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经典美文 构建传统文化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978163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坚持这样的文化观:用课程体现文化,用文化塑造素质,用素质体现价值。
  《兰亭集序》这篇只有325字的抒情言志序文,恰恰可以承担这一重任。作者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圣”;他书写的《兰亭集序》帖是“天下第一行书”;写作时间,又处在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争战不断,水旱、地震等天灾人祸相加的特殊社会背景之下;借修禊事所表达的情志有异于当时的清谈玄学之风。这篇序文,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可作为深度挖掘的范本,从深度阅读中体会读书的乐趣,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中华文化精神,多维度丰富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一、书法艺术之审美
  以大书法家的身份手书清新自然的美文,所写的内容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感慨,而所写之帖,千百年来亦为人们所描摹,这样神形兼备的语言文字,在中国文化史上,实不多见。《晋书·王羲之传》中说:“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书法文化日益式微的今天,发扬光大中华传统书法艺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书为心画”的书法艺术表达方式,进行长期的书写练习,是薰染浸透高尚品格之良途。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平时我们说“字如其人”,也是这个意思,从书写习惯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从书法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刘熙载还评论说:“右军《兰亭序》言‘因寄所托’、‘取诸怀抱’,似亦隐寓其书旨。”《兰亭序》帖,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飘逸流转,平和而又奇崛;字体大小参差,既精心排布,又无雕琢痕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各有其形,各尽其妙。《晋书·王羲之传》中说,羲之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既是对他的行书书法的概括,也是他人格的写照。历代名家名帖,莫不如此。欧阳询的刚健险劲,颜真聊的端庄雄伟,柳公权的“颜筋柳骨”,张旭、怀素的“变动犹如鬼神,不可端倪”,无不带着书法家极其鲜明的个性。书法艺术中的线条、情感及所书内容三位一体的特征,给人以精神的激发与心灵的陶冶。
  二、自然风物之审美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用洗练的文字,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山水清幽、风景秀丽的会稽山阴之景,不禁使人怦然心动而向往之。自然风物,既是审美的对象,又是情感的触发点。学习本文,不仅仅是摘抄这几个现成的优美词语,还要深入词语内部,深刻感受、领悟自然风物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审美地位。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赤橙黄绿,万物自然而然地存在,自由自在地生长,大自然用形象的语言,向人类倾诉宇宙的奥秘。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一命题,经战国和汉代许多学者的阐释和发挥,形成了著名的“比德”说,对后代人们的思维和文学具有深刻的影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语《神思》),这一命题揭示了人和自然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而可以相互感应交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明证。自然风物既是人们“眼中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存在,更是人们“心中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睹物兴情”(《诠赋》),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历代文人墨客在如恒河沙数的艺术作品中,竞相吟咏描摹山川风物之美,或者流连山水,直接取乐其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或者化风物为情思,融情思于风物,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极尽自己特有的才情,表现出蕴含在山水风物中的无穷韵味。梅兰竹菊、风霜雪月,花鸟虫鱼,成为诗歌、绘画中长盛不衰、常画常新的主题。
  学会并保持对自然山水、季节轮回等自然景物的敏感,鉴别并欣赏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中意象的内涵,有助于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助于养成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文化品位与见识。
  三、风俗民情之审美
  《兰亭集序》中记载,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治所在今浙江绍兴)西南的兰亭郊游宴集。“修禊事也”,实际上就是过“上巳节”。这是我国古老的一种习俗,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以除去不祥,祈求福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曾皙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描绘的情景就是周代郊游习俗。到了汉代,定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魏后,用三月三日。这一次的“上巳节”,实际上是一次典型的文人雅集。41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就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活动的项目变成了“流觞曲水”,这是以文人雅会为主要特征的魏晋郊游习俗。
  上元节闹花灯、社日祭社神、端午悼念屈原、七夕节乞巧、中元节祭鬼神、中秋节吃饼、腊八节吃腊八粥,冬至吃汤圆、除夕夜守岁等传统的民间习俗,保存的是农业祭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驱邪禳灾等有着上千年辉煌和浪漫的特殊仪式。著名的民俗学家冯骥才认为,百姓是节日遗产的携带者,更是节日的传承者。他认为,促使全民对节日实现集体认同,需从下一代抓起,使节日文化与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使之切实浸润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四、生命意识之审美
  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天灾战火接连不断、政局不稳的时代。《晋书·帝纪第八》中记载,344年,晋康帝驾崩,晋穆帝即位,“时年二岁”。361年晋穆帝过世,享年才十九岁。由于年幼而由褚太后掌政,并由何充辅政,何充去世后改由蔡谟与司马昱辅政。晋穆帝在位期间,连年征战,而水旱灾害不断,地震时有发生。长期的社会动荡,使得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就像浮萍之于海水,死就是生,生就是死。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他虽然也感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但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以此启示人们,不要让生命轻易逝去,应该善待生命。
  这种对生命的自我觉醒意识,对生命主体意识的反省,在当前,也具有积极的价值。对生命进行审美,就是分辨出是非善恶,确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追求“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崇高,让有限的生命过得更充实、丰富、有意义。
  一篇短短的《兰亭集序》,竟承载了如此厚重的文化传统,或许,再进一步探究,会有更深刻的体认。如果我们仅仅是疏通大意,让学生自我诵读完事,就好像是怀瑾握玉而不自知,就好像是家有良田千顷而沿街行乞一样,令人扼腕长叹。
其他文献
【摘 要】杨绛的《老王》,可谓是平凡的人平常的事,“平淡”的语言平常的心,但读来总让人印象深刻,感触颇多。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然而描写和对比的巧妙运用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者写老王,不单纯是为了表现他的不幸,而是为了表现老王这个“底层”者的“光芒”,催人思考,一如鲁迅的《一件小事》。  【关键词】《老王》 描写 对比    杨绛的《老王》,可谓是平凡的人平常的事,“平淡”的语言平常的心,但读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都是探不到底的。”  初中教师在讲《葫芦僧判葫芦案》一课时说,《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高中老师在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又说,《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线索,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说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我赞同。他厌读“四书五经”,厌取功名,敢摔在贾母这个封建社会家长制的最高权威者看来
【摘 要】激情的投入决定着课堂的魅力所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激情艺术,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就能使课堂做到“万水千山总是情”。使教师教得激情澎湃,学生学得生气勃勃,整个课堂热情洋溢。  【关键词】语文课堂 激情教学 课堂魅力 情感教育    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过:“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它告
转眼间,江苏高考改革走过了九年的历程,从现实背景和历史发展轨迹的角度对此进行解剖和梳理,这一横断面无疑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一个侧面看到全国高考自主命题尤其是作文命题所走的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也可看到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入和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行程与现状。其间的经验与教训,其间的结晶与思考,或许对高考命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命题专业队伍的建设乃至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有一些启示。  一、九年回顾:看上去很美——
【摘 要】高考作文题常常试图引领学生对现实和未来生活进行个性的思考和判断,然而学生作文却往往让人不忍卒读。本文从学生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学生的课外阅读方面和学生的思辨能力三个方面来关注其精神世界和思维品质,并以此推动其文章走向深入。  【关键词】高考作文 精神层面 课外阅读 思辨能力  这些年来,各地高考作文题不再局限于狭隘层面上的“写”字,而是常常引领考生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历来对现实和未
【摘 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有思,才会去探究,有效的问题就是向学生提供一种“充分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它能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开启心智,培养思维。以问导思——点拨艺术教学法就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设问解疑为主线的现代教学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接受知识,体现了以培养学生智能为主的现代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以问导思——点拨艺术教学法
【摘 要】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吟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本文以《行路难》一诗的教学为例,细致探讨了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和吟咏的形式及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诵读 吟咏    我们都知道古诗词诵读很重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华古诗词是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语言,它极具灵性而又含蓄的语言必须通过不
【摘 要】本文结合新课程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情况,分析了作文审题命意和写作技巧,并针对三篇考场佳作,分析其得分关键点,供考生考场发挥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作文 评析 审题 写作技巧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
【摘 要】就写作思维而言,“釜底抽薪”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创新技巧。一旦我们能去表就里,弄清楚事物或现象的内在本质,由此产生出的思维不但让人耳目一新,有时甚至是振聋发聩的。我们可以像科学家一样,拿上“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去仔细观察,总结规律,努力去探寻事物的真面目,从而去接近“釜”下面的燃烧着的“薪”,如此,我们的观点才会有创新,也才更会有震撼力。  【关键词】写作 思维 创新 釜底抽薪  
在习惯了600字以上的中考作文后,突然被要求写800字以上,许多高一学生难以适应,尤其是写记叙文,问题多多:要么找不到素材无话可说,达不到字数要求;要么信马由缰,任思想的骏马自由驰骋无法掌控,文章繁冗拖沓而不知所云。笔者认为,写好记叙文的关键在于处理好详略,详略处理好了,主旨的鲜明、结构的完整、描写的细腻甚至语言的凝炼都能得以解决。  玉不琢不成器,可以把还没有多少写作技巧的高一学生作文当作是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