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思维教育,首先教师自己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发现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新课改下,经常提倡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巧妙地给学生创设有趣情境或者设置悬念,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有效方法。死板的直接灌输和紧张的学习气氛是开拓学生思维的巨大障碍。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熟悉教材、学生,掌握教材结构,注意教学方法,就会把学生带进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孩子心灵和智慧的天窗徐徐开启。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中,就需要创设孩子们喜欢的话题----小猴们分桃。学习《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学生对一个物体的幾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已有认知上,探究几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概念。这是比较抽象的,必须创设有趣情境后,进一步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不仅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产生急需解决问题的欲望。当学生创造性地做出这一成功的探索以后,不仅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会油然而生,而且会把已学知识迁移到下一个新知识点上,开始形成猎取知识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创造性。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数学课上,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流。我们也要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靠近,多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能只是把学生引向教材。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中,根据例题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并思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不管孩子们是用图形表示发现,还是用字母、汉字等表示发现,孩子们富有创造力的用自己的方式,总结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特点,说明孩子们已经掌握和理解了其中的奥秘。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其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
三、提倡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已设置好的例题或者习题,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选择适当时机,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条件探结果---- 一题多问
只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探求哪些结果的可能性.例如,由已知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就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分别列式求果汁牛奶杯数之和、差、倍、比关系;果汁杯数是牛奶杯数的几分之几;牛奶杯数是果汁杯数的几分之几;果汁杯数和牛奶杯数之比;果汁牛奶杯数分别与总杯数之间的倍比关系等.从不同角度不断提问,会让学生更加清楚题意和掌握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帮助.
2. 变换条件探问题------ 一题多变
变换已知条件,再探求问题的结果,或把问题与其中一个条件对换,再求结果,或给出部分条件与问题,要求补充相应的条件等等.如有道例题:北京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颐和园的陆地和水面大约各有多少公顷?学习了知道总数和其中两个量的倍数关系的问题解决.然后可以变动题为:北京颐和园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比陆地面积多145公顷,颐和园的陆地和水面大约各有多少公顷?这样让学生接触了其中两个量的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这样在解决课后练习就没太大困难了.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鼓励解题多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例如: 在长方体、正方体棱长的练习课上,教师出示下面的应用题: 一根钢丝正好可以围成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8 厘米的长方体,宽和高之和是几厘米? 学生一般都能做出如下两种解答:
(1) (6 ×12- 8 ×4) ÷4 = 10 (厘米)
(2) 6 ×12÷4 - 8 = 10(厘米)
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根据一个顶点连接长宽高就想出6×3- 8 = 10(厘米) 的解法,理由是连接一个顶点的三个棱长之和改围长是8厘米的三条棱,所以正方体中连接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之和减去改围的长,剩下就是改围的宽和高之和了。受这种解法的启发,另一名学生又想出一种新的解法: 6×2- (8 - 6) = 10 (厘米) ,理由是由原来长6厘米变为长8厘米,增加了2厘米,相应的原来由宽和高之和6×2= 12 (厘米)就要减少2厘米。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评出最优解法。这样不仅实现了发散思维与聚敛思维的和谐结合,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并且多中选优,好中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质。
4.高度重视闪光点
课堂生成的好与坏,取决于教师是否时刻关注学生们的闪光点,每堂课的亮点,也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不断思考过程中,发散思维,发表自己观点,这时教师要智慧地抓住学生们精彩的正确观点,给予及时表扬和肯定,也对错误观点的学生给予适当指导和启发,赞赏他们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态度。只有在不断思考过程中,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更能深层次地挖掘学生的巨大潜力。当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时,我们应高度重视和发扬扩大,努力把他们的潜能挖掘出来,并引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弘扬独特个性,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四、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所有环节,特别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大胆地去推测、猜想,然后引导他们去探究,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创新打下基础。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中,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它们的特征时,不是让学生直接读出教材的结语,而是发问:你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学生发表意见:长方体六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是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且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且相等。接着教师又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用实物剪开成展开图演示一下。有了亲手剪的过程,再通过观察,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且相对的两个面相等,正方体是六个面都相等。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而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握知识传授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立春 《素质教育新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张行涛 《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张仁贤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7
4.赵福庆 《素质教育实施策略》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8
5.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 《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思维教育,首先教师自己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发现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新课改下,经常提倡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巧妙地给学生创设有趣情境或者设置悬念,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有效方法。死板的直接灌输和紧张的学习气氛是开拓学生思维的巨大障碍。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熟悉教材、学生,掌握教材结构,注意教学方法,就会把学生带进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孩子心灵和智慧的天窗徐徐开启。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中,就需要创设孩子们喜欢的话题----小猴们分桃。学习《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学生对一个物体的幾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已有认知上,探究几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概念。这是比较抽象的,必须创设有趣情境后,进一步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不仅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产生急需解决问题的欲望。当学生创造性地做出这一成功的探索以后,不仅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会油然而生,而且会把已学知识迁移到下一个新知识点上,开始形成猎取知识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创造性。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数学课上,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流。我们也要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靠近,多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能只是把学生引向教材。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中,根据例题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并思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不管孩子们是用图形表示发现,还是用字母、汉字等表示发现,孩子们富有创造力的用自己的方式,总结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特点,说明孩子们已经掌握和理解了其中的奥秘。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其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
三、提倡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已设置好的例题或者习题,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选择适当时机,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条件探结果---- 一题多问
只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探求哪些结果的可能性.例如,由已知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就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分别列式求果汁牛奶杯数之和、差、倍、比关系;果汁杯数是牛奶杯数的几分之几;牛奶杯数是果汁杯数的几分之几;果汁杯数和牛奶杯数之比;果汁牛奶杯数分别与总杯数之间的倍比关系等.从不同角度不断提问,会让学生更加清楚题意和掌握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帮助.
2. 变换条件探问题------ 一题多变
变换已知条件,再探求问题的结果,或把问题与其中一个条件对换,再求结果,或给出部分条件与问题,要求补充相应的条件等等.如有道例题:北京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颐和园的陆地和水面大约各有多少公顷?学习了知道总数和其中两个量的倍数关系的问题解决.然后可以变动题为:北京颐和园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比陆地面积多145公顷,颐和园的陆地和水面大约各有多少公顷?这样让学生接触了其中两个量的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这样在解决课后练习就没太大困难了.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鼓励解题多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例如: 在长方体、正方体棱长的练习课上,教师出示下面的应用题: 一根钢丝正好可以围成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8 厘米的长方体,宽和高之和是几厘米? 学生一般都能做出如下两种解答:
(1) (6 ×12- 8 ×4) ÷4 = 10 (厘米)
(2) 6 ×12÷4 - 8 = 10(厘米)
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根据一个顶点连接长宽高就想出6×3- 8 = 10(厘米) 的解法,理由是连接一个顶点的三个棱长之和改围长是8厘米的三条棱,所以正方体中连接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之和减去改围的长,剩下就是改围的宽和高之和了。受这种解法的启发,另一名学生又想出一种新的解法: 6×2- (8 - 6) = 10 (厘米) ,理由是由原来长6厘米变为长8厘米,增加了2厘米,相应的原来由宽和高之和6×2= 12 (厘米)就要减少2厘米。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评出最优解法。这样不仅实现了发散思维与聚敛思维的和谐结合,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并且多中选优,好中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质。
4.高度重视闪光点
课堂生成的好与坏,取决于教师是否时刻关注学生们的闪光点,每堂课的亮点,也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不断思考过程中,发散思维,发表自己观点,这时教师要智慧地抓住学生们精彩的正确观点,给予及时表扬和肯定,也对错误观点的学生给予适当指导和启发,赞赏他们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态度。只有在不断思考过程中,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更能深层次地挖掘学生的巨大潜力。当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时,我们应高度重视和发扬扩大,努力把他们的潜能挖掘出来,并引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弘扬独特个性,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四、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所有环节,特别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大胆地去推测、猜想,然后引导他们去探究,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创新打下基础。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中,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它们的特征时,不是让学生直接读出教材的结语,而是发问:你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学生发表意见:长方体六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是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且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且相等。接着教师又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用实物剪开成展开图演示一下。有了亲手剪的过程,再通过观察,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且相对的两个面相等,正方体是六个面都相等。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而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握知识传授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立春 《素质教育新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张行涛 《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张仁贤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7
4.赵福庆 《素质教育实施策略》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8
5.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 《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