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同步推进的探索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w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式教学理念,同时,积极开展教材创新活动。这一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同时,促进了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研究式教学 教材创新 学生学习
  
  一、引言
  多年来,我校以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研究式教学”理念,致力于改变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和封闭的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的、研究的、开放的和实践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在教学中引入研究式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并非是否定传统的教学行为,而是在后者基础上逐步渗透研究式教学理念。具体来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针对《C 程序设计》这一大学基础课程,从“教材创新”入手,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研究、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这一教学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学行为深受师生好评。
  
  二、研究式教学引领教材创新
  什么是研究式教学?专家认为,所谓研究式教学就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采用类似于做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研究式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从“知识体系”向“知识发现”的转变,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取知识,而且能够理解知识发现过程。我们认为要实现这样的转变,首先,应进行教材创新,使教材适合“研究式教学”的要求。现行的教材多是按知识体系编排的,以知识点的传授为主,这种教材适合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知识型教学”。不过,这种教材编排方式重视现成的结论,忽视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一现状不利于学生通过认识知识创新的过程,了解蕴涵其中的科學思维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做人,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是在教材与学生之间直接进行的,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完成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尽力促进学生与教材建立直接的联系,努力使他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使教材成为研究的对象。首先,要让学生从教材中提出“问题”,才能进行进一步研究。“问题”的选择和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起步环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研究式学习中的最重要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初步明确研究方向、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步骤的过程。
  研究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欲望。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对教材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整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创新在教学中的实践
  1.教材创新的指导思想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核心。我们在教材创新中,首先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研究式教学”的教育内涵与观念,并用这一观念来审视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对象与使用教材。通过学习与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要引入研究式教学,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读死书”的学习方式,必须重新编写教材,使教材不仅成为学生的学习对象,更要成为师生的研究与创新对象。让教材创新成为我校师生开展研究式教学的一个立足点。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遵循以“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为指导思想;以“精心布局、精选实例、精练文笔、精讲多练”为原则;以集教材、实验教材、实验方案、电子教案、统一考核为一体的立体化建设为目标。
  2.学生参与教材创新
  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材创新,这样能更好地完善教材,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思想。在实践中,我们先编写讲义在学生中试用,然后,根据学生的意见再做进一步修改,使教材更加贴近学生。创新教材对学生而言,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现代大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抽象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即拥有了研究的内在素养,而这种内在素养的激活不可能从学习固定的知识当中获得,只能通过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亲自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使之外化,而教材研究工作便是最佳方式之一。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要求学生的:第一,请学生列出教材上看不懂的问题;对这一点而言,所有学生都能做到,只要有不明白的,都可以记录下来,提供给老师。这对教师对教材的修订打下一个基础。我们编写教材的宗旨是:教材是给学生看的,只有学生看得明白,才能算是一本好教材。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信心。
  第二,要求学生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查找资料,请教老师、同学,将其深入掌握;对第二点而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其实这就是“学”与“问”,通过查资料能够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将伴随学生的一生;通过请教老师、同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与人沟通能力。学生要将不懂的问题表述清楚,并能与人沟通,能通过别人的讲述理解并掌握,这确实是一种能力。
  第三,要求学生将其经过总结成文。这点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只有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比较好地做到。所谓总结成文,其实就是让学生写出研究式小论文:分析原因,分析当初为什么没有弄明白,是教材中知识前后脱节,还是讲解不清楚?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如何?是怎样一步一步弄清问题的?最后,还要上升一步,从学生的角度给出这一问题的表述,将学生认为好的描述方法提供给教师。
  3.教材编写中的创新点
  我们在教材内容上增加关于科学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内容,教会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知识、探索知识。比如,《C 程序设计》传统教材中,有很多概念,都是一一讲解,很详细也很具体,但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无味,接受较难。在我们编写的教材中,以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为主,在理解并掌握程序概念的基础上,在例题中,设置“算法分析”、“调试与运行”、“程序解读”与“学习与实践”等栏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例如,在例题中不仅有“算法分析”部分,要求教师把握解题的方向,而且还有“程序解读”内容,着重对例题所涉及概念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学习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布置一个作业题时,要求:随机输入三个整数,按由小到大顺序输出。学生给出了十几种不同的解法:最容易理解的是用条件嵌套语句,比较出六种不同的情形,然后输出;最简单的是用三个条件语句判断,对变量进行两两互换实现;还有用三目运算符“?:”实现;还有的加入算术表达式实现,等等。充分说明学生的潜在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研究式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与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手段来说,必须改变。
  我们在教材体系上突破传统的知识框架,强化知识发现过程。许多已有教材,都是将“指针”概念集中在一章中讲解,虽然知识点讲解清楚,但历届学生学习起来特别困难,不知道为什么为引入“指针”,也不知道怎样使用“指针”。我们在教材中,将“指针”概念分散到每一章中,如讲解数组时就引入“指针与数组”,使学生在编写程序时,不仅学会使用下标处理数组,也懂得利用指针处理数组,并能发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我们还编写相应配套的练习与实验教材,使学生在课外能够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理解与消化课本内容,牢固掌握编程理论与技巧,落实研究式学习理念。
  
  四、教材创新是教师永恒的课题
  研究教材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运用“研究式教学”教育观念,基于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结合已经取得的教学成果,对《C 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与讨论,在充分理解程序设计思想与研究式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才能使教学内容安排全面合理,能使学生能在学习中融入研究式教学的理念,充分理解研究式学习的内涵。只有这样做,教师才能全面把握教材,教学设计才会有特色。研究教材,就是提倡每个教师做一个研究者,不断地研究教材,日积月累,既提高了研究水平,也提高了教学能力。
  
  五、结束语
  研究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实践认同。教材创新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是要师生共同不懈努力,不断完善的过程,教材创新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因素突显出来。教材创新的根本是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强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确立以“学会研究”为总目标的基本理念,通过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实践认同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努力为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绍纯.研究性学习导航[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6.
  [2]徐清振.传统概率统计教学的反思及其研究式教学初探[J].高教论坛,2007,6(3).
  [3]何丽君.高等学校研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4):37-39.
  [4]潘克勤.Visual C 程序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2.
  [5]张晓如.Visual C 程序设计解析与实训[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2.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在批评的同时,挖掘批评的深层内涵,就是在批评前,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中肯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在进行批评后,要给学生信任和鼓舞。  [关键词]批评 赏识教育 中肯客观 信任    前几年,在教育界的报刊杂志上,出现了“赏识教育”和“宽容教育”这几个字眼,频率之高,另人惊叹。作为教师,我从来都欣赏“赏识教育”、“宽容教育”,也从来认可“好孩子是表
[摘要]本文针对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了一番探述。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通过采用合理的划分学习小组、开展互动式的口语学习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做到点面结合,层层互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 口语教学 小组合作    新课程英语教学倡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同学们的合作学习,建议
[关键词]校外美术教育 学生 积极性    每逢周末,我们总能看到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或背着画板,或背着各种乐器,行色匆匆地走在路上,这都是些望子成龙的家长。现在,利用周末时间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培训班,已经成了一种潮流。作为一名少年宫美术教师,我经常接触到这样的家长和孩子。如何在校外教育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家长的要求重新真正成为为孩子自己的兴趣。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核心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兴
【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然而当下初中生的孝道观令人担忧,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很有必要。本文结合当地传统文化,探讨如何挖掘名人孝道素材,对初中生施行有效的孝道教育。  【关键字】孝道 孝道教育 湛甘泉 德育 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2020) 06-014-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灵活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研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问题情境 学生    研究性学习是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
[摘要]多媒体设计是一门集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的综合设计。Visual Basic.NET是下一代的Visual Basic,Visual Basic.net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新一代窗体编程工具软件,由于它具有先进的设计思想,使之成为多媒体应用程序开发的理想工具,其提供的Flash控件是多媒体控制接口,利用这个接口跳过硬件访问并调用本地的符合其规格的多媒体解码驱动,进而实现
[摘要]“horse”这种人所共知的动物经常被人赋予很多特征,并用来喻事喻人,文章对horse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分析。  [关键词]horse 比喻 喻意    “horse”是人所皆知的一种动物,它具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如俊美、驯良、敏捷,生气勃勃等。人们常借用马的这些特征来喻事喻人,使所描写的人或事物的品质、特征,形象生动、鲜明强烈。英语中就有许多含有马的成语,其喻意丰富多彩、令人难忘。  da
[摘要]情感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把情感因素与教学手段相结合,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情感和兴趣,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因此,英语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了几点见解,以期望对广大英语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情感因素 情感目标 情感教学    Ⅰ. Introduction    Feelings are objective things.
[摘要]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留守儿童存在性格缺陷、学习较差、心理障碍、价值扭曲、青春期教育及安全教育等问题,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安全问题    据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发布的报告,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留守儿童。这一越来越庞大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健康成长问题已进入公众
[摘要]通用技术是本次课改中一门新增设的课程,已在普通高中全面实施。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已摆在每位通用技术教师的面前。本文就在具体的通用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通用技术 课堂教学 技术素养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成为这次改革的一大亮点。通用技术课是一门全新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