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面对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的困惑、学生对习作的迷茫,我做了以下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重视写前指导,一旦孩子们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鼓励孩子说真话、表真情,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道德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教师都要指出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降低习作要求,消除畏惧心理,对中下等生可以实行放宽政策,只要本次习作比以往有进步也可以给高分或满分;重视习作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教师应该把习作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孩子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习作教学中的困惑,解除孩子们习作的迷茫。
关键词:有效习作、情境、表达、欲望、说真话、表真情、修改、讲评。
许多教师初次接触到习作教学时,都会感到很茫然,甚至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提到习作教学都感到头疼。而大部分孩子却认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了信心,不乐于作文。其实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习作,是我们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结合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重视写前指导。
1、“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习作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习作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孩子们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孩子们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因而我们要重视习作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习作之前“无所作为”,而到“写”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的话题。
2、孩子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的情感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我们在指导孩子习作时就要运用多种手段,根据习作内容创设相应情境、渲染写作气氛,让孩子们触“境”生“情”。以饱满激动的情感贯穿于习作的过程,自然进入写作境地。
3、激励,可以让孩子们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激励,可以让孩子放飞个性展现自我。可以通过“评价”进行激励。写作之前孩子们说过的每一句话教师都要鼓励,鼓励他们大胆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不能盯住问题不放。哪怕只有一句话一个词说得好,教师都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根据孩子们好胜心强的特点及时加以肯定。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言、人人发言,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们都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4、教师不要轻易规定习作题目,束缚孩子的个性。孩子们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缤纷世界。如果教师对学生束缚太多,将会导致孩子们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维僵化、缺乏童真的趣味性。所以,习作教学中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遵循孩子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习作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孩子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习作的快乐。
二、鼓励孩子说真话、表真情。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是作文、作文即是生活。要让孩子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就需要孩子的习作反映他们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那么,教师首先要引导孩子从生活中提炼素材,让孩子懂得习作就是用笔描绘生活。引导孩子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孩子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孩子们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孩子的认知水平。能使孩子们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孩子们的每次劳动课,我都安排他们把劳动的场面、劳动中的辛苦、劳动中的乐趣按照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说一遍。这时候孩子们又能再次感受到劳动的过程,同学之间也受到感染。这就是我手写我口。这时候写起作文来一定会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具体。再比如:星期天安排孩子们帮父母收白菜劳动,回来后让他们分别说说劳动经历和感受。有说劳动辛苦的、有说生活不易的、有说感恩父母的……言语之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这就是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其次,教师要赏识、尊重、鼓励学生的习作,让孩子敢于说真话。在习作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道德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教师都要指出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孩子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孩子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正。
三、降低习作要求,消除畏惧心理。
《语文课标》总目标提出的习作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可是在实际习作教学中,许多教师任意拔高要求,使孩子压力大,对作文产生了畏惧心理,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失去了信心。因此,教学中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降低习作要求,以消除孩子习作的畏惧心理,保护孩子作文的积极性。只要孩子达到本次习作要求,就应该打高分、甚至打满分。对中下等生可以实行放宽政策,只要本次习作比以往有进步也可以给高分或满分。这样,所有的孩子都看到了希望,激发了内在的动力,提高了习作热情,快快乐乐落笔、轻轻松松作文。能当堂完成的习作绝不留在课后完成。
四、重视习作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
习作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习作,孩子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孩子作品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的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情,养成写完了事的习惯,这对提高孩子写作能力极为不利。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孩子改作文”为“指导孩子修改自己的作文”。把习作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孩子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上。
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下,引导孩子立足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给予孩子合理有效的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空间、宽容每个孩子的个性,一定会改变孩子不愿写作文的局面。使每个孩子都能乐于表达、乐于作文。
关键词:有效习作、情境、表达、欲望、说真话、表真情、修改、讲评。
许多教师初次接触到习作教学时,都会感到很茫然,甚至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提到习作教学都感到头疼。而大部分孩子却认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了信心,不乐于作文。其实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习作,是我们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结合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重视写前指导。
1、“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习作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习作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孩子们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孩子们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因而我们要重视习作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习作之前“无所作为”,而到“写”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的话题。
2、孩子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的情感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我们在指导孩子习作时就要运用多种手段,根据习作内容创设相应情境、渲染写作气氛,让孩子们触“境”生“情”。以饱满激动的情感贯穿于习作的过程,自然进入写作境地。
3、激励,可以让孩子们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激励,可以让孩子放飞个性展现自我。可以通过“评价”进行激励。写作之前孩子们说过的每一句话教师都要鼓励,鼓励他们大胆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不能盯住问题不放。哪怕只有一句话一个词说得好,教师都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根据孩子们好胜心强的特点及时加以肯定。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言、人人发言,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们都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4、教师不要轻易规定习作题目,束缚孩子的个性。孩子们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缤纷世界。如果教师对学生束缚太多,将会导致孩子们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维僵化、缺乏童真的趣味性。所以,习作教学中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遵循孩子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习作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孩子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习作的快乐。
二、鼓励孩子说真话、表真情。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是作文、作文即是生活。要让孩子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就需要孩子的习作反映他们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那么,教师首先要引导孩子从生活中提炼素材,让孩子懂得习作就是用笔描绘生活。引导孩子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孩子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孩子们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孩子的认知水平。能使孩子们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孩子们的每次劳动课,我都安排他们把劳动的场面、劳动中的辛苦、劳动中的乐趣按照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说一遍。这时候孩子们又能再次感受到劳动的过程,同学之间也受到感染。这就是我手写我口。这时候写起作文来一定会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具体。再比如:星期天安排孩子们帮父母收白菜劳动,回来后让他们分别说说劳动经历和感受。有说劳动辛苦的、有说生活不易的、有说感恩父母的……言语之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这就是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其次,教师要赏识、尊重、鼓励学生的习作,让孩子敢于说真话。在习作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道德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教师都要指出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孩子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孩子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正。
三、降低习作要求,消除畏惧心理。
《语文课标》总目标提出的习作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可是在实际习作教学中,许多教师任意拔高要求,使孩子压力大,对作文产生了畏惧心理,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失去了信心。因此,教学中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降低习作要求,以消除孩子习作的畏惧心理,保护孩子作文的积极性。只要孩子达到本次习作要求,就应该打高分、甚至打满分。对中下等生可以实行放宽政策,只要本次习作比以往有进步也可以给高分或满分。这样,所有的孩子都看到了希望,激发了内在的动力,提高了习作热情,快快乐乐落笔、轻轻松松作文。能当堂完成的习作绝不留在课后完成。
四、重视习作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
习作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习作,孩子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孩子作品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的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情,养成写完了事的习惯,这对提高孩子写作能力极为不利。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孩子改作文”为“指导孩子修改自己的作文”。把习作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孩子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上。
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下,引导孩子立足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给予孩子合理有效的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空间、宽容每个孩子的个性,一定会改变孩子不愿写作文的局面。使每个孩子都能乐于表达、乐于作文。