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土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公斤的土,50个人,只为了那一份隔山隔水的乡情。人们捧着土,跪下,流着泪亲吻。
  这一把故乡的土,这是我祖先的气息,是我故乡摊开的手掌;这是祠堂里的家谱,是妈妈风中的白发;这是村口的老槐树,九曲回肠;这是童年的玩伴互相叫着小名;这是爬上山岗给妈妈写的寄不出去的信……这一把沉甸甸的黄土啊,让我等了一生。
  这一勺土,要放在银行的保险柜里,因为它比美元更贵,比黄金更重。有了它,我在异乡的梦也会变得甘甜,因为故乡,紧紧贴着我的心。另一勺土,放在茶壶里,每天沏上一点点,我要尝一尝故乡的味道。啊,真苦!逃荒的路,分离的愁,都在那又苦又涩的茶水里。啊,真甜!故乡就在我的水杯里,故乡就在我的舌尖上。
  老哥哥,别怕,我带你回家。家乡的土认得你,那里有你祖先的牌位,有你的父母高堂,那里有你青梅竹马的恋人,一直等着你回乡迎娶。我要把你带回家,土地认得你是他的孩子,你可以放心地闭上眼了。
  补记: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臺湾老兵背着战友的骨灰回大陆安葬,他们把大陆故乡的土放在台湾的保险柜里,他们50个人分这三公斤的土。我们相信,祖国总有一天会统一。
其他文献
允许桐花,在倒春寒时脱一件外衣  覆盖沉睡的山路  允许凌晨五点的雨水,滴答阶前  苔蘚修葺戳破的清晨  朝北的河,水流湍急  朝南的窗,紧紧关闭  灯笼在风的呜咽中沉默不语  东山坡。蚕豆叶怀孕  青草疯长  竹林青绿,新笋出鞘  河畔剥笋的孩子,循着几声虫鸣  又钻草丛  白日里耕织。磨两下日头  黄昏时温酒。读几首旧诗  夜色稠密,可酣然入眠  也可执星对弈。醒来  头顶白雪的夫人,在灯下 
期刊
南江,请叫我巴河  一切那么熟悉,呈现于陌生人眼底的鹅卵石  流向南江,我沿着巴河的车道寻味  勒紧饥饿缩小的目的口,靠着窗把味蕾替代  翡翠江水旅行的盘缠于沙岩标注着水位  消涨洪水铺就的野草,梳起油光秀发  裸露头顶石板,让雨水一次  又一次消融它胭脂浓厚的划痕,书写昨天  巴河与高架橋相汇交错,快过超车  群人分离被弃的摇晃,路爬满萧瑟野草别离  车向绕水靠近山间,也拉向山顶没有的河流  我
期刊
无名之草  先锋者,扣动春天之门,扣动乡野之声。  我听见节气的声韵混着风声、水声、神的脚步之声。那些朴素的草木,并不在乎名字的大小,也不在乎有没有名字。  那些低于树、低于草、低于视线的小植物,总能用细小,撬开冬天的寒冷,举着零零散散的叶,星星点点的花,不气馁,不张扬,不做作。她们认真地开,开到极致,开到春光四起。  好像她们一直都贴在雪下的地皮上,等回暖的阳光,等待引领那些脚步,那些翅膀。  
期刊
1  怀抱火焰的人,点燃四月,大水川在四月的梢头旺燃起来。  我向着大水川的方向行走,一波三折,飘摇直上。清寒卷风尘,希冀挂川头。  草甸的绿,浅而细碎,她的姿势,捍卫了暮春的尊严。一些闲适的木栅构建星空,包含散落的阵营和自由的思想。蒙古包和意念里的幕帐,既是短兵相接,又为养心悦性。  响亮的山歌来自素雅的丛林之声,解读大水川的暗语,预约夏日的盛景和山河的汹涌。  一个人仰面深思,大水川敛怀微笑。
期刊
“你是个好女人”  说这话时他的眼睛在手机里 一直,  背对着太阳  她想,她应该信的  他曾經说过的:执子之手 不离弃  只是上班后  新床单突然扭成了麻花状  门口的拖鞋 一只去了卧室  一只在客厅躺着  深夜小轿车下来的 女人  胸大 露腿 染黄发  一场宿醉后  她确信,他爱着的那个人  有可能不是她
期刊
冬日可爱  这又是个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成语,出自《左传》。  《左传·文公七年》中曾有云:“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魏晋时期的经学家杜预后来在注解《左传》时写道:“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赵盾是赵衰的儿子,春秋时期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曾任晋国卿大夫。他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受到冲击与削弱。晋国国君襄公死后,赵盾在拥立谁为国君这一问题上,与晋国大夫贾季产生争执。  后来
期刊
“郭风纪念馆”于2019年12月28日在福建浦城九牧镇杉坊村落成开馆。  杉坊村(作品中称为松坊村),是郭风先生曾经“下放”的地方,他在这里写下了《松坊溪的冬天》《夜雁》等散文诗,抒写了处身于那个时代、那个松坊村的深刻思考与感受,是一篇经典散文诗。  《松坊溪的冬天》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散文的细节等散文的诸多元素,但又同时具有浓郁的诗意,二者的水乳交融创造了格外优美的、有别于过于诗化的散文诗意境。例
期刊
1976年7月28日凌晨发生的唐山7.8级大地震,震惊全世界。今天,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0多年了,那场灾难的亲历者陆陆续续离去,灾难中的许多小故事和小人物都将被人们遗忘。  然而,灾难怎能忘记?  作者冯立新是河北省唐山市越支庄人,大地震发生时,他还是一个11岁的小孩,面对一个个亲人的死去,他看到的仅仅是他们一个村庄死亡的人数,而没有看到外村乃至整个唐山地区。他已经在人间活了56年了,他每天最不愿
期刊
一  “咩——咩——”羊撕心裂肺的悲鸣声穿透了隆冬的夜空,也搅醒了酣睡的家人。  父亲亮起煤油灯急切地奔到羊圈。我家母羊生崽了,羊羔前半身已出来了,两只前腿耷拉在母羊屁股后的褥草上,羊嘴翕动发出细小的“咩咩”叫声。  母羊抽搐,铆足了劲儿,可羊羔后半截就是出不来。  “羊難产了……是难产!”父亲焦急地对母亲说。那时,我们那里几个大队才有一个兽医,这大冷天,半夜三更黑咕隆咚的,上哪请兽医呀!  母羊
期刊
上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母親派父亲去乡中接我,直接把我拉到村办针织厂上班。答应我的一个条件是,如果姐姐考不上大学,由她顶替我到工厂上班,而我可以继续上学。也就是说,我们姐妹只能有一个可以读书。  命运薄待了姐姐,却厚待了我。姐姐几分之差落榜,而我重回校门。以后是我赴山东济南读书,姐姐上班、结婚。孩子死胎,她死于农药中毒,自己对自己下手。  饭桌上第N次提起往事,觉悟了的母亲说,你们还不是最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