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着花无丑枝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tian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是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古代散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探究性论文。阐述了古代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学生文化人格的构建及其对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着重论述了渗透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并对现行的古代散文教学进行了反思。本文认为让古代散文这棵“老树”绽放千年的美丽是语文老师共同的崇高使命,惟有如此,学生才会逐步完善自己的文化品格并进而扛起一个民族的未来。
  【关键词】古代散文 课堂教学 审美教育 人格建构
  
  近日重读宋代大诗人梅尧臣《东溪》里的两句诗“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笔者颇有感慨:古代散文好比生长了千年的“老树”,我们的古代散文教学怎样才能让“老树”“着花”并进而让学生感到“老树”不丑呢?笔者以为要用审美手段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发现“老树”的审美意蕴,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审美愉悦。一言以蔽之,就是古代散文教学中要渗透审美教育。惟有如此,学生才会喜欢“老树”,自觉地去领略那在“老树”枝头绽放了千百年的“花”的神韵,进而建构自己的文化人格。如何在古代散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笔者根据《兰亭集序》的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一蠡之见:
  1.精心设计导语,寓教师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于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教师可以从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感悟中导入,如王勃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陶渊明的“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等,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对天地宇宙、对天下苍生的一种悲悯情怀;也可以从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诗意地栖居”到瓦尔登湖畔梭罗先生“神的一滴”,到刘禹锡的“陋室”,到梁实秋的“雅舍”,再到李乐薇的“空中楼阁”,引导学生感受中外文人的山水审美情怀和精神超脱姿态;也可以从“长亭”这个意象入手,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瘐信《哀江南赋》中的“十里、五里,长亭、短亭”,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外,古道边,春山蹙”等,从而引出“兰亭”,引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个生命无常的永恒的主题。这样的导入不仅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学美的感染,更重要的是营造出良好的审美情境,为下面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走进那一种或凄婉哀怨或静谧幽深的极富画面感的情境中去。我想这种审美情境是教师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学生的审美感受、师生心灵之间默契交流三方面综合而成的意味深长的氛围,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古代散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首要一环。笔者以为只要是写景、记游、咏物、抒情的“杂记类”古代散文都可用此法营造审美情境,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柳宗元的《愚溪诗序》、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等。
  2.运用影像艺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增进他们感受美、认识美的能力。正像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里所言:“审美是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达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桥梁。”因此,我在教学中播出了有关绍兴兰亭的风景画面,刚播一会儿,我就感觉到画面中的巨碑、怪石、古亭、清泉、鹅池、流觞曲水以及扑面而来的生机盎然的大自然的绿意和学生之间潜伏着一条看不见的“涓涓细流”,从而为进一步的审美教育打下基础。关于影像艺术,笔者也想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张艺谋团队用他们所特有的影像艺术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精彩诠释了五千年的华夏文化,让全世界为之惊叹。笔者认为不仅是写景抒情类的古代散文,就是记人叙事类的古代散文也可以采用这种手段,使学生“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像《项羽之死》《阿房宫赋》《祭十二郞文》等都可以用影像艺术再现或模拟当时的场景,让人的精神世界与或虚拟或遗存的物质空间产生审美碰撞。
  3.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思想美的魅力。新教材所选的古代散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饱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如社会生活、人生哲理、历史画卷、个人心路历程以及多方面表现出的世界之美、人生之美和思辨之美。如《兰亭集序》的写作背景为:两晋士大夫的普遍心态是对时光飘逝和人生短暂的伤感,那是一种砭入心骨的哀婉情调,王羲之本人就有“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兰亭诗》)的感伤诗句;另外王羲之处在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有的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只有王羲之情形复杂,信仰道教,但又崇尚玄谈,与清谈大家支遁讲论玄理,同时深受郭象玄谈理论影响而隐逸山林、沉溺山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吾为逸民之怀久矣。”由此造成了本文主旨的复杂性和审美特征的矛盾性:(1)消极说——透露隐逸游乐中的逍遥(2)积极说——“悲感弥漫于外,深情激荡于中”,感伤背后是对人生的热爱和执著(3)生命本质说—对生命本质的一种共同体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千古同悲。……这种说不尽的主题反而增加了作品思想美的魅力,从而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享受,学生不禁为那种穿越生死、穿越时空而喷涌出来的独特的凝重和凄然的气息所感动。因此可以这样说,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为学生打开心灵小窗、让阳光照进来、让诗意和美飞出去的钥匙。当然这种摄人心魄的审美愉悦的获得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精耕细作并作开放性的多元解读,否则古代散文就是沉默的文字,就是沉睡的思想,就是冬眠的灵魂,就是一棵丑陋的“老树”。
  4.涵泳语言,让学生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是最先被读者感知的。而入选新课程的古代散文大多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教学《兰亭集序》就要通过涵泳语言去领略这寄寓在清新宜人美景中的生命哲思。如首段写景惜墨如金,作者锁住满园春色,只写山、水、竹、天、风而已,而且极少修饰,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而这种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第二段中“岂不痛哉”,涵泳起来,情韵绵邈,极易引起读者的审美想象;第三段中“悲夫”让我们想到帕斯卡尔的名言“认识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可悲却是伟大的”;此外句法上骈散兼行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如行云流水的书法艺术,具有一种清俊流动的自然之美。古罗马文艺批评家朗吉驽斯说过:“就真正的意义上来说,好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古代散文语言的共同特点是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这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因此,只有不断地涵泳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艺术美,学生的心湖里才会长出思想的苇草。
  5.紧抓情感线条来分析作品内容,使学生深受作品内容本身所蕴含的艺术美感的教育。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家从一定的主观意图和审美理想出发,将分散的材料熔铸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因而充溢着作家强烈的情感。因此,紧抓情感线条,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作家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而且可以从作家高超的艺术创造中受到艺术美的感染和熏陶。正如黑格尔所言“纵使艺术内容是心灵性的,但这种心灵性的东西必须借外在的现实形象才能表现出来”。《兰亭集序》中的情感线索:从欢娱宴游之“乐”→人生无常之“痛”→对生命局限性深刻洞察之“悲”。这“乐”“痛”“悲”展现了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也把这些文字串联成一个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似一条潺潺的清溪,悠悠绵长。法国印象派画家西涅克说:“表示宁静之感,一般用平卧线,表示乐观宜用上升线……千变万化的线条可以表现无限丰富的情感。”我想,只要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都能找到这样一条摄人心魄美妙无比的情感线。像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韩愈的《祭十二郞文》,作者的情感随着文章的结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而又步步深入。随着叙述的展开,那沉痛的情感波涛,也一浪高似一浪,给读者一种回肠荡气的审美享受。
  以上五个方面是笔者教学《兰亭集序》的一蠡之见,并想借此探讨古代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课题。但所谈的仅是沧海一粟,因为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体裁、结构、语言……都是美的,都是按美的法则营造的,而如何审美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正如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所言:“美是难的。”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得更有趣:“美是什么?这个问题自从1750年鲍姆加敦为美学奠定基础以来,在150年间经过几千学者的争论竟是个谜。”但笔者认为凡是能够在思想认识上给人以启迪、在感情上给人以熏陶、在美感上给人以愉悦、能够扩展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是美的。总之,只有在古代散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才能真正构建学生的文化人格,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与古人的的对话中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形态,从而能用一种审美的、诗意的心态去关注这个纷扰的物质世界。也惟有如此,学生才能用先人传下来的扁担挑起历史的重任,扛起一个大国的未来。让我们共同探究使“老树”绽放千年的美丽的方法吧!
  作者简介:何坚平,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介绍一种引导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诵读法。一、诵读前引导学生借助资料营造诵读情感氛围。二、诵读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构建诵读的语言基石。三、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味作者情感。四、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应用,读写结合。  【关键词】诵读;新课标;高中文言文教学法    千百年来,大浪淘沙,中国古代诗文中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奇葩,令人百读不厌。这是我们国学的积淀和载体,是我国文人知识分子人生价值和
【摘要】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迷失了自我,忽略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而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自我价值的体现到底有何意义?语文教师又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自我存在的价值又有何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并作出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师 自我存在 价值意义    我们在评价语文课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既找不出执教者知识上的
【摘 要】格式塔完形压强原理认为,人的认知兴趣集中于物体的不平衡状态(即事物的“缺陷”)。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处理方面,存在着对课文内容进行“全息式”处理的痼疾;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存在着追求完美程式的弊病。本文主张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大胆贯彻格式塔完形压强之“缺陷”理论,从课文的“缺”、“残”、“略”三个方面,探寻语文阅读文本所蕴涵的空白艺术;大胆显露语文课堂组织中的“遗憾”环节,保护或激发学
据澳大利亚大学联盟官网2020年5月1日消息,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在澳国际学生面临的种种困难。在过去的两周,在澳留学的31万余名大学生中有许多失去了其原本的兼职工作,也无法享受澳大利亚本地学生的JobKeeper和JobSeeker支持服务。联盟首席执行官卡特里奥娜·杰克逊(Catriona Jackson)希望將疫情期间为在澳国际学生提供的各类支持作为澳大利亚经济增长
【摘要】《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千古佳作,本文试图从几个不同层面深入分析论述该作品中蕴含的悲剧意识,揭示其浓郁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白居易 古典诗词 悲剧色彩 文本解读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和他的坎坷人生一样,充分体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思想。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后,由于地位的突变,诗歌中所体现的那种旷达济世的雄心很少见了,哀怨忧愤
【摘 要】好的作文评语是教师现身说法进行美育教育的教材,充满美感的评语能吸引、鼓励学生,使他们在作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审美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关键词】作文 评语 美育    不少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有些学生拿到作文本,只顾看分数,而对作文评语只字不看。这对教师来说,不能不痛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未能读透学生的文旨就轻率下笔,泛泛而谈,千篇一律,
摘要 惜花伤春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题材,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是其中的代表,本文对这首词作进行了分析鉴赏。  关键词 李清照 《如梦今》 鉴赏    明媚的春天总是与鲜丽的花朵相伴,给人以美的愉悦和联想。春和花进入审美范畴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反复吟咏礼赞或深深怜惜伤感的对象。春和花是美好的,又是短暂易逝的,因此,最易引动人的情怀:惜花伤春也就成了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
【摘 要】《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重要散文,文中蕴涵了鲁迅对阿长这名劳动妇女深沉的爱,本文对作品主题及情感意蕴作了细致而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鲁迅研究 《朝花夕拾》 儿童视角 散文研究    鲁迅没有专门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这篇怀念保姆的文章。在《阿长与〈山海经〉》文章结尾,作者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编者把这篇文章安排在以普通人的“爱”为主题的阅读单元。
【摘 要】对于高考中默写这一重要内容的学习,笔者认为教师要勇于担负起引导背诵这一角色,在课堂教学中练习采用分组背诵、点拨式背诵、倒背法、听背法、巩固式背诵的方法调动学生背诵的兴趣,实现轻松、愉快背诵的目标。  【关键词】默写 背诵 引导背诵    引导式背诵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背诵活动作适当的引导,使之较容易记牢所背内容的一种背诵方式。其核心主体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背诵活动的有效引导,它能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清代文人张潮的《幽梦三影》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而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如今似乎被日渐埋葬。高楼大厦中的人们,往往过着“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中秋送礼,因山水而想开发区批文”的生活。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感悟与思考?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主立意,自选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