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始

来源 :教育界·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tao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德育教育过程中,很多因素制约了德育教育的开展,造成了理论与实际脱节,加之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断加重,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新课改措施的进一步实施,德育工作的开展难度进一步加大。文章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入手,重点分析了小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行为习惯;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困境。很多父母溺爱子女,并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电子产品对孩子们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存在很多不良之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小学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加强行为规范的学习
  1.重视开学第一天的规范学习
  学前报名是开学第一天的重要内容,小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指导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简称《规范》)《小学生守则》(简称《守则》)等,让学生将《守则》内容付诸实践,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举办开学典礼的过程中,要加强行为规范的宣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对行为规范的重视程度,让学生更好地规范自身的行为[1]。
  2.重视开学第一周的规范学习
  开学第一周是学生学习行为规范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指导学生学习行为规范,能够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守则》《规范》的内容,让学生明白它们的重要作用。其次,在学生理解《守则》《规范》的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对其进行背诵,使学生对规范的内容进一步把握。再次,在学生掌握《守则》《规范》的内容之后,教师就要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守则》《规范》的内容落到实处。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积极鼓励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
  3.在朝会课时开展行为规范的教学
  朝会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小学教师要将其落到实处。教师可以制定教学规划,采用多种形式,在朝会课时加强行为规范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
  4.在学科教学时渗透行为规范的内容
  在小学课程的安排之中会有品德课、社会课、实践课等内容,教师可以在开展这些课程时,有意识地加入行为规范的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规范自身的行为,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守则》《规范》等内容[2]。
  5.重视学生学习的反馈
  学校要加大对学生行为规范学习的监督力度,教师可以采取抽查的方式,查看学生的掌握程度,并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可以将行为规范的教学列为教师的考核标准之一,这样一来,教师就会格外重视学生对《守则》《规范》的学习情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行为规范的训练
  学习《守则》《规范》的内容并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按照内容去落实,规范自身的行为,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加强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对学生训练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先行后知”“先知后行”“情境教学”等,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做好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行为动机
  学生的行为动机指导着他们具体的行为[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生活相结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创设生活情境等方式,让学生通晓做事情的道理,使他们意识到什么才是正确的道德行为,促使他们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教师大多采用机械式的方式进行训练,这种方式极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行为动机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
  2.明确具体的训练要求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时,对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式、训练的注意事项要有明确的要求,而且要对要求进行细化。例如,放学回家时,有部分学生要自行回家,学校可以要求自行回家的学生结队而行,做到整齐,速度适中,安静,服从指挥,回到家后自动离队等。总而言之,学生在学校期间,对他们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只有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学生的训练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3.对学生的训练进行指导
  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好奇心较重,因此,教师在开展训练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制订相关的训练计划。教师在开展《规范》《守则》的训练时,可以采用情境教学、交流法等方法在朝会课等课上进行训练。在训练时,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调整训练的方法,从而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例如,学生向教师问好,就可以通过示范的方法进行教学。只有采用恰当的训练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出训练的作用。
  4.科学评价学生的行为
  对学生的训练光有指导是不够的,还要定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合理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奖励兑奖币来换取学习用品或者口头鼓励的方式给予表彰;对于行为不规范的学生,教师在指正他们行为的同时,要给予鼓励,增强他们规范自身行为的自信心,并要求他们加强训练,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完善行为规范的制度体系
  学校可以将每个月的第一周定为“习惯养成周”,鼓励学生学习《守则》《规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学校还要逐步完善相关制度,比如着装制度、行为规范检查制度、排队制度、奖惩制度等。利用完善的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此外,对于班规的制定,也要格外重视。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学生间的互相监督来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在学生学习礼仪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他们该怎么做以及这么做的原因,促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行为规范的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學生坚持不懈地努力。只要学生在学习的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加上教师的辅导、制度的约束,学生就能约束自身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此时加大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力度,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在依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时,要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始,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要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进学.在小学德育中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都市家教月刊,2017(07):146.
  [2]张玉梅.在德育中狠抓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5(20):26.
其他文献
干扰素是一类Ⅱ型细胞因子,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功能。根据其表面受体、染色体定位、酸稳定性等的不同,可将干扰素分为Ⅰ、Ⅱ、Ⅲ三种类型。其中α-
针对智能优化算法在MIMO雷达稀疏阵列优化中具有条件约束和局部收敛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参数自适应的二进制差分进化(Adaptive Binary Differential Evolution,ABDE)算法。首
为进一步提高猪体细胞核移植的效率,完善猪体细胞核移植的技术程序,本研究从供体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受体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重构胚的体外培养和体细胞的重编程等方面
马立克氏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 MDV)是α疱疹病毒的成员,基因组为180kb左右的双股DNA,可引起鸡的淋巴细胞瘤。GX0101株MDV是国内外从鸡体内分离到的第一株整合有网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