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验证和比较采用支气管哮喘管理软件管理哮喘患者与采用传统的病历管理哮喘患者所产生的结果和效益。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4月来哮喘门诊就诊的患者,分为电脑组和传统组各3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分级和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分别采用电脑管理和传统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和指导,在患者首次就诊3个月后复诊时进行哮喘控制水平分级和ACT问卷调查,观察其结果。结果:两组比较:采用电脑软件进行管理的患者哮喘控制水平明显好于传统组,P<0.05。结论:采用支气管哮喘管理软件对患者进行管理,由于其连续性、规范性强,可以使哮喘患者尽快达到更好的控制水平。
关键词 哮喘 电脑软件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043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09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哮喘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电脑组和传统组各3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分级和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
方法:传统组按常规接诊的方法询问病史,医生书写门诊病历,口头交待病情及注意事项。教给患者吸入药物装置的使用、注意事项并告知复诊时间。
电脑组除保留传统接诊方法外,还使用哮喘管理软件对来诊的患者进行管理,将患者的一般资料、联系方式、病史资料、病情分级、用药情况、控制水平分级和测试、预约复诊安排等所有资料输入电脑。哮喘防治组医务人员根据电脑资料主动联系患者,进行病情随访、哮喘知识宣传、通知复诊,及时进行升、降阶梯治疗。
在患者首次就诊3个月后复诊时进行哮喘控制水平分级统计,结果分为完全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
统计方法:数据用SPSS 8.0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哮喘电脑组和传统组控制水平比较,见表1。

讨 论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疾病中四大顽症之一,全球现有3亿多哮喘患者。随着哮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高,哮喘给国家、医院、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负担。近20年来,虽然哮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找到根治哮喘的方法。因此,哮喘患者需要通过长期的预防和治疗才能达到有效的控制。长期防治疾病离不开医患双方的密切配合,特别是医生应当让患者充分了解、认识到哮喘本质,让患者掌握有效的预防方法,学会自我监测病情和配合医生合理使用常用药物的方法等,这就需要医生对哮喘患者进行长期的管理和教育,而传统的病历档案存在着内容不完整、不易保存、规范化管理程度不高的问题,从而容易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对医生信任度下降、治疗规范性差、治疗效果不佳。基于这种现状,我们根据2006年《GINA方案》和2008年中华医学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开发了一套集哮喘诊断治疗和长期管理为一体的电脑软件,我们设计的支气管哮喘管理软件将患者的一般资料,联系方式,病史资料、病情分级、用药情况、控制水平分级和测试、预约复诊安排等所有资料输入电脑。哮喘防治组医务人员根据电脑资料主动联系患者,进行病情随访、哮喘知识宣传、通知及时复诊,从而提高哮喘患者长期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程度,使哮喘患者达到更好的控制水平。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呼气流速受限,但可部分地自然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此种症状还伴有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国外支气管哮喘患病率,死亡率逐渐上升,全世界支气管哮喘者约1亿人,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我国的哮喘发病率为1%,儿童达3%。
虽然哮喘发作是突发性的,但是气道炎症是长期存在的,因此哮喘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患,需要每天用药,特别是缓解期病人的管理和防治尤其重要。吸入疗法是目前哮喘治疗的最好方法。治疗中不可以随便增减吸入剂量和次数,需采用阶梯式治疗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但是由于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使许多患者误解激素,谈激素色变。当病情好转或稳定之后擅自将吸入次数减少甚至停药,使疾病难以控制。而应用电脑管理后,输入哮喘规范的用药方案,并定期随访病人,细致地介绍常用药物如吸入激素、抗过敏药物、β受体激动剂等的作用和不良反应、预防措施和疗程,指导患者升降级治疗的进程,使患者感到有据可依,并且由于治疗效果确切,明显增加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提高了控制水平。
传统的手写病历存在记录不完整和不规范,且不易保存,治疗用药连续性差,病历丢失后难以查询。而采用电脑软件管理后,只要输入患者姓名,就可以轻松查询患者的原始病历,治疗情况,用药剂量,控制水平,升降级情况等所有资料。
2006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和我国2008年新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都提出了以哮喘临床控制为目标的哮喘治疗循环模式,即评估哮喘控制水平、治疗达到哮喘控制、监测维持哮喘控制,明确了哮喘临床控制的目标。因此,正确界定哮喘控制和判断哮喘病情,对哮喘的防治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我们的软件中,采用了指南中的哮喘控制水平分级表[1]以及ACT问卷表对每个病人的控制水平进行评估,指导其治疗方案的调整。据国内10家教学医院进行ACT问卷的可行性评估研究,认为 ACT问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有效性和筛查精确性,可以在我国大城市的临床工作中推广。但是否适合在我国基层医院使用,有待于多方面临床研究结果的验证[2]。从我们目前观察到的控制水平结果分析,指南中的哮喘控制水平分级表以及ACT测试问卷表有一致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177-185.
2 周新.支气管哮喘控制的评估方法.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166.
关键词 哮喘 电脑软件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043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09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哮喘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电脑组和传统组各3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分级和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
方法:传统组按常规接诊的方法询问病史,医生书写门诊病历,口头交待病情及注意事项。教给患者吸入药物装置的使用、注意事项并告知复诊时间。
电脑组除保留传统接诊方法外,还使用哮喘管理软件对来诊的患者进行管理,将患者的一般资料、联系方式、病史资料、病情分级、用药情况、控制水平分级和测试、预约复诊安排等所有资料输入电脑。哮喘防治组医务人员根据电脑资料主动联系患者,进行病情随访、哮喘知识宣传、通知复诊,及时进行升、降阶梯治疗。
在患者首次就诊3个月后复诊时进行哮喘控制水平分级统计,结果分为完全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
统计方法:数据用SPSS 8.0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哮喘电脑组和传统组控制水平比较,见表1。

讨 论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疾病中四大顽症之一,全球现有3亿多哮喘患者。随着哮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高,哮喘给国家、医院、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负担。近20年来,虽然哮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找到根治哮喘的方法。因此,哮喘患者需要通过长期的预防和治疗才能达到有效的控制。长期防治疾病离不开医患双方的密切配合,特别是医生应当让患者充分了解、认识到哮喘本质,让患者掌握有效的预防方法,学会自我监测病情和配合医生合理使用常用药物的方法等,这就需要医生对哮喘患者进行长期的管理和教育,而传统的病历档案存在着内容不完整、不易保存、规范化管理程度不高的问题,从而容易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对医生信任度下降、治疗规范性差、治疗效果不佳。基于这种现状,我们根据2006年《GINA方案》和2008年中华医学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开发了一套集哮喘诊断治疗和长期管理为一体的电脑软件,我们设计的支气管哮喘管理软件将患者的一般资料,联系方式,病史资料、病情分级、用药情况、控制水平分级和测试、预约复诊安排等所有资料输入电脑。哮喘防治组医务人员根据电脑资料主动联系患者,进行病情随访、哮喘知识宣传、通知及时复诊,从而提高哮喘患者长期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程度,使哮喘患者达到更好的控制水平。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呼气流速受限,但可部分地自然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此种症状还伴有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国外支气管哮喘患病率,死亡率逐渐上升,全世界支气管哮喘者约1亿人,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我国的哮喘发病率为1%,儿童达3%。
虽然哮喘发作是突发性的,但是气道炎症是长期存在的,因此哮喘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患,需要每天用药,特别是缓解期病人的管理和防治尤其重要。吸入疗法是目前哮喘治疗的最好方法。治疗中不可以随便增减吸入剂量和次数,需采用阶梯式治疗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但是由于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使许多患者误解激素,谈激素色变。当病情好转或稳定之后擅自将吸入次数减少甚至停药,使疾病难以控制。而应用电脑管理后,输入哮喘规范的用药方案,并定期随访病人,细致地介绍常用药物如吸入激素、抗过敏药物、β受体激动剂等的作用和不良反应、预防措施和疗程,指导患者升降级治疗的进程,使患者感到有据可依,并且由于治疗效果确切,明显增加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提高了控制水平。
传统的手写病历存在记录不完整和不规范,且不易保存,治疗用药连续性差,病历丢失后难以查询。而采用电脑软件管理后,只要输入患者姓名,就可以轻松查询患者的原始病历,治疗情况,用药剂量,控制水平,升降级情况等所有资料。
2006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和我国2008年新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都提出了以哮喘临床控制为目标的哮喘治疗循环模式,即评估哮喘控制水平、治疗达到哮喘控制、监测维持哮喘控制,明确了哮喘临床控制的目标。因此,正确界定哮喘控制和判断哮喘病情,对哮喘的防治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我们的软件中,采用了指南中的哮喘控制水平分级表[1]以及ACT问卷表对每个病人的控制水平进行评估,指导其治疗方案的调整。据国内10家教学医院进行ACT问卷的可行性评估研究,认为 ACT问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有效性和筛查精确性,可以在我国大城市的临床工作中推广。但是否适合在我国基层医院使用,有待于多方面临床研究结果的验证[2]。从我们目前观察到的控制水平结果分析,指南中的哮喘控制水平分级表以及ACT测试问卷表有一致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177-185.
2 周新.支气管哮喘控制的评估方法.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