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语文新教材在每一篇课文后,都设置了“感悟”、“品读”、“探究”、“积累”四个题干并设计了相应的练习题,并在编写说明中指出:“重视语文感悟是本套教材的亮点……感悟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也是最隐性的能力……这里所倡导的语文感悟,是指包括语言感悟、内容感悟、意境感悟、情感感悟在内的广义的感悟。”同时,重点说明了感悟的意义:“语文能力培养的关键,是通过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引导或促进学生加强‘内部’感悟能力,从而生成社会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中要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学生求通而把握不到的状况下进行点拨开导。为此,我们应重视感悟教学的作用和教师引导感悟的方法,促使学生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一、感悟教学的作用
1.感悟教学能启开学生的想象力,培养活跃的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感悟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它依托课文的内容,融入个人的阅历,调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有序或无序的再现过程。学生有自主性和差异性,感悟教学应顾及主体的这种特点,让学生可以异口同声,也可以“异口异声”,敢于突发奇想,敢于标新立异。比如,可以想到愚公不移山而应搬家;敢到班门弄斧;各人自扫门前雪,也(敢、更)管他人瓦上霜。如此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从而点燃心灵中创新的火花。因此,感悟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手段,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具体表现。感悟是学后之思,思而有得。它是感知的事物、知识在头脑中重新组合、选择和构建,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语文教学总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在感悟知识中懂得生活的真谛,在生活的感悟中去探寻更多的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2.感悟教学是促进德智结合的重要方式,是个性塑造的主要渠道
在传统的教学中,因为片面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所以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常被忽视。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下,学生个体精神长期被压抑、被忽略,没有个性,容易养成依赖和得过且过的心理定式。我们的教学是以人为本,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如果不能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无法完成全面发展的任务。叶圣陶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他们获得知识、智慧和经验的前提条件。在感悟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身活动对知识进行领悟,主体的功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掘,学生创造性地对知识接受、运用、转化,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在活动中,他们的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以加强,品格得以提高,个性也得以发展。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感悟文学作品中能让学生区分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懂得正直、善良、真诚地做人,懂得对社会与自然、人类与生物的全面关怀,懂得个性与群体的融合,懂得想象与创造,懂得忍耐与宽容。
3.感悟教学是乐学的一条捷径,是求知的内在动力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主张将学习视为最快乐的事,“乐则意通”,便能自觉进取,领意深入;“乐则思涌”,便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感悟教学中因能有所顿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能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求知的乐趣,思考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一种愉悦感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得到发展的同时,长久地保持一种积极求知的心态和学习语文的激情。他们因感悟而产生乐学,因乐学而产生求知的兴趣。明代王守仁曾用比喻道出其中的含义:“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二、教师引导感悟的方法
1.提供感悟条件,提供触发点
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语文同普高语文的最大区别。新教材说明中说:“将重点放在创设语文的应用情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情境恰当应用语言材料、语言范式进行恰当表达的能力上。”感悟虽然可以不自觉地获得,但更多的却是通过外部条件的触动。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这个外部条件提供给学生,灵活地呈现触发点,既可以细水长流地提供,也可以蜻蜓点水地呈现。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观察、活动、阅读、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上课的第一天,拿一包带壳的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不敢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借势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稍作停顿,他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学生们哄堂大笑,林先生微笑着招呼学生:“请吃!请吃!”教室里响起了剥花生壳的声音。我相信学生们一生都不会忘掉这循循善诱一幕,既感悟到先生的为人,又感悟到求学要自觉,更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2.注重创设情境,开发思维
学习既要学,更要习。清代颜元说:“使为学为教,用力于讲读者一二,加功于习行者八九,则生民幸甚,吾道幸甚!”并说:“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学生的习远比教师的讲功用大、分量重。因此,感悟教学要抓住特定的情境,创设恰当的氛围,寻求一个切入点,将课堂与社会、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教学王蒙的《善良》这一课,要感悟其爱憎分明的思想,先要抑扬顿挫诵读重点的文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然后结合现实例子,分组讨论以下一材料:“老太太跌倒在马路,被好心人送到医院救治,最后好心人竟被老太太的家属告上法庭,说是好心人撞伤了老太太。由此事而引发了多起见死不救的事件,因为人们担心自己做好事反惹来一身祸。救还是不救?”这样的讨论比说一堆的大道理更管用,最后回归到“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达到教学的目的。
3.尊重感悟的差异,重视情感的激励
感悟具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人,由于其知识水平、人生经历、价值观念等不同,他们对事物的感悟就不会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感悟层次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进行感悟的积极性。比如,学生作文中常有错别字,要使他们引以为戒,可以举例评讲:一例是有一个人骑着马跑,伤人致死。死者家属打官司,可肇事者贿赂法官,将状纸上的“驰马”调写成“马驰”。结果将故意伤人致死变为过失伤人致死。二例是将状纸上的“用斧杀人”改为“甩斧杀人”,由故意杀人罪变为过失杀人罪。三例是将由“大门”而入抢劫,改为“犬门”,大盗变成了小偷。这样的感悟也比批评和扣分管用。又如,学到一些修辞,可以让学生感悟流行的网络语言,像“神马都是浮云”,“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或者感悟一些电动车上的标语,如“狂奔的蜗牛”,“哥开的不是车,是寂寞”……这样的感悟效果会更好。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感悟教学的作用
1.感悟教学能启开学生的想象力,培养活跃的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感悟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它依托课文的内容,融入个人的阅历,调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有序或无序的再现过程。学生有自主性和差异性,感悟教学应顾及主体的这种特点,让学生可以异口同声,也可以“异口异声”,敢于突发奇想,敢于标新立异。比如,可以想到愚公不移山而应搬家;敢到班门弄斧;各人自扫门前雪,也(敢、更)管他人瓦上霜。如此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从而点燃心灵中创新的火花。因此,感悟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手段,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具体表现。感悟是学后之思,思而有得。它是感知的事物、知识在头脑中重新组合、选择和构建,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语文教学总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在感悟知识中懂得生活的真谛,在生活的感悟中去探寻更多的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2.感悟教学是促进德智结合的重要方式,是个性塑造的主要渠道
在传统的教学中,因为片面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所以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常被忽视。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下,学生个体精神长期被压抑、被忽略,没有个性,容易养成依赖和得过且过的心理定式。我们的教学是以人为本,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如果不能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无法完成全面发展的任务。叶圣陶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他们获得知识、智慧和经验的前提条件。在感悟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身活动对知识进行领悟,主体的功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掘,学生创造性地对知识接受、运用、转化,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在活动中,他们的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以加强,品格得以提高,个性也得以发展。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感悟文学作品中能让学生区分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懂得正直、善良、真诚地做人,懂得对社会与自然、人类与生物的全面关怀,懂得个性与群体的融合,懂得想象与创造,懂得忍耐与宽容。
3.感悟教学是乐学的一条捷径,是求知的内在动力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主张将学习视为最快乐的事,“乐则意通”,便能自觉进取,领意深入;“乐则思涌”,便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感悟教学中因能有所顿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能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求知的乐趣,思考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一种愉悦感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得到发展的同时,长久地保持一种积极求知的心态和学习语文的激情。他们因感悟而产生乐学,因乐学而产生求知的兴趣。明代王守仁曾用比喻道出其中的含义:“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二、教师引导感悟的方法
1.提供感悟条件,提供触发点
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语文同普高语文的最大区别。新教材说明中说:“将重点放在创设语文的应用情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情境恰当应用语言材料、语言范式进行恰当表达的能力上。”感悟虽然可以不自觉地获得,但更多的却是通过外部条件的触动。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这个外部条件提供给学生,灵活地呈现触发点,既可以细水长流地提供,也可以蜻蜓点水地呈现。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观察、活动、阅读、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上课的第一天,拿一包带壳的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不敢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借势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稍作停顿,他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学生们哄堂大笑,林先生微笑着招呼学生:“请吃!请吃!”教室里响起了剥花生壳的声音。我相信学生们一生都不会忘掉这循循善诱一幕,既感悟到先生的为人,又感悟到求学要自觉,更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2.注重创设情境,开发思维
学习既要学,更要习。清代颜元说:“使为学为教,用力于讲读者一二,加功于习行者八九,则生民幸甚,吾道幸甚!”并说:“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学生的习远比教师的讲功用大、分量重。因此,感悟教学要抓住特定的情境,创设恰当的氛围,寻求一个切入点,将课堂与社会、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教学王蒙的《善良》这一课,要感悟其爱憎分明的思想,先要抑扬顿挫诵读重点的文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然后结合现实例子,分组讨论以下一材料:“老太太跌倒在马路,被好心人送到医院救治,最后好心人竟被老太太的家属告上法庭,说是好心人撞伤了老太太。由此事而引发了多起见死不救的事件,因为人们担心自己做好事反惹来一身祸。救还是不救?”这样的讨论比说一堆的大道理更管用,最后回归到“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达到教学的目的。
3.尊重感悟的差异,重视情感的激励
感悟具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人,由于其知识水平、人生经历、价值观念等不同,他们对事物的感悟就不会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感悟层次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进行感悟的积极性。比如,学生作文中常有错别字,要使他们引以为戒,可以举例评讲:一例是有一个人骑着马跑,伤人致死。死者家属打官司,可肇事者贿赂法官,将状纸上的“驰马”调写成“马驰”。结果将故意伤人致死变为过失伤人致死。二例是将状纸上的“用斧杀人”改为“甩斧杀人”,由故意杀人罪变为过失杀人罪。三例是将由“大门”而入抢劫,改为“犬门”,大盗变成了小偷。这样的感悟也比批评和扣分管用。又如,学到一些修辞,可以让学生感悟流行的网络语言,像“神马都是浮云”,“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或者感悟一些电动车上的标语,如“狂奔的蜗牛”,“哥开的不是车,是寂寞”……这样的感悟效果会更好。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