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研究分析

来源 :建筑科技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gang8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漳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
  【关键词】漳河;水生态环境;演变;恢复
  Zhang River basin evolution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analysis
  Wang Ai-xiang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Authority, the upstream IOC Zhanghe Handan Hebei 056001)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of the Zhang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evolution process.
  【Key words】Zhanghe;Water environment;Evolution;Recovery
  
  漳河是海河流域最南部的漳卫南运河防洪骨干水系之一,西源自太行山,南与安阳河为邻,北与滏阳河接壤,东至卫运河,流经山西、河南、河北三省,流域面积19537 Km2,河道总长460 Km。漳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生态环境曾有过十分优美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中,特别是进入近代和现代社会后,漳河流域水环境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1. 漳河水生态环境历史演变
  1.1 古代史上的漳河水生态环境演变。
  漳河两岸的劳动人民在抗御洪水灾害的同时,也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漳河水资源,有些至今仍然发挥着效益,为漳河两岸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公元前422 年,战国时魏国人西门豹至邺、革除河伯娶妻之恶俗,兴民屯,又发民力在漳河右岸开凿水渠十二道,引漳水灌田,“蓄为屯云,泄为行雨 ”,效益十分显著。引漳十二渠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古代大型引水灌溉渠系。2000 多年来,十二渠经历了多次埋废、修复和扩建,使这一古老灌溉工程得以延续,工程效益得以不断扩大。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建都于邺,开渠引漳水过邺,于利漕口入白沟,名利漕渠。这条渠既能向邺城供水,又可增加白沟水量,由白沟南通黄河转通淮水、长江,北通平虏、泉州,新河诸渠直到滦水流域,所称“漕运运四通”。熙宁年间(1068~1077年),为了富国强兵,王安石实行变法。他非常重视引漳淤灌的历史经验,极力倡导和领导放淤和淤灌,改良了大量盐碱地,有的田地粮食产量成倍增长。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此作了描述:“深、冀、沧、瀛间,惟大河、滹沱、漳水所淤,方为美田”。清初,漳河不入卫,至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春夏之交,曾“堰漳河分溉民田之水,人卫济运”。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漳河分出一支由馆陶入卫济运。民有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光绪 26 年,由河北省磁县岳城等村联合,将该渠向东延伸,更名为天顺渠,扩大灌溉面积为200hm2。
  纵观2000年历史,漳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不是十分突出,采取“开利漕渠,引漳济卫”等多种调水措施,却不能根本改变“易盈易涸,无水利而多水患”的面貌。说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人类活动基本处于适应——改造——适应——再改造的自然循环状态,当时的漳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基本维持在一个可恢复和易破坏状态。
  1.2 近代史上的漳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漳河流域水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建立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体系,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但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对自然界的干扰,超过了自然界恢复、再造能力,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致遭到破坏。从1942到目前,漳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建设的进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2.1 环境改善阶段(1942~1960年)。
  1942 年,中共太行山区委、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一二九师司令部等积极响应党中央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的号召,在清漳河上游开挖了漳南渠。漳南渠渠道全长38.5Km,可灌溉农田逾万亩。 1960 年开工兴建红旗渠灌区,1958年开工兴建跃进渠灌区 ,1956 年开工修建大跃峰灌区,1957 年修建小跃峰灌区。
  1944年解放区人民修筑临漳、魏县两岸堤防;1947~1949年间,对漳河左堤磁县高庄至漳卫河汇流处徐万仓95.8Km,右堤自临漳县太平庄至大名县高冢固87.4Km,进行了全线加固。建国后,1954年临漳县组织民工整修右岸砖寨营至后屯堤段2250m,1955年、1956年、1957年、1960 年临漳、魏兴、大名3县多次动员民工复堤。
  此阶段河水清澈,碧波荡漾,人水和谐,生态环境景气盎然。
  1.2.2 自然平衡、自我修复阶段(1960~1965年)。
  漳河流域水利建设掀起高潮,开展了以复堤修险、整治河道等防洪排水为重点的水利建设,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先后有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12座,小型水库141 座,总库容26.107亿m3;提水工程766 座,引水工程约490处。工程的修建,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漳河两岸社会经济发展。
  此时期恰为漳河流域丰水期,主要矛盾是防洪排涝。此时期工业处于起步阶段,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水污染矛盾不突出。河道通畅,河水清澈,水生生物丰富。湖泊湿地有所减少,但水库水面增加,整体生态环境良好,维持了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2.3 环境转折阶段(1965~1980年)。
  流域内人们对水的大规模干预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到七十年代初,流域内水利工程基本格局已经基本形成。1958~1963年,兴建了岳城等四座大型水库,到七十年代初,流域内以防洪为主的水利工程体系已基本建成。水利工程的格局决定了流域内水的运动的基本特点:山区水资源基本得到控制;平原河道、湖泊来水受山前水库的人为调度;水资源利用方式从利用河水、泉水和分散开采地下水转向水库供水和集中开采地下水。从人类对水资源与水生态的干预程度上,七十年代初与现状具有可比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是流域水生态从良好转为恶化的转折点。六十年代中后期的大规模农业开发,七十代开始的大规模工业发展使河道外用水猛增,开始出现河流断流、湿地萎缩、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和入海水量明显减少等现象,开始出现水污染。1963年后,漳河出现断流。同时,流域内湖泊、湿地水面面积锐减。1972年大旱后,流域内开始大规模开采地下水,机井数量猛增,地下水出现超采,并在一些地区形成了较大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在降水量十分接近的情况下,七十年代流域平均入海水量比六十年代减少50%以上。七十年代初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水污染不断加剧。
  以人均水资源量为指标的宏观分析表明,正是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流域人均当地水资源量降至500m3的国际水资源紧缺标准以下。五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末期人口数量猛增,年均长率达23‰,是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同时,人均水资源量(1956~1998年系列)从650m3降至440m3。六十年末之后,特别是七十年代末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1970~1998年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不到12‰。六十年代末是流域总人口和人均水资源量从剧降转为缓降的转折点。
  以上分析表明,漳河流域水生态由良好变为恶化的转折点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1.2.4 水环境严重恶化阶段(80年~今)。
  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发展规模没有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加之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等,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八十年代初,漳河流域连续干旱,岳城水库供水由农业转向城市,对流域水资源进行了再配置。1985~1998年漳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6.85亿方,比漳河流域1956~1984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9.22亿方减少12.3%。其中,山区1985~1998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5.2亿方,比漳河流域1956~1984年山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6.9亿方减少10.1%;平原1985~1998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65亿方,比漳河流域1956~1984年平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32减少28.9%。数据显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山区和平原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均有所降低,其中平原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降幅接近1/3,这也是漳河下游河道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的根本原因。(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对照表见表1)。
  此时期生态用水不断减少,河道断流时间加长,入海水量进一步减少。地下水超采日益严重,漏斗范围不断扩大,形成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漳河中下游平原区洪涝威胁更加严重。城镇用水增加,排污量随之增加,大量污水未能及时处理,致使水污染日益严重,流域整体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2. 结束语
  从对漳河流域水环境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描述和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启示:
  (1)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考虑环境特别是水环境的承载力,大力推行具有科学发展观念的政策。
  (2)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水环境的保护同步进行。
  (3)水资源配置应将生态环境用水作为供水目标,并应优先保证。
  (4)在政策、经济、法制和技术各方面上应有超前意识、超前举措。
  
  [文章编号]1006-7619(2011)11-28-371
  [作者简介] 王爱香(1961.5-),女,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水利部海委漳河上游管理局,工程管理专业。
其他文献
【摘 要】机械设备作为施工企业重要的一环,管理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项目部)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机械设备;作用;素质;手续;用活;管理  机械设备作为施工企业重要的一环,管理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项目部)的经济效益。  1. 强化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发挥职能作用  一个企业(项目部)要发展、要壮大,必须要有先进的设备,还要有一批能驾驭这些设备的人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
期刊
【摘 要】挖掘机是建筑领域使用最频繁的机械之一,本文针对使用中其液压系统常出现的故障,给出了原因分析,并介绍了故障排除的方法。  【关键词】挖掘机;液压系统;故障分析;故障排除  挖掘机由于其出色的土壤挖掘功能,并具有高效的效率,在建筑领域一直得到广泛的运用。在生活中常见的挖掘机主要有轮式和履带式两种。现代挖掘机一般采用先进的液压先导——主油路液压系统,具有操纵轻便、灵活易于控制等特点。但是在实际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实际,谈谈在实际工作中安装、拆卸与操作技术安全交底程序和内容。  【关键词】安装;说明;顺序;拆卸;措施;注意事项  建筑施工现场,为解决施工阶段的垂直运输、加快施工进度、提高现代施工机械化操作水平,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一般在建筑物中间或侧面安装若干台固定式塔式起重机(以下简称塔机)一套规范的塔机安装、拆卸与操作技术安全交底至关重要,必须引起项目部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实
期刊
【摘 要】柴油发动机的零部件安装方向的要求,如果装反会导致零件早期损坏及机械故障的发生,甚至引起严重的机械损坏事故。  【关键词】柴油发动机;零部件;安装方向;要求  在维修柴油发动机过程中,因零件方向特征不明显,正反面均能安装、维修人员粗心大意等原因,常常出现零部件方向装反的情况,导致零件早期损坏及机械故障的发生,甚至引起严重的机械损坏事故。在维修过程中,应按技术规范和方向要求正确安装零部件,保
期刊
【摘 要】工程总承包是设计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工程总承包项目对于设计院经营部门来说,总承包项目的经营管理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本文对工程总承包EPC项目部的经营管理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工程总承包;EPC项目;项目经营管理;全过程管理  以设计为主导的工程总承包是工程施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设计院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在二十年来, 各种建筑设计院由于相关市场主体的限制和自身定位的原因,在工
期刊
【摘 要】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目标模糊不清,政策缺乏连续稳定性;机制不完善,管理流于形式;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应采取如下对策: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指导短期实践;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保障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到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管理;发展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放开,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房地产业快速崛起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房
期刊
【摘 要】本文就研究河道重大、复杂的问题时,必须采取结合模型试验的综合研究手段,建立探求某河道或河系自然规律的综合科技研究系统,为河道或河系治理开发方案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河道,模型理论,基础设施,机制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iver model theory  Guo Lan-yu1,Wang Hai-jun2,Zhao Zeng-yi2  (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新光城市广场基坑工程施工,通过对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监测,根据该基坑工程条件动态变化特征及时修正ABAQUS有限元模拟条件,预测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并制订相应的加固处理措施,将其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用来指导该基坑的动态施工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基坑变形;监测;ABAQUS有限元;预测  The monitor for deformation of foundation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近年来工程勘察中地层划分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其与矿产勘查的不同,并详细归纳了工程勘察地层划分的方法,从而为以后工程勘察技术人员与初学者提供了参考,并为丰富勘察理论作出优异贡献。  【关键词】地层划分;岩土层种类;地质年代和成因 ;物力力学性质  On the (Weifang) region division method of formation   Yang Feng-chen
期刊
【摘 要】在钢管中浇注混凝土形成钢管混凝土构件,充分利用两种材料各自的优点,钢管混凝土结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梁柱节点设计的合理与否以及其性能的好坏对结构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的主要设计类型,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钢管混凝土结构;节点;性能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Structure Design of Bea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