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回鹘始末与撒里畏兀儿的迁徙及其下落》

来源 :西北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axiy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西北史地》1988年第1期刊登了程溯洛题为《甘州回鹘始末与撒里提兀儿的迁徙及下落》一文,针对近年来甘州回鹘及撒里畏兀儿研究中的分歧意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文约1.5万字,共分两节。第一节是《甘州回鹘始末》,分为七个问题:(一)甘州回鹘初依河西吐蕃,后联合唐沙州节度使张议潮,共败吐蕃而自立。(二)甘州回鹘与内地王朝五代、北宋的政治经济关系密切,以及同波斯、印度、罗马往来频繁,又和毗邻瓜沙州汉人
其他文献
<正>语言的演变过程是极为缓慢的.不同年龄不同代的人们之间的语言渐变过程往往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以蒙古语中前化元音的前化过程为例,由morin(马),x(?)nin(羊)逐渐演变为m(?)ri,x(?)nǐ—m(?)rǐ,x(?)nǐ—m(?)r′,x(?)n′—moer′,xoen′—moer,xoen.又如,n(?)x(?)i(狗),gaxai(猪)等词逐渐演变为n(?)x(?)e,gàxàe—n(?)xoee,gàx(?)e—n(?)xoe;gàx(?):或noexoeǐ,g(?)x(?
<正>在包括了藏文和汉文之外其它语言的大部分写本的斯坦因与伯希和特藏集中,我们可以估计于阗文写本的数目为一百卷左右,粟特文写本的数目不足百数,古突厥文写本的数目则不足五十。在这后一类中,除了于此刊布的三十六卷写本之外,同样还包括已经刊布的均为回鹘文字的一部册子卷和一种佛经长卷,一卷摩尼教文字的长卷,二、三卷用藏文字母书写的古突厥语写本、用如尼突厥文写的一本小书、两卷写本以及一卷很小的残卷。但在其它敦煌特藏中,尤其是在列宁格勒还可能存在有来自藏经洞中的某些古突厥文写本,特别是回
海虞,一个位于常熟北部、望虞河畔的小城镇。近年来,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背景下,海虞镇秉承积极作为、先闯先试的精神,不断摸索、实践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正>回鹘文《弥勒会见记Maitrisimit》(以下简称《会见记》)写本于1959年在我国新疆哈密县天山人民公社脱米尔底地方出土。据新疆博物馆吴震同志报导:1959年4月当地农民在天山北坡一古房废址挖土积肥时,发现一用土砖封闭的小洞,里面散放着这些写本,后取回交给公社办公室,再转县文化馆,同年八月博物馆东疆文物工作组从县文化馆带回乌鲁木齐,现存自治区博物馆。
老牌子苏帮菜饭店清华酒楼在东大街新市街口,。古城区繁华地带内,门口没有一个停车位,却照样每晚生意爆棚,不预订根本吃不到。说起清华酒楼的陈淼坤,那绝对是一位有魅力的老板。经
等待。再等待。即将年满90岁的徐凤雄,最近身体一直不太好。女儿担心他精神不济,让我们再等等。等待的时间里,我们也很紧张、焦虑,生怕在致敬黄埔老兵特辑中,独缺了他的风采。有关
<正>由西北民院西北民族研究所研究人员汤开建及刘建丽辑校的《宋代吐蕃史料集》(一),是一部具有重要藏族历史研究价值的图书。最近,四川民族出版社已排校完毕,即将出版发行。 关于两宋时期的藏族历史,在藏学研究中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其主要原因是资料的贫乏,给藏学工作者带来诸多不便。对这一时期的藏族历史的记载,在藏文典籍中是很少的,在汉文文献中虽有涉及,但散见于茫茫的文海之中,查阅起来十分费力费时。为便于对两
走进苏州菩家巷一幢普通民居的五楼,俊朗儒雅的周绍葆,已和老伴,在门口迎接我们。整洁的条纹衬衣、笔挺的西装裤、锃亮的黑皮鞋,虽己白发髯鬓,却依旧精神矍铄。在周绍葆的身上,完全
“父亲带着部队到处抗日,在家的时间不多,战事稍缓时,我们和母亲会偶尔去前线看他。父亲是宋希濂军长的爱将,每次随母亲去前线探望父亲,宋希濂都会派专车去接送我们,我叫他阿伯。”
<正>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以西、贺兰山东麓,有一处规模宏伟的古代陵园,占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内有帝陵九座,陪葬墓七十余座,陵邑遗址一处。其间高大的墓冢,阙台星罗棋布,蔚为壮观。这就是我国中古时期西夏王朝的皇陵。 一九七二年以来,宁夏博物馆在西夏陵园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有计划的发掘,先后清理了帝陵一座,陪葬墓四座,并清理了四座陵墓的碑亭,出土了大量的残碑石和其它珍贵文物。一九八四年由宁夏博物馆发掘整理、李范文编释的《西夏陵墓出土残碑粹编》一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