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的误区与再认识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ao_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是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学习氛围,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认识误区,提出树立全员育人理念,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关键词】学风;建设;误区
  
  学风建设是高校一项基础工作和系统工程,学风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高校教育也逐步与国际教育接轨,新时期学生特点出现了新的变化,高校学风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加强学风建设和研究,是当前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化纲要所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
  一、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认识误区
  1、学风就是学生的学习风气的误区。勿庸置疑,学风的主体是学生,但如果把学风仅仅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风气,这是对学风建设的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首先,从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来看,要实现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要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要求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因此,学风不仅是学生的问题,还包括教师的教风。其次,从学校整体功能来看,高校既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场所,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熔炉。为此,只有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发挥学校的整体功能。因此,学风不是个别学生和个别教师的治学方法和治学态度,而是学校全体师生的治学方法和治学态度的体现。
  2、学风建设靠制度、靠管理的误区。高校认识到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但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简单认为靠严明的制度、严厉的处罚来管理、约束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置于学校各项规定之中。应该说,制度是必要的,管理也不可少,但学风建设的关键不在于外在对主体的作用,而在于主体内在的自觉。靠制度、靠管理的认识是由于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忽视学风建设的主体性、主动性,片面强调学风建设的外在性、客观性,其结果只能造成学风建设的学生这一主体被动地适应规章、应付管理,大学生的学习成为消极学习。
  3、学风建设就是学生工作的事的误区。学风建设离不开学生工作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但如果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泾渭分明,教学工作管课堂,学生工作管课后,就会出现思想教育与业务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从学风建设的组织机构看,其主体既有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又有教学管理系统;从学风建设的实施来看,既有专门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又有广大教职员工的广泛参与;从学风建设的主体看,既是学校全体教职工自觉教育,又是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自我教育;从学风建设涉及的领域看,既有对学生主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有对育人环境的优化。育人环境既有校园物质环境又有校园文化环境。因此,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体师生教学行为的综合,是学生所处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的综合,也是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综合。
  二 、提高认识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
  学风建设是高校一项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我们应深入研究学风建设的内在规律,明确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树立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全新意识。
  1明确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1)加强以理想为中心的思想教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受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影响,而大学生的“三观”正处在塑造与形成阶段,通过有效的途径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是端正学风的根本保证。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动力相当程度上来源于学生的兴趣。勤奋学习来源于求知的渴望,只有在充满学习兴趣的气氛中,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学风。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受一定动机支配。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求知欲,有了求学欲望,学习也就成了乐趣。学校通过完善完全学分制、选课制、主辅修专业等制度改革,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意识,增强内在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学校分析当代大学生需求的特点和关注的热点,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教育学生处理好学习与能力提高、个性培养的关系,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风建设中自我参与、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建设,弱化制度管理、数量考核,在学生中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由“制度管理”为主向“自我管理”为主转变。
  2深化教学改革,以教风带学风,以考风促学风。
  (1)适应社会需要,深化教学改革。当前的教学工作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已经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灌输、轻启发诱导;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重毕业生统一培养模式,轻毕业生个性特色。上述状况说明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非改不可了。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调动师生的教学积极性。
  (2)强化教风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教风对学风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亲其师、信其道”才是教育的真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用知识的力量,还要用人格的力量感召学生。从抓教风着手,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量,接受最新科技成果,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勤于施教、乐于施教、善于施教的治学态度、治学精神。良好的教风可为学风的好转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发挥考风的杠杆作用。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形式。实际上,当前高校考试范围狭窄,考前重点明晰,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学生通过考前临时抱佛脚或考场作弊即可轻松通过考试,不需要平时的勤奋学习。考试应是严肃的,严肃的考试才能体现其公正性,才能真正反映教学的效果。因此,要发挥考风在学风建设中的杠杆作用。应建立完善的考试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监控体系,以保证命题、阅卷的公正性和考场纪律的严肃性。真正做到“严格考试要求,严肃考试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实行教考分离,改变单一的闭卷笔试形式,尽量做到考题类型多样化,增强现代技术教育在考试中的应用。对考试作弊者予以严肃处理。建立科学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消除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通过加强考风建设,使教师认真施教,学生认真求学,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3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1)教师做到“教书育人”。抓教风促学风,教师是关键。要充分发挥教师良好治教之风对学生良好治学之风形成的积极影响。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学生心目中威信高,教师以其为人之师的特殊地位,发挥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示范作用。因此,每个教师必须以对人民负责、对祖国未来负责的高度,既传授知识,又指导做人;既对学生满腔热情地关心、教育和引导,又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2)干部做到“管理育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努力解决政工干部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自信心问题,确立学生工作必须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体现德育的核心作用,保证育人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树立服务意识,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使学风建设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学生工作为教学工作提供动力、保证作用。行政管理干部同样要从各自岗位围绕“育人”这一中心,为师生创造良好学风的外部环境。
  (3)后勤人员做到“服务育人”。目前,高校正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不管后勤社会化程度如何,后勤人员仍然是高校全方位育人的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仍然是高校全过程育人的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后勤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为大学生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为高校学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4)整个校园形成“环境育人”的氛围。校园物质环境是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优化美化校园物质环境,可以发挥优美环境对人寓情于学、寓教于景的作用。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里生活、学习,人们会感到心情舒畅,会增强对学校的热爱感,从而振奋精神,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尤其是寝室内部设施配置、物品摆放等因素形成的室内环境,以及作息制度、生活秩序等形成的生活环境,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寝室度过,寝室环境的好坏,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
  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的同时,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学习兴趣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文化生活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学校要经常举办各类学术活动,由学校的名专家、名教授、青年学者主讲,有条件的还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演讲、传授各学科的最新信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和年级特点组织各种专题讨论会、学科竞赛、外语角等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学校支持、指导学生文化社团开展活动,经常开展诸如美术、音乐、舞蹈、书法讲座及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于各项健康有益的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孙建.我国高校学风建设十年研究得失探析[M].中国教育研究,2006,(1)
  [2]王发跃.大学生成才之路问题的探讨 [M].公共关系,2008,(2)
  [3]周海,大学生违纪现象因素的分析[J].中国学校教育,2009,(4)
其他文献
全优课堂,是新的课堂尝试模式,旨在通过全优课堂模式的构建,培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率,培植教师课堂的有效意识与有效课堂实施能力。它主要通过“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课堂程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自主、充分、优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新突破、新提高。  课堂,其主要的核心板块是学生如何认识知识,获得知识,而全优课堂关注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操作方式。主要是通过质疑、探究、展示,来完成课堂的掌握
【摘 要】只有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这三者间的对话。而教师范读,营造氛围;自由学习,尊重个性;大胆质疑,激发兴趣;发挥想象,激发感情;结合生活,逐步升华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生个性 发展    所谓文本理解,其实也就是读懂文章,它是检验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阅读的过程就是把文字信息转变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师德尊严”的框架内机械地完成着“教”与“学”的个体活动。教师的一言束缚着学生的自由发展。而今,新课程理念所构建的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体系,教师要注重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主动的发展空间,在尊重与信任的和谐氛围中,实现“朋友”式的合作与互动。  1、倡导教学民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促进者和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加快各类人才的培养,大力提高全民素质,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的共识。我国目前正處于新旧体制的转轨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结构的调整,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一种特殊环境——成人职业学校,他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人际关系以及其他客观环境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学生中的不少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本身往往就是由学校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甚至失策所造
【摘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多想办法让学生不仅敢问,而且还要想问、乐问和善问。下面我就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问题环境、激励学生提问、教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技能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培养 质疑 问题意识    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曾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伽利略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
众所周知,人类在钻木中发现了火。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的真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標准。因此,当前教育变革的主旋律就应该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江总书记也曾再三强调:“教育应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同时,实验作为一种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即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同时又能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开发智力与动手能力的结合点,同时达到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
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是大量的,可以说是贯穿整个课堂的
随着我校省级课题“四环节小组互助”高效课堂模式构建及推进策略的深入研究。我在借鉴其他各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思想  品德课四环节小组互助”高效课堂模式。  一、“四环节小组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四环节小组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是主体性教育理论实践的新手段。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是教育对象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理解掌握运用课本知识,发掘潜能,提高能力,达到个性的和谐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兴趣”让其内心快乐着,也是“兴趣”将被动变成了主动,让快乐充满了课堂。下面我就来浅淡一下在学习中能让课堂充满活力的几种活动:  一、歌曲——让课堂充满激情  儿童心理学牲告诉我们,唱歌能使学生感到松弛、愉快、满足,产生兴奋情绪。因此教学中使用歌
【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教育的主导想,也是我感触最深最有效的教育理念,确确实实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学 应用    地理这门课程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日 益密切,人类生活的范围已从地表扩大到太空,深入到海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程度及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