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等方法对我国学校体育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进的策略;认为学校各阶段体育目标要明确,要各有侧重点;小学阶段重点培养体育兴趣,初中、高中阶段重点培养特长,大学阶段重点培养体育锻炼习惯,与社会体育接轨,并充分发挥体育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各级各类升学考试体育都应该是必测内容,达到前边有吸引,后边有推动,形成终生体育教育体系,使学生真正达到终生受益。
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不但取决于这个国家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取决于国民的身体素质,两者缺一不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为我们各行各业指明了方向,如何构建和谐体育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
一、我国学校体育现状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均衡,体系不完善,目标和实际脱节,未成连贯的体系,大、中、小学体育工作各自为战,缺乏从小学到大学一条龙的完整体系的体育理念和具体措施,表现出一定的不和谐状况,阶段行为。从下面的一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2005年上海社科院最近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在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北京,这个群体从1995年前的59岁降到调查时的53岁,这比1964年第二次全国普查时北京人均寿命75.85岁低了20岁。我国城市居民参加锻炼总体比例25%,中青年比例为17%都不到,比例最高的老年人50%左右(健康报2005.3.23),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终生受益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在体育锻炼上属于被动群体,学生体育锻炼属于阶段行为,或者说学校行为,如何扭转此种局面,需要对我国目前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本着实事求是,和谐发展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以下改进的具体措施。
二、解决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不和谐问题的策略
(一)要有明确的战略思想
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体育法》、《体育工作条例》等很多文件,指导思想、目标非常明确,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如何全面落实国家的大政方针,把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改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人的终身体育,提高国民素质,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服务,首要的问题是要有明确的战略思想。
(二)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驱动作用
高校体育集健身实践、健身教育、健身研究三项功能于一身,深刻地影响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评价一个国家全民健身水平,很关键的指标是体育人口,而作为学校的学生是固定体育人口一员,毕业后应该成为社会体育的骨干,能否成为骨干,关键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形成体育意识、掌握健身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如果达到了这个目标,一批批经过长期学校体育教育、具有良好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必将成为我国全民健身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三)学校体育必须形成完整的体系
1.终生体育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
2.身心和谐是学校体育的目的
3.全面发展是体育工作追求的理想的效果
4.快乐体育是体育的发展方向
(四)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未来社会意识
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提高体育锻炼中自我认识、调整、改进、提高的能力和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创新应变意识,竞争能力与拼博精神及应变能力与创造能力等。作到这一点,必须明确学校各阶段体育工作重点。
(五)体育应作为高考的一项内容
国家对体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由于高考取消了体育内容,结果导致高中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家长都重视文化课,家长和老师都看着学生,不让学生玩,很怕搞体育活动影响学习,结果,无论国家如何要求学校为学生减负,各学校也只是落实在口头上。如果把体育作为和其它文化课一样对待,算做高考的一科,相信要比发多少个加强体育工作的文件有用。
(六)大学必须每年都设有体育课
大学体育课多年来是两年体育课,其于的几年都没有体育课,这样,给学生的感觉是短期行为,有体育课就锻炼,无体育课就完全不参加体育运动,建议大学全程开体育课,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终生的体育理念。
(七)大学要有俱乐部并与社会体育接轨
学校体育开设的项目必须与社会接近,形式也要与社会一致,社会体育竞赛与学校体育竞赛融合,高校体育场、馆、池设施在不影响校内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向周围居民开放,提高场地设备的利用率,补充社会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提供学生与社会接触,并与社会联手建立俱乐部、协会等,创造条件,与社会体育紧密结合,为终身体育铺平道路。
三、结语
未来社会的科技快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亦将对体育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学校体育更是首当其冲。为了二十一世纪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必须抓住学校体育这个龙头。学校体育担负着全民健身活动的重任。学校体育的教育对象有三亿多人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二十一世纪将是他们的,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只有通过学校这个大熔炉培养的四有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光肃.试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J].体育科学.1993.4.
[2]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李敏卿.试论终身体育、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J].体育.2002.9.
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不但取决于这个国家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取决于国民的身体素质,两者缺一不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为我们各行各业指明了方向,如何构建和谐体育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
一、我国学校体育现状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均衡,体系不完善,目标和实际脱节,未成连贯的体系,大、中、小学体育工作各自为战,缺乏从小学到大学一条龙的完整体系的体育理念和具体措施,表现出一定的不和谐状况,阶段行为。从下面的一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2005年上海社科院最近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在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北京,这个群体从1995年前的59岁降到调查时的53岁,这比1964年第二次全国普查时北京人均寿命75.85岁低了20岁。我国城市居民参加锻炼总体比例25%,中青年比例为17%都不到,比例最高的老年人50%左右(健康报2005.3.23),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终生受益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在体育锻炼上属于被动群体,学生体育锻炼属于阶段行为,或者说学校行为,如何扭转此种局面,需要对我国目前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本着实事求是,和谐发展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以下改进的具体措施。
二、解决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不和谐问题的策略
(一)要有明确的战略思想
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体育法》、《体育工作条例》等很多文件,指导思想、目标非常明确,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如何全面落实国家的大政方针,把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改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人的终身体育,提高国民素质,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服务,首要的问题是要有明确的战略思想。
(二)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驱动作用
高校体育集健身实践、健身教育、健身研究三项功能于一身,深刻地影响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评价一个国家全民健身水平,很关键的指标是体育人口,而作为学校的学生是固定体育人口一员,毕业后应该成为社会体育的骨干,能否成为骨干,关键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形成体育意识、掌握健身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如果达到了这个目标,一批批经过长期学校体育教育、具有良好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必将成为我国全民健身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三)学校体育必须形成完整的体系
1.终生体育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
2.身心和谐是学校体育的目的
3.全面发展是体育工作追求的理想的效果
4.快乐体育是体育的发展方向
(四)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未来社会意识
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提高体育锻炼中自我认识、调整、改进、提高的能力和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创新应变意识,竞争能力与拼博精神及应变能力与创造能力等。作到这一点,必须明确学校各阶段体育工作重点。
(五)体育应作为高考的一项内容
国家对体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由于高考取消了体育内容,结果导致高中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家长都重视文化课,家长和老师都看着学生,不让学生玩,很怕搞体育活动影响学习,结果,无论国家如何要求学校为学生减负,各学校也只是落实在口头上。如果把体育作为和其它文化课一样对待,算做高考的一科,相信要比发多少个加强体育工作的文件有用。
(六)大学必须每年都设有体育课
大学体育课多年来是两年体育课,其于的几年都没有体育课,这样,给学生的感觉是短期行为,有体育课就锻炼,无体育课就完全不参加体育运动,建议大学全程开体育课,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终生的体育理念。
(七)大学要有俱乐部并与社会体育接轨
学校体育开设的项目必须与社会接近,形式也要与社会一致,社会体育竞赛与学校体育竞赛融合,高校体育场、馆、池设施在不影响校内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向周围居民开放,提高场地设备的利用率,补充社会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提供学生与社会接触,并与社会联手建立俱乐部、协会等,创造条件,与社会体育紧密结合,为终身体育铺平道路。
三、结语
未来社会的科技快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亦将对体育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学校体育更是首当其冲。为了二十一世纪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必须抓住学校体育这个龙头。学校体育担负着全民健身活动的重任。学校体育的教育对象有三亿多人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二十一世纪将是他们的,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只有通过学校这个大熔炉培养的四有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光肃.试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J].体育科学.1993.4.
[2]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李敏卿.试论终身体育、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J].体育.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