只要自己明白就好
  “我也有支乐队”他说
  “我也曾玩过乐队”我说
  就是这样一个夜晚
  我们在外面抽烟
  屋里的来自加洲的
  乐队仍在表演
  天不是很寒
  就是这样的
  一个夜晚
  屋里的乐队仍在表演
  我的爱人已经变成了
  朋友
  陌生人也已经
  变成了朋友
  你知道,这没什么不同
  北京或者纽约
  加洲或者东京
  我们永远都会遇到
  几个陌生人
  他们走过来
  向你介绍自己
  那时你百无聊赖
  或者正在写诗
其他文献
巴黎女人爱穿迪奥,哦不,是全世界的女人似乎都热衷被迪奥包裹成一朵郁金香。正如诺瓦利斯(Novalis) 所说: “浪漫主义意味着赋予习以为常的东西以更高深的意义,为有限的东西添上无限的面貌”。而迪奥正是在有限的身体之间,让女人散发出了无限的芳香。  “迪奥精神” (Esprit Dior) 代表着时尚先驱设计师克里斯汀.迪奥先生的精神。他创办的高级时装公司植根于法式传统,以其首场高级订制发布改变了
期刊
在炎炎烈日的上海出一趟门需要勇气。集结了以杭州、上海为中心的艺术家最新创作的《消夏》展览,用令人费解的尺子、象征童年的桌椅、美轮美奂的景色提供了一处消夏的场所。用艺术的冷和上海的热,创作的慢和社会的快来做一次隐喻的对比。我们看完展览,也许身心并未凉快几许,但是却掀起了阵阵回忆,在回忆里避暑,不管它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从垂着透明黑色薄纱的拱形小门向里望,依稀可见尽头的窗户。有点迟疑的走进杨泳梁的
期刊
作为首届北京ONE·国际表演艺术周的核心部分之一,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北京ONE·国际表演艺术周联合举办了一场关于《诗·曲·舞》的论坛和演出。正如本次艺术周的关键词是“跨界”,《诗·曲·舞》将如题的三者互相结合,并在其碰撞之中,塑造了一个短暂的诗意空间。  “诗”的部分来自于菲利普·登斯兰(Philippe Tancelin),一位法国著名的诗人、哲学家及教育家,他是巴黎八大戏剧系主任、CICEP
期刊
一个寻常的早晨,Ilse Crawford穿着紧身海军蓝Martin Margiela连衣裙坐在她伦敦的公寓里,楼下即是她的公司StudioIlse。这位51岁的英国设计师和咨询师有着将普通事物变得不平凡的“魔力”。Crawford把设计的过程叫做“制作生活的框架”,而这个框架的基础就是她对生活和设计的信仰。  Crawford的公司在十年前成立,现在有17个员工,他们中有建筑师,也有产品和室内设
期刊
法国家具公司Ligne Roset从当年的小型家族企业成长为一家拥有200多家专卖店和1000家分销商的国际大公司。在这其中,已经有40年历史的Togo沙发功不可没,作为公司最畅销的产品,它已经自成品牌,成为20世纪法国格调的象征。  设计师总是把它形容成为“一支折叠起来的、像烟囱一样的两边关闭的牙膏”。其他人则把它比作一堆米其林轮胎或者一只沙皮狗。Ligne Roset作为一家拥有153年历史的
期刊
艺术家张蕾用棉花、棉被坚持做装置作品已经超过二十年。这种普通的材质,看起来那么柔软温暖,可它的每一根细小的纤维都是那么独立坚强,富有韧性。她的艺术创造历程,从青春期的成长之痛,到开始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身份归属、精神、信仰;从反叛到寻找,从对抗到宽容,从封闭到开放,从完美到自然,正是一个人的艺术史。现在她重新回归,继续着她的艺术创作,并承诺自己:要做好的艺术作品,因为只有好的艺术才更长久。 
期刊
皮特·布恩(Piet Boon)是一位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设计师。他拥有年轻人在事业启航时充沛的青春活力,而实际上他现在已经55岁高龄。这位并非以设计起家的人,在三十年前正式进入职业设计师行业,如今作为荷兰最杰出的设计师之一,正在纽约进行他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  布恩以承包商起家,经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渴望选择一种更富有创造力,也更综合性的方式实现使命。2008年他卖掉了承包公司,全身心地投
期刊
漫无边际的路途,是否只有匆匆脚步记录你的轨迹?当世界变成雷同的钢筋水泥,你是否也变成了都市里的机械人。童年的欢愉与眼泪,曾经的梦想与初心,都希望你不要忘记和放弃。最自然即最美,我们愿这世界,不会一片荒芜。
期刊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同时受到快乐至上的“本我”和历经沧桑的“超我”的影响。但作为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自我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既要保留本我的单纯,又要体现超我的包容,掌控行为方向,与现实周旋,实现自我活动的目的。  设计作品既包含着设计者追求理想的纯粹性和自身经历的多元化,又要受到品牌环境,尤其是市场的影响,可谓设计者自我管理的现实映射。毕业作品作为其中受周遭限制最
期刊
在2013年的故事驱动中国大会上,德国建筑室内设计公司Ippolito Fleitz Group的合伙人和设计师彼得·依波利多(Peter Ippolito)作为德国设计协会的成员之一来到北京,随身带着几个有关室内设计的故事。这些成功的案例,个个精彩而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从一个词汇出发,得到了灵感启示和核心精神,这个词就是Heimat。  Heimat是一个很典型的德语词,用中文可以翻译为“家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